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不僅是對書法家的要求,對整個社會都應如此
對話者:啟功、駱紅、鄭曉華
啟功先生
問:啟先生,您好!首先感謝您百忙中抽出時間接受採訪,您是我們書法界的老前輩,學問、書法享譽海內外。能不能先清您談談您是怎樣走上學書、治學這樣一條道路的?
啟功:感謝各位朋友對我的關心。老前輩,學問、書法如何如何,我不敢當。我一直認為,我夠不上一個書法家,我的職業是教書,寫字、畫畫都是業餘愛好。
現存最早的啟功先生照片(約10歲左右)中間
怎麼走上這條道路的?首先是我祖父能畫些寫意花卉。我小時候喜歡畫畫,受了祖父的熏陶。因為常看到他老人家拿著筆,花鳥蟲魚,草草幾筆而成,那時我想當個畫家挺有意思的;後來就拜賈義民先生為師。
賈先生博通畫史,對於書畫鑒賞也極有素養。常帶我到故宮博物院看陳列的古書畫;後來又介紹我認識吳鏡汀先生,跟吳先生學。學了一段,挺有長進。慢慢就有人求畫來了。有一次,一位長親命我畫一幅畫,說要裝裱後掛起來,我感到很光榮。但長親又說:「畫完後你不要落款,請你的老師題寫。」那意思是說,我的字太差,這對我刺激很大。
啟功先生和恩師陳垣(右)
從那時起,我就下決心寫好字,給自己爭口氣。這樣一輩子就跟書法結下的不解之緣。後來承恩師陳垣先生的提攜,在輔仁大學教國文,研究詩詞、韻律、文法。抗戰勝利後當過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負責鑒定古文書和文物,也在北京大學博物館系兼過教授。
國家文物局七人鑒定組,自左至右:
謝辰生、劉九庵、楊仁愷、謝稚柳、啟功、徐邦達、傅熹年
解放後又參加過《紅樓夢》程乙本注釋,《清史稿》標點,這些都是對我一生很有意義的經歷。因為學海無涯,每一個工作都促使我去學習、研究,這樣我也就在文史、文物、書畫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不敢說有多少成就,一輩子都在學倒是真的、學問方面是這樣,書法方面也是這樣。
1973年,標點廿四史清史稿人員合影
問:您學習書法是從哪裡入手的?能不能請您在這方面具體談一談?
啟功:關於這個問題,我寫過一首詩,收在了前幾年出的《論書絕句》里,第四首、詩是這樣寫的:
「先摹趙董後歐陽,
晚愛誠懸競體芳。
偶作擘窠釘壁看,
旁人多說似成王。」
詩後邊我作了說明:
我六歲入家塾,最早學的是先祖自臨的歐陽詢《九成官醴泉銘》,蒙著帖照著寫。後來十一歲見到顏真卿的《多寶塔碑》,略識其筆趣,但那時對筆法理解還很膚淺,談不上學書。二十多歲時得到趙孟俯書《膽巴碑》,特別喜歡,學了一段時間,人說我的字像英煦齋。當時我學畫,畫畫得還可以,題款字難看。於是學董其昌,得寫字行氣,但骨力不行。
啟功先生書法
後來得到羅振玉藏《宋拓九成宮碑》精印本,不知是宋人重刻的,見它清潤肥厚,認為不啻墨跡,於是逐字以蠟紙勾拓而影摹之,這是我學書的打築基功夫。以後雜臨碑帖以及歷代名家墨跡,其中又以臨習智永《千字文》墨跡時間最久,下功夫最深,學得也最苦。要說學習的經驗,我覺得要做到寫字要做到「骨肉不偏」,很難。
為了增強字的骨力,又臨《玄秘塔碑》若干通。這樣經過幾年努力,偶爾給人用楷字寫對聯,人見了就說我的書法是學乾隆時的成親王的,實際上成親王的帖我一次也沒有臨過。
要照相了,啟功先生一本正經地學起肯德基爺爺,像不像
問:清代書法家梁山舟與張芑堂淪書,曰「學書有三要」,「天分第一,多看次之,多寫又次之」。晚清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又加以「二要」:「一要品高,二要學富。」您覺得一個人要在書法方面有所成就,應該怎樣設計自己的道路?這「三要」、「二要」,應該以哪個為先?
