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處世修行的妙法

處世修行的妙法

【積善學堂】的諸位佛子

大家好

阿彌陀佛

現在是【見真說法】時間

今天是正月初九

歡迎大家來【正法堂】學習佛法

我們今天學習的題目是

【處世修行的妙法】第二講

我們接著昨天的課程

通過學習

大家已經知道

處世修道的妙法有兩種

一個是忍人所不能忍

一個是行人所不能行

我們首先來先學習第一個

忍人所不能忍

關於忍辱我們分成兩方面來學習

一、世間聖人的教導

二、佛法的教導

首先說世間聖人的教導

古人深深的感受到

忍辱對為人處世

有著巨大的作用

所以就留下了許多

勸忍的金句良言

這些話語都記錄在

四書五經當中

以及十三經當中

勸忍的嘉言

古聖先賢說的很多

而且是今人無法超越的

關於忍辱的故事

也多的數不清

古人在

《易經;損卦》說:「君子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慾。

《尚書》載周公告誡周成王說:「小人怨恨你,罵你,則自己應當加強修養,不要計較他們。「「不只是不敢發怒。「「是放寬自己的心胸。」

《左傳》:「不願忍受一次羞辱,而要使自己慚愧一輩子嗎?」

《論語》:「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又說:「一時的氣憤,忘記了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的安全,這不是糊塗嗎?

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剛硬就容易折斷,舌頭柔軟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勝過剛,弱小最終能戰勝強大。好鬥一定會受到傷害,好勇一定會導致滅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讓為先。」

這些都出自於傳統文化的經典里

若能學以後

變成自己的行動

一定會得到大利益

下面我們來看兩則歷史故事

看看古人是如何修忍辱的

《唾面自乾》的故事

唐朝宰相婁師德性格穩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即將上任,婁師德對他說:「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寵幸太多了。這正是別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樣避免這些妒嫉呢?」婁師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朝我的臉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決不讓你擔憂。「婁師德面色嚴峻地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將唾沫擦去,正違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願,只會加重他對你的憤怒。應該不擦去唾沫,讓它自己干,這樣笑著接受它。「

六尺巷的故事

康熙年間,宰相張英在京為官,家人居住在安徽桐城,他的府第與吳宅為鄰。有一年,吳家建房子時佔據張家的空地,張家不服,雙方發生了糾紛,互不相讓,於是告到了縣衙門。因為張吳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就寫信向張英告知此事,想讓宰相給家中撐腰。張英看完家書後,並不贊成家人為爭奪地界而驚動官府的行為,於是便提筆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接到書信後,深感愧疚,便毫不遲疑地讓出了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被「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大度所感動,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條六尺寬的巷道,被鄉里人稱之為「六尺巷」。

這個忍讓的為人處世之法

影響著我們每個人

關於忍辱

古人專門寫成書

來利益後人

元成宗時

杭州人吳亮

彙集歷代名人有關「忍」的言論

和歷史上隱忍謙讓

忠厚寬恕的人物以及事例

彙編而成《忍經》一書,共計156條。

共後人學習忍辱的智慧

四年後

元武宗時

一個名叫許名奎的人與吳亮不謀而合,

著成了《勸忍百箴》一書共四卷,合計100條,

成為忍學集大成者

是勸忍的最好寶典

近代人把二書合為一書

取名叫《忍經》

大家有時間可以讀一讀

可以增加忍辱的智慧

提升修行

此書共十個篇章

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綱領

看看需要修忍辱的地方都有什麼

一、韜略篇

慧之忍、勢之忍、苛察之忍、屠殺之忍、苟祿之忍、勇退之忍、事君之忍、同寅之忍、將帥之忍、宰相之忍、同僚之忍

二、嗜好篇

色之忍、氣之忍、酒之忍、聲之忍、食之忍、好之忍、惡之忍、好學之忍、淫之忍、侈之忍

三、境遇篇

寵之忍、辱之忍、安之忍、危之忍、疾之忍、變之忍、勞之忍、苦之忍、挫折之忍、不遇之忍

行為篇

言之忍、爭之忍、儉之忍、失之忍、取之忍、與之忍、乞之忍、求之忍、躁進之忍、特立之忍

情感篇

樂之忍、喜之忍、怒之忍、急之忍、快之忍、懼之忍、躁之忍、驕之忍、勇之忍、滿之忍、不滿之忍、不平之忍、憤懣之忍、愁之忍、恨之忍

惡行篇

侮之忍、謗之忍、譽之忍、諂之忍、笑之忍、妒之忍、忽之忍、忤之忍、仇之忍、貪之忍、欺之忍、虐之忍、矜之忍、聽讒之忍

傲之忍

禮義篇

忠之忍、孝之忍、仁之忍、義之忍、禮之忍、智之忍、信之忍、直之忍、背義之忍、小節之忍

關係篇

父子之忍、兄弟之忍、夫婦之忍、賓主之忍、交友之忍、事師之忍、利害之忍、頑囂之忍、禍福之忍

職業篇

為士之忍、為農之忍、為工之忍、為商之忍、為學之忍、為領之忍

世情篇

貧之忍、富之忍、賤之忍、貴之忍、死之忍、生之忍、無益之忍、才技之忍、隨時之忍、年少之忍

通過對此書的大概了解

我們就知道

古人是如何修身立德的

也就能明白過去的出家人

為啥修道容易成就

那時的社會風氣

個人修養

在未學佛之前

就已經登峰造極了

這樣有良好修養人

一旦學佛出家

就好像畫龍點睛

馬上就活了

有大成就

所以

大家要好好學習忍辱

方能終生無患

上面這些是講世間人

對忍辱的認知

修忍辱的境界

因忍辱的而在生活中獲益

今的課程到此結束

明天繼續學習

佛法對忍辱的教導

我們一起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見真說法 的精彩文章:

改變不順生活的妙法

TAG:見真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