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撥輪生活
2017 年的轉變
內心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小男生的我,今年拿起相機的時間恐怕比抱娃的時間可能要長得多。初為人父,這裡不得不自省檢討一下。希望爹可以在安記1歲的2018年多點時間和你在一起吧。
日常生活
回顧一下今年曾住過的兩個地方,這裡兼顧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攝影工作的一部分。
我們喜歡住在有街道生活的華僑城多層老小區里,這裡有不少的大樹,坐在室內望著窗戶便能看到。同時房屋的方正布局很合適讓我們發揮工作這部分的需求。畢業後深圳生活的七年時光,我們一共搬了5次家。沒有買下一個固定房子,每次搬出搬入對生活日常的思考則是一次次小小考驗。
在我們家,工作與日常真的可以如此的接近。怎麼平衡拍攝工作與抱娃(工作與日常),恐怕是創業頭幾年階段我們家的重要話題之一。
301的沙發讓位,客廳混合,兼顧吃飯,聊天,工作。
同一棟樓402,區分了工作空間與日常使用的客廳。
對於自己來說身份的改變似乎從肚腩肉可以看出來一點點端倪。
2017年初,約2個月的bb安記(G7Xm2)
安記的加入讓工作之餘多了無窮的可能。
平時不怎麼幹活的安記,受到各界全天侯看守照顧。(GX85)。
哄睡(GX85)
安記是個好動寶寶,他的2017沒有一個整覺,哄睡的媽媽群子也是。
二人時間在廣州老家(GX85)
除了換尿片和被動協助老婆帶娃(想像灰太狼的畫面),和娃在一起大概是讓哄睡疲倦的老婆稍微放鬆的最好方式之一。等到8個月之後的某一天我發現,安記把他爸和外人一樣對待,見面只粘他媽。這種難受香菇的但又十分矛盾的心情一直延續至今。
生活大部分由GX85+15mm f/1.7完成。f/1.7的m43系統景深,也就等於f/3.5的景深。光圈大小算出的快門速度在室內晚上配合機身防抖功能,能夠讓圖片保持可以接受的清晰度,iso偶爾1600甚至更高,也就是我對生活圖片質量的標準下限。每年的一本4R相紙家庭相冊必不可少,偶爾幾張放在木質小相框里,讓生活的腳印陪伴。
腳印(760D,Canon 200mm F2.8手動頭)
相機撥輪
喜歡相機也是熱愛拍攝的其中一個表現。回顧這幾年,數碼相機我用了大概也有用過10台。這些相機拿在手裡時,機身撥輪控制相機中的光圈,快門,iso三要素。三要素是相機部分影響成片質量的主要因素。全手動的M檔時,要是數碼相機上至少能有兩個撥輪手動操作,或者遇到手動鏡頭的配合,想必那種手指摩擦轉動撥輪響起的「嘀嗒「聲,圖片明暗焦點聚散在眼前的變化,足夠引起一個相機迷對其愛不惜手,花上好幾個日夜琢磨這些數值的搭配。
從專業到日常,一台5D4,一台GX85,以及卡片機G7Xm2,最後是一台替代蘋果6s的VIVO X20是我拍攝的基本器材。機身越大,撥輪手感更佳,從操作到出片都可能顯得像模像樣。兩個撥輪在M檔配合操作時要是熟手順暢,經過一定練習出來的照片大概可以讓自己如意稱心。
一次旅行
在大學時期就受到Siza影響,首先看到的是波爾圖建築學院的一段視頻。我還記得當時在課堂上的感覺。怎麼會有這樣建築學氛圍的地方?後來Siza建築語言被歸類為批判的地域主義,這樣我更不能放過10多年的前的深刻印象和疑問,需要去切身體驗。(photo by GX85,12-60mm f/3.5-5.6)
舉重若輕
葡萄牙世博館,Alvaro Siza
帕烏拉海古故居與博物館,Eduardo Souto de Moura
波爾圖海邊的保娜瓦茶餐廳以一種謙卑的態度匍匐在海岸邊,Siza 21歲的成名作。
(想了解的在此推薦一個文章Boa Nova Tea House, Alvaro Siza)
波爾圖海邊的勒薩德帕梅拉游泳池,1966年。
波浪一般的石頭被凝固,瘋狂的海水被溫順。
波爾圖建築學院 。
翻斗的Siza把皮諾曹一般的臉孔對準了老建築學院。
我的筆記記錄了朱濤老師分享的Siza設計經驗,在此記錄與分享一下。
設計距離感:從圖紙到施工工人的手,離設計師越遠,能夠把控的空拍越少。
討論:與甲方討論充分。
