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逆襲的電影《紅海行動》中,展現的戰場急救應包括哪些內容?
根據今晚(2018-2-23)中國票房的最新實時數據,電影《紅海行動》總票房已經突破16.5億元,單日票房已經2.15億,其拍片佔比雖然不是第一,但這兩天的票房已經牢牢佔據了票房榜的第一位,實現完美逆襲。正如投資者於冬所說的,雖然該片預售不高,但是對影片質量還是很有信心的。從票房及相關新聞報道與觀眾的反映來看,也確實如此。勉強算是軍事迷的我初一、初三接連觀影該片2次,感覺該片除了整體故事情節上略有遜色外,其它諸多方面,如:攝影、音樂、剪輯、音效、視覺效果、道具、煙火、服裝、演員的演技(包括群演,尤其是敵方那位白鬍子小BOSS和非專業演員飾演的少年狙擊手)及戰術技巧、台詞等方面都可以與國外好萊塢高水平影片,如《黑鷹墜落》、《13小時》、《兵臨城下》等相媲美了。
作為參與過多次衛勤演練的醫務人員,自己最感興趣的並非是隊長楊銳、狙擊手顧順和女中豪傑佟莉,而是醫療兵陸琛。不是因為他長得帥,而是因為在如此嚴酷、慘烈的特種作戰中醫療兵的作用絕不亞於狙擊手。醫療兵的存在對於戰鬥人員的士氣提升有極大影響,按照目前流行的話說就是像神一般的存在。對以往戰爭戰傷病歷的回顧性研究表明,戰時救護方式中,官兵自救互救佔48.8%,衛生員救護佔51.2%。而特種作戰部隊中的醫療兵任務會更緊急、更繁重,因為特種作戰一般是深入敵後,多數情況下是陷入重重包圍之中,醫療後援一般處於中斷狀態。如果發生戰鬥,如影片中在小鎮里拯救人質過程中,由於8:150的過於懸殊的戰鬥人員差異,感覺戰鬥場面其實是有些失控(不是指電影本身,而是特戰隊員對戰鬥場面無法把控),醫療兵陸琛除了要完成與戰友的交叉火力支援、交通支持外,還需要靠自身的應急處理能力與隨身的急救裝備來完成戰場急救。當然,按照特戰隊員要求,其自身的自救、互救能力也會相當強,除了像「石頭」張天德的頸動脈被打穿、左邊臉頰被子彈打爛已經沒有太多辦法與時間施救外,其它情況下,如在山谷迫擊炮那一場戰鬥中特戰隊員被炸傷掩埋後是靠互救完成,而拯救人質被包圍在二層小樓後陸琛回扔手榴彈被炸斷左臂,雖然劇痛得大叫,但迅速冷靜靠自救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因為現代戰爭中,戰場上士兵傷後5~15分鐘內「初救率」已經達到93%。自救方法單兵自救互救的能力,是作戰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指揮員的重視。但這種能力需要平時養成或戰前強化訓練來獲得,此所謂「訓練多流汗,戰場少流血」,對於在戰場上時刻面臨生死的特種兵而言更是如此。
醫療兵陸琛(郭家豪飾演)
我軍急救理論中的自救互救是指傷員或者戰友在戰場上利用簡單的材料進行通氣、止血、包紮、固定、搬運等初步急救處理的過程。自救互救技術並不複雜,所用器材也較為簡單,如制式三角巾、繃帶、止血帶等,甚至可現場取材代替。自救互救一般按以下基本步驟進行:快速接近傷員,立即脫離危險環境,避開火力直接打擊;快速驗傷,主要檢查傷員意識、呼吸及有無出血、骨折等情況;快速對損傷部位進行自救互救;準備好搬運工具,及時後送。我軍的自救互救主要重視:止血、包紮及固定,對於其它系統方面的檢查及處理地相對較少,可能與戰場急救整體水平以及相關器材還不夠完善有關。不過這幾年,練兵備戰水平不斷提高以及與外軍的聯合演習不斷增多,也使我軍野戰急救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也對急救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與全身抗感染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認識與做法。
我軍武警的戰場救護演練,此為包紮、固定,待後送
而急救水平相對更高的美軍已經建立了「醫療與士兵同在」的理念,我們也希望我軍能儘早實現這一理想,《紅海行動》其實對該理念已經有了明確的展示。美陸軍士兵自救互救和戰鬥救生員訓練應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士兵:包括戰術性戰傷救治技術、評估傷情能力、止血技術、胸部貫通傷急救和張力性氣胸減壓技術、建立傷員呼吸通道技術和傷員搬運技術;戰鬥救生員:包括戰術性戰傷救治技術、評估傷情能力、止血技術、胸部貫通傷急救和張力性氣胸減壓技術、建立傷員呼吸通道技術、傷員搬運技術、建立傷員靜脈通道技術。可以看出,除了建立傷員靜脈通道技術之外,美軍士兵掌握的自救互救技術與戰鬥救生員並無很大區別。
美國TCCC指南(2000-2017)
美軍還針對戰場環境下的急救制定了多個指南,並不斷更新。如在開火時的急救護理計劃應按如下流程進行處理:1、還擊並尋找掩蔽; 2、如果可以的話,期望或直接讓傷員繼續作為戰鬥人員參與戰鬥;3、可能的話直接將傷員轉移掩蔽位置並自救; 4、盡量避免傷員繼續受傷; 5、傷員應擺脫燃燒的車輛或建築,轉移至相對安全的地方,盡量阻止燃燒; 6、如果在戰術上可行阻止外部出血以防止危及生命 :A. 如果可以,傷員通過自救來控制出血;B.如果受傷出血適合使用止血帶,使用CoTCCC推薦的止血帶止血;C. 將肢體止血帶均勻地用於出血部位近端(s)。如果危及生命的出血部位不太明顯,請將止血帶系「高」紮緊(儘可能接近)放置在受傷的肢體上,並將傷員轉移到掩蔽處;7、氣道管理一般最好推遲到戰術野戰護理階段。除此之外,美軍還需進行多系統、多因素的急救檢查與救護,包括:1.根據單元戰術標準操作規程和/或演習建立安全周界。保持戰術態勢感知; 2. 分流人員傷亡的要求。精神狀態改變的傷亡人員應立即將武器和通信設備帶走;3.大出血處理;4.氣道管理;5.呼吸系統問題處理;6.循環系統問題處理;7.防止低溫;8.眼球穿孔傷;9.監護管理;10.鎮痛管理;11.給所有開放性戰傷的傷員使用抗菌葯;12.檢查與包紮好現有傷口;13.檢查其它傷口;14.灼傷處理;15.加班固定並檢查脈搏;16.保持通訊;17.心肺復甦;18.救護文檔;19後送準備工作等。
雖然我軍整體上的急救水平還有不足,但是《紅海行動》中展現出來的特種兵們的自救、互救意識、水準、效率方面有了全面提高,從影片展現初步看來已經不亞於現在的美軍急救水平,但我們希望的是,我軍的野戰急救水平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像《紅海行動》表現得一樣,整體上有大踏步的提升,因為這既是我軍軍事現代化的重要部分,也可以在將來可能的軍事衝突中挽救更多的生命。
參考資料:
《醫學救援及自救互救》
《戰傷自救互救知識手冊》
《再論戰傷自救互救》2015.11.1,人民軍醫,v40,No.11(857-861)
美國醫療兵快速TCCC(戰術戰鬥傷亡護理)指南(2017年1月31日)
美國醫療兵TCCC指南(2017年8月28日)
註: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內容屬於原創,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來自企鵝號自媒體「流花藥師」。
TAG:流花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