啟功:這五種啊,後兩種我都不配。「品高」我不配,我不配談品高,我也不配談學術有什麼收穫。那前三種我是這麼想:多看、多寫是真的。張芑堂說第一要天份。這個天份就很難說了?有人很笨,寫久了也能成他一個規格、體勢。多看是重要的,多寫也是重要的。無論如何,眼睛老看,手老寫,看得豐富極了,他也就可以隨便批評誰對誰不對了。
啟功先生和黃苗子郁風夫婦
當然那個對不對的內容,他說的就未必對了。你想想,各人一個手法,各人一個習慣,他說不合他那個習慣,就不對,那恐怕也不合適。
所以我覺得還是得多看多寫。多寫多看這才重要;但是只多看多寫還是不行,我覺得還得多臨。拿那個古代某一家的方法,他那個結構、位置很重要、我是這麼想的。這是我個人一個不成熟的感覺。所以我曾想,寫字有三個次序。
啟功先生楹聯書法
把一個字拿來,鑒賞一個字,比如是「天」或者是「三」,簡單的筆畫。眼睛看著,手底下筆寫著,寫完了並不好看。
第二就摹著寫。薄紙鋪在帖上頭,現在更方便了,有塑料薄膜,蒙在帖上,不致泅到帖上,按著筆畫寫。
20世紀80年代初,啟功先生在杭州抱著竹子拍照留念,先生自稱「抱竹圖」
第三,就對著字帖再寫。經過這三個,就截然不同了。我是笨辦法。我覺得臨也很重要,光看恐怕不解決問題。另外,我覺得梁山舟、張芑堂、楊惺吾三家論學書入門,有一個不足的地方,都是偏向「神」,這是不全面的。如果一個學書的人對字的「形」尚不熟練,怎麼能看其「神」?所以我以為,學書入門似宜先熟記其「形」。
記「形」的方法,應該先記其形狀、長短。如某字某筆長、某筆短,什麼角度,什麼方向,等等,實際上書法問題,在基礎階段,都是很細碎具體的東西,你會了就有模樣,不會就沒模樣。所以初學的兒童,應該先寫「照格」,蒙著寫;後寫「背格」。熟悉了,再看帖寫字。
啟功先生給朋友的信,件件是書法
如果初學的識字不多,即要求其看其「神」,問其神要行要坐,還是要飛,恐怕未必能說得出來。拙見以為,入門者(只論初學,不論年齡),先看帖上一個字,即仿寫一個字;二用透明紙罩在帖上描寫一次;三再對帖臨寫一次。如此寫上一段時間,而逐漸記住某字某筆長、某筆彎曲,字的形狀逐漸熟悉記住,這樣入門,從「形」到「神」(全貌)就逐漸可以瞭然。
記者:古代書家談學書、臨帖,很多人說先要「入帖」,然後再「出帖」,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啟功:「入帖」、「出帖」前人確實談得很多,但有些說法過於絕對化。我覺得「臨帖」如同寫靜物、畫石膏像、畫模特兒,沒有什麼秘密。眼手相應,日久熟練,並無神秘可言。一個文盲,簽字時他只能畫「十」字。三個文盲同時各畫一個「十」字,一定是既有相同,也都互相不一樣:他們三人都能寫出具有某種共同特徵的「十」,是因為有一個標準的「十」在大家心中,大家都照著心中的這個標準寫,這就是「入帖」,但每個人總有一些自己的特點,互相不一樣,有個性風格,所以「出帖」也是自然的。
啟功先生書法
我過去曾講過,「臨帖」要完全達到和古人一樣是很難的,不「出」也得「出」。學一點古人的,在達不到的地方,自己想辦法變通解決,用自己的方法來處理,慢慢地個人的特點也就有了。很多書家的風格實際上就是這樣形成的。
記者:您的《論書絕句》裡面還有兩句詩,說「透過刀鋒看筆鋒」、「半生師筆不師刀」。這裡的「師筆」、「師刀」怎麼理解,您能否作一些解釋?
