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費比西獎,屬於胡波與他的大象
作者/煙熏丁尼生
「這對你有什麼意義呢?」在電影《大象席地而坐》中,爺爺對男主角發問。
2017年10月12日,29歲的青年導演胡波在北京東五環的家中自殺。半年後的2月23日,他的遺作《大象席地而坐》獲得柏林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逝者已矣,而意義的叩問還停留在每個人的心裡。姍姍來遲的獎項和認可,或許能夠給予這位早早就與我們告別的青年導演一點安慰。
從未有人見過的大象
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是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頒發的獨立獎項,由國際影評人協會在電影節官方頒獎前一步頒獎。柏林電影節的費比西獎分為主競賽單元、全景單元和論壇單元,每個單元有三位影評人擔任評審,每個單元選出一個最佳影片。
獲獎名單包括:主競賽單元《女繼承者》(烏拉圭,馬塞洛·馬蒂內斯);論壇單元《大象席地而坐》(中國,胡波);全景單元《河畔》(日本,行定勛)。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的首部電影長片,由彭昱暢、章宇、王玉雯、李從喜等主演,王小帥擔任監製。這部電影由胡波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時長230分鐘,將近四個小時,講述了河北省井陘縣城中四個小人物在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
與朋友老婆有染的於成、將校園霸凌的小霸王推下樓梯的韋布、與教導主任戀愛的黃玲,要被兒女趕到敬老院的爺爺。四個普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們是這座小城中小人物的縮影。四個人在一天之內,因為荒謬的生活交匯在一起,最後一起去滿洲里看一隻席地而坐的大象。
導演胡波生前曾參加了貝拉·塔爾擔任導師的FIRST訓練營,電影也表現了導演對貝拉·塔爾式影像風格的追求。複雜多線敘事、個性化的長鏡頭、手持跟拍鏡頭調度等等,都體現出了這位導演非比尋常的天賦。柏林電影節官方對《大象席地而坐》給予了讚美:「這部視覺效果震撼的作品用大師級的方式,將一系列不同的主人公的傳記聯繫在一起,講述從黎明到黃昏的單一、張力十足的一天里發生的故事,描繪了一個以自私為標誌的社會。」
《大象》的粗剪版本在胡波去世之前已經完成,在柏林上映的230分鐘版本由FIRST電影節出面協助進行後期製作,赤角REDiance擔任國際發行。目前《大象席地而坐》的製片人表示,電影會維持4個小時的長度,在內地進行公映,但迄今為止《大象席地而坐》尚未獲得龍標,還沒有正式上映的消息。
在大多數影視行業的創作者仍在前途未卜的奮鬥路上摸索之時,胡波在黑暗之中悄然離去。
頒獎當天,胡波導演的母親到場代替已經故去的兒子領獎。
「這個時刻我們確信,胡波的電影已經真正留下來了,謝謝大家。」
但這部像是席地而坐的大象一樣夢幻的電影,有多少人能見到它,還是個未知數。
在黑暗隧道中摸索的人
一名導演,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拍出自己的處女作?
答案的數字模糊不清,但這個時長的計量單位卻很明顯:以年計算。
由畫外hoWide發起的《2017中國青年電影導演生存狀態調查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青年導演中,只有22%的受訪者小於30歲,80%的導演生於八十年代。41%受訪者的處女作在一年之內就籌集到了資金,大部分作品要經歷一至兩年甚至三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夠開拍。而考慮到倖存者偏差,究竟有多少個年輕導演已經在處女作亮相之前,就已經悄然離開,並無人知曉。
毫無疑問,導演是一個需要積累和成長期的職業。在調查中,有58%的受訪者認為「更多觀察和體驗生活,增加人生閱歷」才是成為導演的關鍵。
而在電影史上,即便是年少成名的導演,也大多需要度過一度艱難的煎熬時間。雷德利斯科特前半輩子都在拍商業片;李安36歲才拍出第一部電影,在此之前一直在家當「家庭煮夫」;昆汀·塔倫蒂諾更是在錄像租賃店裡開啟了自己的導演之路。
在拍出第一部處女作之前,是否要一定堅持離群索居的生活?是否要向商業妥協?是否要為了金錢而拍許多自己不想拍的作品?如果沒有在深夜裡反覆思索過這些問題,被世俗和精神追求的不同道路而反覆折磨,都不能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導演。
年輕的創作者,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叩問和自我折磨中,或許才真正找出了屬於自己的命題和回答。胡波已逝,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但電影結尾,大象也在暗中發出存在的嘶鳴聲。
希望更多的年輕導演,更多的人,再多堅持一步,就在光明中看到自己夢想的大象。
-END-
※2018年容藝助力打通影視全產業鏈,30+重磅實戰師資教你打造高口碑高票房電影
※成為職業編劇的3種路徑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