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識】中國歷代休假制度
原標題:【文史知識】中國歷代休假制度
☆官吏五日一休沐
據史料,我國的假日制度始自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據《漢律》記載,早在西漢時就有明文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意思是每五日休假一天,公務人員上了 4天班,第五天則放假洗澡更衣,修發刮臉。有節氣假冬至、夏至為例假。有告假,分予告和賜告兩種。予告是因為功(考課為上等者)由國家依法准予休假,賜告 則是因為病給予的假(漢制,請假三個月免官,經賜告者可延長假期而不免官)。有喪假,依喪服制度,長者3年,短者36天。漢代高級官員有「致仕(退休制 度)」,致仕條件是年老或是有疾。公卿退休後受到優厚待遇,一般給原俸的三分之一,功勛極其卓著的少數官員甚至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時還有一次性賞 賜,如錢、黃金、糧食、房屋、車馬等。 晉代陸雲在《請吳王觀書啟》中稱:「孔子假期玩年,至於韋編三絕。」三國孟康《漢書注》曰:「古者名吏休假曰告。」「漢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賜告。予告 者,在官有功最,法所當得也。賜告者,病滿三月當免。」告,也稱急、寧和休假,這種假期一般說來都不固定。據史載,我國現在的「5日工作制」就是從西漢開始。《漢書·鄭當時傳》載:「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5日休沐。」《漢書·萬石君傳》也載:「每5日洗沐歸謁親。」所謂「休沐」或者「洗沐」,唐《初學記》 解釋得十分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以上文獻記載都說明西漢官吏每5天就有1天休息。自那時起,古代官員的假日就 稱「休沐」、洗沐」,意思是這些天里可以擦洗一下,打掃衛生或者走親訪友、遊山玩水,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隋唐。
☆盛唐始有旬休制
唐代永徽三年,朝廷改「五日休沐」 為「十日休沐」,此即古書謂之的「旬休」。據王聘三《古今事務考》載:唐高宗「永徽三年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寬百僚休沐」。那時官 員每10天休息1天,分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又稱作「浣」,即洗沐之意,從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稱謂。據《問奇類林》載:「俗以上浣、中浣、下浣,為 上旬、中旬及下旬,蓋本唐制,十日一休沐。」「旬休」規定頗為嚴格,凡三品以上官員,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滿後要到衙門銷假,是謂報到,否則,就要扣發一 個月的俸祿,甚至於罷官。「旬休」制度總體經宋、元代相以沿襲。 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一天休息。每年的「清明」、「冬至」還放1至3天假,讓官員回家祭祀祖宗,稱為「至日」。此外,還有各種節令假(如春節 假七天)、定省節(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喪假(視與死者關係而定時間長短)、病假(最長不超百日,過百日則解職)。官員身體欠 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稱致仕,五品以上官員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員退休則由尚書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員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獲全俸。
☆假期最多的宋朝