目標模糊:不確定性是一種品質,得到的結果是不可確定的,是創作的很大的動力;可能有驚喜。
中介力量:建築師的位置是平衡各種專業
不滿足:某些東西沒有實現是常態
證據:建築是檢驗某種事物(基地材料)獨特性的機會。
直覺:身體的直覺告訴你什麼是舒服的尺度和空間
家鄉
30歲有了家,也開始思考家鄉。
無論是長焦或廣角,日常對於我來說,確定好的小光圈已經滿足。
我的家鄉在城市廣州。家相對於我來說,大概是長輩離別後的祭祀與思念,新生命的誕生與喜悅,嘮嘮叨叨的串門聊天,雞鴨鵝狗在斜屋頂下滿地跑,還有過節探親離開時對下次兄弟見面的約定……於是我開始喜歡上群子的家鄉,那裡有河流瓦房與水稻田,很符合語文書里家鄉的模樣。
幾排瓦屋出門後是河邊的鄉間小路,這裡是自然狀態還不錯的增砍頭村。
爺爺騎電車出鎮買魚,奶奶從門口目送。
70多歲的爺爺奶奶在廚房裡準備午飯。
午飯後的安記和爺爺。
簡陋的傢具,也許伴隨了他們大半輩子。
一張合照在村頭。
從衣服鞋子來看,村裡沒有室內外的區別。
晚飯時候煙火村落與田野山丘,這是幾公里外群子媽媽的村落。
田中央的喜悅
再過一個月,水稻就到收成時。
比在池上遇到水稻田更喜悅,因為是另一半的家鄉。
晚飯。
過節人多在戶外晚飯,街道生活如此。
安記在月光下的室外洗澡,也是例牌。
這是我第三次回群子的家鄉,這裡有她長大的一部分時光,我慢慢感受著。穿過竹林里的一條小路。
在村與村之間,每次回鄉必經之路。一首押尾君《家路》從腦海冒出。
工作之餘,大部分時候我的生活圖冊很少出現華麗的or大光圈的圖片,我的生活照片構圖簡單平實,居中為多,線條或延伸線的使用也沒有太多特殊。這也許是希望樸素平實的日常也能反映在我的攝影表達之中罷了。
攝影工作在2017
回顧我們的生活完全不會缺乏日常,反而,我希望在攝影工作里也能同樣找到日常的一點端倪。
2017UABB南頭古城主街道(5D4,50mm f/1.8,後裁剪)
2017年年底,南頭古城與城市夜景(5D4,50mm f/1.8,後裁剪)
5年前拋開了建築學背景的工作後我開始從事建築攝影。有意思的是,我第一次付費拍攝的主題是一個雪糕海報。那時候我們還住在白石洲15平方左右的一個一層單間。如果沒有深圳城中村生活的幾年時光和經驗,我恐怕難以敏銳地嗅到城中村圖片所需的表達氣息。
上圖為2017UABB發布的南頭主展場海報
吃著拉腸等飛地書局開門,印象深刻的是老闆娘一句茂名話:加不加芝麻!
設計 by 黃澤林
開幕前一晚的連州攝影博物館,市政清潔工正在清潔。
設計 by O-office
隱藏在老街中山路的連州攝影博物館等待日出後的日常生活。
設計 by O-office
帳幕「教堂」,拍攝時的陽光,如有神助。
設計 by 曾軍 羅琦
南頭雙年展,都市實踐改造的報德廣場這5年拍攝工作中第二次遇到的一種感覺。
身在廣場里當下有一種被設計所感動的,快要流眼淚感覺。
也許是我早已選擇了相信設計可以對生活環境產生積極改善吧,而這個念頭在這裡完全認證了。
鳥瞰改造後的報德廣場與B3,B4展館。
冬日陽光下的台階。
日落時分的廣場生活,村裡的娃「帶著」家長們來到這裡
雙撥輪概念
忽然有一天走在大街上,我思考著相機操作的同時,我又想起日常與工作這兩個詞。
我簡單地把生活分成日常和工作。與家人朋友在一起經營日常,與夥伴對手在一起處理工作。
於是我有了這個比喻:
拿起「生活」這部相機,這幾年的我在不斷尋找一個個理想的生活片段&目標。時間給了我一卷有限的膠捲,在按下快門前,我希望自己可以放鬆地調整好日常和工作的雙撥輪,以保持良好的「生活」出片率。
這大概就是這幾年攝影生活給我的提示了。
2017農曆年底,我和群子的合照。
也可以把我們工作室里的兩個人的也比喻成雙撥輪組合,我們既是生活夥伴,也是工作夥伴。
後記
記得2017年中看到哲學家陳嘉映的採訪,後來發現他有一本,書名《何為良好生活》。「美好」一次恐怕是別人眼中的定義。
而對「何為對良好生活」的探討及追求,也許就是我們所努力的方向了。
※來聊聊那些你用了 5 年以上的產品
※「消費者報告」iPhone 8 Plus 與 iPhone X(下篇)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