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漳州南山文化生態園
聽說漳州南山橋也改造完工,春節前已經向市民開放。在遊玩完漳州古城美景之餘,從古城的西入口處踏上通往南山橋的飄帶天橋。
飄帶天橋起點位於修文西路北側,全長約413m,橋面寬2.5m 全採用鋼結構,造型優美,色彩繽紛。天橋橫跨鍾法路至宋河邊,沿宋河布設,穿過龍寶小區廣場,在水閘西側跨過北江濱路,沿江濱公園設螺旋坡道至北江濱路人行道,通過廊道連接至鍾法路水閘及南山橋,而南山橋改造提升為廊橋後,使漳州古城與南湖片區能夠無縫連接。
腳步剛下飄帶天橋映入眼帘的是漳州南山橋。
南山橋即原新中山橋,是一座步行橋,北接市區鍾法路,南鄰南山寺,於2011 年建成投用。橋長366 米、寬12 米,其中兩邊護欄各0.5 米,而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共11 米。
2017年南山橋啟動景觀改造工程,在不影響南山橋現狀橋樑主體結構的前提下,分別在橋樑兩側新建6 個橋墩式觀景平台,其中2 號、6 號墩兩側增設四角古亭觀景亭,4 號墩增設五開間重檐帶副階檐廊的閣樓。其中,四角古亭採用中國古代最常見的正方形四角亭,整體風格將與南山寺、漳州古城的風格相符。
漫步在南山橋上,欣賞完九龍江兩岸美景。下橋不遠就可以到達南山寺前的南山文化生態園。
南山文化生態園位於漳州高新區圓山新城西部片區,項目範圍為九龍江南岸、南江濱路以北,東起中山橋,西至水仙花大橋,東西全長1.5公里,濱江灘涂寬度在110-190米之間。
自古以來,南山和丹霞山是漳州歷史上的南大門,與漳州古城一脈相承,是歷史軸線、地理軸線、視覺通廊上的重要節點,古有「朝丹慕霞」、「南山秋色」二景。
南山文化生態園在規劃設計上,將原有南山湖面基礎上擴寬延伸,與蜈蚣湖聯通起來,融合南山寺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將山、湖、江、寺等有機串聯起來,橋亭、棧道,為市民提供一個集休閑健身、文化交流於一體的城市文化生態公園。
「碧水環青山,花海擁古剎」,這樣的絕美意境日前已在高新區南山文化生態園呈現出來!
由於太晚南山寺已經關閉山門,只能改天繼續遊玩了......
《重遊南山寺》
南山古寺規模在,
含笑依然花滿枝。
鬢白重來千百感,
江山嫵媚故人稀。
1956年陶鑄
南山寺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龍江,面積4萬平方米。據《龍溪縣誌·古迹》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國務院於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為全國142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南山寺歷史
陳邕原籍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公元705~706年)進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師,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為太傅。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與奸相李林甫不合,被貶謫到福建,先居福州,後遷興化,最後遷居漳州。他看中九龍江南畔丹霞山麓這塊山水秀麗的地方,興建府第,因為建造形式類似宮廷,且有五個大門,違犯規制,被人密告到朝廷,說「陳邕興造皇宮,陰謀造反。」皇上派欽差前來查辦。息傳來,陳太傅謊了手腳,心想大禍臨頭,苦無對策。在危急之時,他的女兒金娘含淚請求父親舍宅為寺院,讓她削髮為尼,以保全家性命。陳太傅只得應允,即日請來法師,為金娘剃度為尼,並把她的閨房改為「修真凈室」,依隋唐以來獻宅田為寺院習俗,將府第改為「報劬院」。欽差大臣來到,見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宮,據實復旨,陳太傅免予問罪。
南山寺具體建造時間應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後。 明萬曆《漳州府志·寺觀》卷之十二載:「南山報劬崇福寺,在城外南廂,初名延福禪寺。宋乾德六年,刺史陳文顥重修,名『報劬院』,後改曰『崇福』,今以報劬崇福並稱。元至正九年重建。國朝永樂間修後改院為寺。嘉靖二十四年火,寺僧圓性募緣重建。隆慶元年,寺僧行欽募緣重修。」清康熙《龍溪縣誌·古迹》卷十一載:「南山寺在通津橋南之右,唐建,乾德六年刺史陳文顥重修。初名報劬,後改崇福,郡守章大任匾曰『南州法罄』(註:南唐保大四年,漳州刺史董思安為避父名章諱,改漳州為南州)。明改為南山寺」。南山寺坐南朝北,規模宏大。中軸線上自北而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左右有喝雲祖堂、陳太傅祠;石佛閣、德星堂、地藏王殿、福日齋。東側還有城隍廟,後山有塔院等建築。山門匾額「南山寺」三字,為明末鄉賢、學者、名宦黃道周所書,是南山寺重要文物。
拍攝工具:華為P10Plus
拍攝地點:漳州市區
後期處理:黃油相機
圖 / 文:漳州市手機攝影協會 東東(李建東)
聲明:歡迎各位朋友直接轉發本文鏈接到微信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後轉載!禁止侵權篡改盜圖!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