宋朝官員休假日較唐代增加,休假制度更加寬鬆,出現以前沒有的各類節日,他們全年的實際休假達到98天。此外,大臣的私祭日(父母或祖父母死亡之日)准假一日。為鼓勵官員按時退休,自神宗以後准許官員帶職致仕,並對退休官員給予種種禮遇和優待,一度准予領取全俸,並設置大量宮觀安置致仕官員。儘管如此,很多官員雖年滿七十卻仍不欲仕。在宋朝,春節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寒食放假七天,元宵節放假七天,天慶節放假七天,竟有五個黃金周。天慶節其實是宋真宗定下的節日,據說宋真宗在位時的某年某月某日,天上掉下一封信,信上寫了一些話,大意是誇宋真宗這皇帝當得好,可以萬壽無疆。宋真宗一高興,就把那天定成「天慶節」,號召全體國民在那天集體放假,普天同慶。此外,宋朝的小黃金周更多,夏至放假三天,臘八放假三天,七月十五鬼節放假三天,九月九重陽節放假三天,二月二中和節又放假三天,到了皇太后過生日那天,叫做「天聖節」,再放假三天。一年至少六個小黃金周。宋朝人的春節雖然也是七天假期,但經常跟其他假期連在一塊兒,這一連,就成了長假。比方說,宋太祖趙匡胤的爺爺是臘月初七死的,宋朝皇帝把這天定成節假日,前後放假三天,從臘月初六放到臘月初九。到了臘月初十,還沒上班呢,宋仁宗之母章獻太后過生日,又放假三天。章獻太后的生日剛過完,冬至又到了,放假七天。緊接著天慶節,又放假七天。然後春節到了,再放假七天。春節期間,皇后生了個小太子,皇帝一高興,又給了三天假期。這三天假期剛過完,元宵節到了,再放假三天。你瞧,一個在宋朝上班的人,他的春節假期常常從臘月上旬就開始了,到正月中旬才告結束,滿滿當當一個多月。
(宋人節假日休閑飲宴)
☆元朝假期大縮水
公元1264年是對忽必烈極其重要的一年,經過四五年征戰,他終於擊敗了另一名汗位的競爭者,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此時,南宋政權已經岌岌可危,還在勉強享受在臨安的最後十幾年光景。解決了內患的忽必烈,開始從容謀劃新秩序,其中,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一項,就是官員休假制度。這年八月,忽必烈頒布了一道規定:京府州縣官員,每天必須「參議詞訟,理會公事」,但「若遇天壽、冬至,各給假貳日;元正、寒食,各叄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給假壹日」。
忽必烈是接受漢文化的,宋朝滅亡後,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全部行政官員,也沿襲了唐宋「十日一休沐」的旬假制度,不過,節假驟減。從這道規定中可以看出,天壽是皇帝生日,其餘節假則是傳統節日,假期加起來共16天,加上旬假36天,元代初年的全年公休假期只有52天,比宋朝少了一半還多,並且「公務急速,不在此限」,遇上急事就不能放假了。
這條規定還涉及官員病假,如果在外地出差病倒,要通知當地政府驗治,病好了之後還要帶著病曆本回來。
八年之後,也許是病假已經成為被官員用作偷懶的借口,朝廷又規定,凡官員請病假的,只要病休超過一百天就停發俸祿,而自停發之日起,無論官員身體狀況如何,限十二個月內必須歸隊。假少了,病假也不好請,官員們難免有意見。到了1277年,根據中書省的建議,忽必烈又頒令將旬假每月三天改為五天,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和乙亥日休息,接近了漢代五日一休沐的頻次。
(忽必烈)
☆明清長假在冬季
明代的假期比元朝進一步減少。太祖朱元璋整頓官吏用典之重令人瞠目結舌,洪武四大案幾乎殺了全國四分之三的官員,他對官員的休假也是極為苛刻的。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讓人「考古休沐假日」,考察前代做法的結果是決定百官「每月五日給假」,不是每月給五天假,而是每月五號放一天假,全年只有十二天。與這些假期相匹配的考核也很嚴格,當時的地方官衙「侵晨署事,日入方散」,官員們不僅披星戴月上下班,署衙中的典吏兵卒,也要在出勤簿上上班「畫卯」,下班「畫酉」。節假方面,明代大部分傳統節日的休假都被取消,只剩下冬至、元旦(正月初一)、元宵節三節有假,冬至放假三天,元旦放假五天,元宵節則從正月十一開始放假十天。在明宣宗朱瞻基執政期間,這位喜歡各式休閑娛樂活動的皇帝較為體恤下屬,曾經多次延長冬至和元宵節的假期,比如宣德四年元宵節,「特賜百官節假,自正月初一日至二十日,飲酒為樂」,把元旦和元宵擱一起放假二十天,在宣德九年,更是將元宵假延長到近一個月。不過,這些延長的節假多為京官才能享受到。
(明宣宗朱瞻基)
明朝在冬季的長休,到了清代演變為冬至、元旦、元宵三個節假正式打通的封印長休制度,官員把大印封存起來各回各家,一下休息一個月。官方的封印時間,一般是在年末的臘月十九至二十二,開印時間是正月十九至二十二,具體時間,由掌管天象曆法的欽天監選出吉日頒布天下。所以,明清兩朝,官員們在歲末年初都較為輕鬆,不過清朝的長假後來滋生了不少社會問題,一些地痞惡霸趁著「政府空白期」為非作歹,讓地方官在休假和加班之間頗為糾結。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