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婦攔下朱元璋破口大罵,一生霸氣的明太祖問其原因後聲都不敢吱
說起朱元璋,按照史籍記載,朱元璋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執政期間做了一系列有關制度改革、土地利用、拓寬外交和提升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措施。他不僅恢復了社會生產力,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奠定了明朝的基業。其功績頗豐,深得民心,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是,他性格嚴明,晚年偏好誅殺,使得一代開國元勛很少有善始善終者,這是他的缺點。
那麼,如此傑出的皇帝為什麼會被一位老婦人當眾痛罵其忘恩負義呢?並且,他還沒有絲毫的憤怒之意,有的只是滿臉的羞愧。
據傳,在朱元璋稱帝後,有一次外出巡視,一名老婦人攔住他們,大罵朱元璋。
朱元璋納悶不解,令士兵將其帶到自己面前,只見是一位衣履闌珊的老婦人,問她:為什麼要罵自己,老婦人答道:「你還記得韓成嗎?我是他的母親,並且,痛斥皇上忘恩負義。」朱元璋一聽,大驚,想到往事,心有愧疚。之後,朱元璋將其帶回宮中好生伺候,就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
那麼,韓成究竟是誰呢?朱元璋真的如老婦人所罵的一樣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嗎?且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故事的主人公韓成與朱元璋的相貌、身材都十分相似,濠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在朱元璋還沒有成名,還只是一名小將時就跟隨在他身邊。韓成打小就勤於習武,性情也十分忠誠耿直,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便一直留在朱元璋身邊。
朱元璋本是一介布衣,後為實現心中抱負,加入了紅巾軍,在郭子興手下做事。朱元璋在義軍隊伍中表現突出,為人也機警靈敏,很快便得到了郭子興的重用。但是,後來,紅巾軍分成了兩派,黨派紛爭讓朱元璋很是頭疼,便最終決定另起山頭,打開新的局勢,以實現自己的宏圖大業。
經過幾年的努力,朱元璋也是打出了名氣,佔領了不少地方。直到在佔領應天這塊土地時,遇到了心狠手辣的對手陳友諒。為了守住領地,朱元璋與康茂才設計誘敵,陳友諒大敗,灰溜溜的回去了,朱元璋順利的佔領了應天。
但是,陳友諒一直懷恨在心,苦苦等待翻盤的機會。
終於,在1363年,朱元璋軍隊中發生內亂,張士誠火上澆油,派兵進攻安豐,朱元璋急忙趕來救援,但是,還是失去了大將劉福。在搶救劉福兒子韓林兒時,被陳友諒見縫插針,率大軍進攻洪都。但是,卻與朱元璋侄子僵持不下,整整打了十幾天,雙方都精疲力盡。
好在,此舉這也給了朱元璋回頭營救的時間,最後陳友諒只能撤軍,在鄱陽湖迎戰朱元璋。
鄱陽湖的一戰也可以說是朱元璋生命中關鍵的一戰,戰爭很是激烈,誰曾想朱元璋隊伍節節失利,一直敗退。
就在朱元璋準備撤離時,戰船竟然擱淺了。軍隊被陳友諒的隊伍層層包圍,幾名大將紛紛喪命於此,情況十分危急。敵方將領還步步緊逼,直接喊話要朱元璋自殺,便放過其他人一命。朱元璋見局勢已定,必敗無疑,也不忍讓其他兄弟隨自己喪命於此,便做好了獻身的準備。
但是,就在此時,韓成站了出來,說:「我願代將軍一死!」諸將分分贊成,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便直接將朱元璋衣物脫下,交由韓成換上。
朱元璋問韓成:「你可還有什麼後事要囑託我?」韓成一臉大義凜然地回答道:「我一生為國,大義未成,豈復念家。」
說完走向甲板,對敵軍大呼道:「我就是朱元璋。」說完就直接投入湖中。
大概是韓成與朱元璋面容、身形都太過於相似,敵軍竟沒有絲毫懷疑,紛紛放鬆警惕,爭相下水撈屍準備回去邀功。朱元璋和他的部將乘此機會逃出包圍,回到營地後。之後,朱元璋苦思冥想,想要找到破敵之招。
後來,在多次雙方糾纏時,朱元璋發現了小船作戰的靈敏性,加以火攻,最終打敗敵軍,射殺陳友諒。
正因為有了韓成的替死,朱元璋才有機會成就霸業,但是,朱元璋於洪武元年在南京登基時,對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加官進爵,卻忘記了韓成,這不免有忘恩負義的嫌疑。
韓成的母親對兒子白白喪命,都沒人記得,替兒子感到痛心,這才攔架大罵。朱元璋也心有愧疚,追封韓成為高陽侯,並為他修建府第,侍養其母終身。
朱元璋被老婦人辱罵這件事,卻也是朱元璋考慮不周,沒有考慮到韓成還有一個母親需要贍養。但是,人無完人,知錯能改,也不枉稱為一代明君。
拋開這些不談,朱元璋對待百姓也是盡心儘力,在政幾十年,任勞任怨,親歷親為,為民生髮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並且,下遺詔: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
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這些村莊是中國最有特色的村莊,兩個地方進村看不到人
※超閃亮!蘇富比拍賣行展出102克拉白鑽
TAG:北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