啟功:「師筆」、「師刀」不是什麼「神話」。從前沒有攝影、影印,碑上、帖上的字都是刻出來、拓出來的。一個筆畫,至少要上下左右四下而刻成,讓人看了覺得是方塊,實際上在寫者只是一抹而成。近人便說古人用「方筆」,不用「圓筆」。又說古人用筆按「八卦」方向,有「始艮終乾」之說。
趙朴初先生與啟功先生在一起
這是用錐形毛筆畫出方形筆畫,這樣寫字,每筆描成方形,不應是運筆寫字的常道:一塊碑上幾千個字,如果每筆都這樣畫。那多麼久遠才能寫完呢?我們看古碑「筆道」刻成方塊形狀的字,要看筆道之間的關係、方向、斜正、距離,把它們背後的筆法看出來,它們多屬一揮而成的一筆,而不是一個方塊。這就是我的「師筆」不「師刀」的意思。
我以為書法是毛筆書寫的藝術,刀刻是不得已的變通手法。所以說「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正確的筆法,應該在筆寫的書跡中找;看刀刻的碑刻,要透過刀法看筆法。而不要見了矯揉造作、毫不自然的刀刻效果,以為這就是古人筆法。
啟功先生寫給國家教委的信
記者:趙孟頫有一個著名觀點,即「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您怎麼看這兩者的關係?
啟功: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用筆與結字,哪個重要?我認為結字重於用筆。理由很簡單,「用筆」管的是筆畫的形狀問題,「結字」管的是整體的效果問題。
一個字筆畫不夠標準優美,但擺好了,這個形象還能湊合過得去;如果筆畫局部都很優美,但擺得東倒西歪,那能不能成字都將成為問題,還談得上什麼美?王羲之的書法是歷史公認好的,但如果我們把帖里的字剪一個出來,把筆畫分別鉸開,隨便一擺,那還能是王羲之嗎?
啟功先生與孫輩親情融融
所以「用筆」和「結字」問題,雖說兩者不可偏廢,對書法學習來說,我認為還是應該以「結字」為先。尤其是初學者、以我個人的體會,「結字」是有規律可循的、掌握好了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問:啟先生,以前我在報章上曾看到,說您談到書法學習,曾提出學書要有「三問」,對初學者很重要。這是您個人學習心得的總結吧!
啟功:其實也是前輩的教訓。「三問」是「問人」、「問己」還有「問牆」。
啟功先生在少年宮
所渭「問人」就是在初學的時候,要經常找機會向身邊的前輩或書家請教,問一問他們的心得,吸收他們的經驗。尤其是那些有豐富經驗和獨到見解的老前輩,他們的話語重心長,要認真地領會、嚴格地執行,不要馬虎、隨意,自作主張。
隨著時間的推移,問的人多了,見的廣了。過個三五年,自己的認識也提高了。這時就要多動腦筋,問一下自己該怎麼寫,自己感覺怎樣好就怎樣寫,即所渭的「問己」。
啟功先生五十年代與家人的合影
從左至右:啟功、啟功的夫人、啟功的母親、啟功的姑
再隨著時間的推移,應當把字放在牆上看看,看看能不能撐得住牆,有句老話,叫「字怕懸」,在下面寫的時候看著挺好,放在牆上看就不大好啦,這時候你就要想法糾正這種差別。
此後,你還要經常請別人看看牆上的字如何,是否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大家說好的地方可考慮保留,大家說不好的地方就應該考慮修改。這樣反覆地修改練習,就會和書法應有的規律相吻合,從而自覺不自覺地按照字的規律寫,慢慢走向成熟,成為有造詣的書家。這就是「問牆」。
啟功先生在授課
問:書法史上很多書家把「德」、「學」作為書法藝術的內在要求,但歷史上確實不少大學者、儒學大師書法一般。怎麼理解這一矛盾現象?在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的條件下,書法家應該怎樣立身處世?
啟功:「德」和「學」每個人都要講究,但這是社會問題、道德問題,與藝術方法不是一回事。宋代的蔡京、秦檜是壞人,他們的字寫得很好,後來的朱元璋、袁世凱,寫得也不壞。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大家也向他們歌功頌德。假如拿出他們寫的殘紙片,大家不知是誰寫的,那又怎麼評論寫這字的人是好是壞呢?
2002年,北京師範大學百年校慶時,啟功先生與師生合影
寫字的人,多半是知識分子。既是知識分子,就要知道仁義道德。所以書家講道德,理所應當,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但做人的基本原則是不能丟,總不能把禮義廉恥都扔一邊。這不僅僅是對書法家的要求,對整個社會都應如此。
啟功先生在教孩子寫字
寫字與「德」、「學」是兩個問題,這好比我們世俗的人見一個僧人,先問他是否吃肉喝酒;如吃肉喝酒就認為他不算好和尚。其實釋迦牟尼出家後,每天挨家乞食,也沒聽說佛只吃素食,佛不專吃素食,難道就是假佛嗎?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歷史這麼評價我,我也很絕望啊
※關於書法教育總體目標及內容最新方案!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