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印度首都,一座曾經輝煌的城市,現在卻沒落成這樣
旅行最大的樂趣是什麼?
融入當地生活,了解各當地文化及歷史肯定是一眾驢友的玩法。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路,就是書,路過的風景,人,事物,這等等的背後便是一本本的書。
離開了首都,不知不覺,來到了印度東部最大的城市加爾各答(孟加拉語:??????,英語:Kolkata/舊名:Calcutta),位於恆河東部三角洲地區支流胡格利河東岸。現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僅僅次於孟買和新德里。
當時加爾各答區域圖
加爾各答,它是怎樣的一本書?它的興起沒落給予它的滿目瘡痍,就現在看來,它依然光彩奪目。
胡格利河大橋
讓我們沿著時間軸時光倒流一下。
1772年,當時英國駐印第一任總督沃倫·黑斯廷斯將重要的辦公處從莫卧兒帝國的省城穆爾希達巴德遷至加爾各答,從此加爾各答被指定為英屬印度的首府。然後加爾各答就被分割為2個截然不同的區域,一個英國人區和一個印度區,英國人區加高地面,並建立城市排水系統,英國區里豪華宅邸比比皆是,壯觀的公共建築,使得加爾各答英國人區被描繪成「宮殿之城」。而印度人區則稱為"黑鎮"。甚至在那時,「黑鎮」的貧困棚戶區按職業分別住在不同的區域,比如陶工之區和貝殼製作者之區。
英國區建設初期
隨著英國勢力在次大陸的擴展,整個印度北方逐漸成為加爾各答的腹地。
1835年廢除國內關稅形成一個開放的市場。
發展到1850年代,該市經歷了工業的迅速增長,特別是紡織和黃麻工業;英國政府也對基礎設施如鐵路和電報進行了大規模投資。英國和印度文化的融合還在城市中產生了新的巴布階層——印度和亞洲最早的中產階級,其成員通常是專業人士,閱讀報紙,親英,並且屬於上等種姓的印度教團體。
1854年開始興建鐵路,進一步加速了工商業的發展,加爾各答到白沙瓦的公路也是這個時候修建的。隨之而來的是英國人的商業,保險業和銀行業。久而久之印度人區也成了繁忙的商業中心。各種近代教育、科學、文化和政治中心建立,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當時遺留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
繁華的初期印度文化中心
在整個19世紀,英國統治下給加爾各答帶來的社會文化變革推動社會的總體進步,這是一場稱為孟加拉文藝復興的文化改革。
1883年,在加爾各答成立了19世紀印度的第一個政治組織--印度國民協會。加爾各答逐漸成為印度獨立運動的中心之一。
直到1905年,為了更好的統治印度,印度總督喬治?寇松決定分割孟加拉,將達卡定為東孟加拉和阿薩姆邦的首府。但孟加拉的分治引發了廣泛的群眾騷動和抵制英國貨運動。
1911年,因為加爾各答地處印度東部邊緣,帶來行政管理上的不便。英國人將首都遷往新德里。這對加爾各答來說是沉重一擊。
1926年加爾各答發生宗教騷亂。
1930年聖雄甘地號召對不公正的法律採取不服從行動時,又引起一次大規模動亂。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該市的港口曾兩度遭受日軍轟炸。由於儲備的糧食用於供應盟軍,致孟加拉饑荒,數萬人餓死。
1946年,由於印巴分治,東孟加拉要求單獨成立一個穆斯林邦,導致大規模群眾暴力,導致超過2,000人喪生。印度分治帶來了嚴重的暴力活動和人口大遷移-大批穆斯林離開前往東巴基斯坦,而數十萬印度教徒逃進該市。
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由於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該市經歷了長期的經濟停滯。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嚴重的能源短缺、罷工和暴力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運動,那薩爾派損壞了該市大量基礎設施,導致全市嚴重的經濟停滯。資金大量外流。
1971年,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爆發第三次印巴戰爭,導致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入加爾各答,使得該市的城市設施過度緊張。
英國留下的殘牆
直至2000年,經濟才慢慢開始復甦,取代了病態的衰落,該市開始重新迸發出增長的活力。如同其他大城市一樣,但加爾各答仍在繼續與貧困、污染和交通擁堵等城市化問題作鬥爭。
某清真一角
期待它越來越好!
遠處的新胡格利河大橋
該「書」還包含了很多東西,需要細細讀一讀。
各位看官,還想了解印度什麼信息,關注並留下你的評論,「三哥」告訴你。
※一日一景點:印度的「天安門」紅堡Red Fort為什麼這樣紅?
TAG:Seeker9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