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樹移民」雖然時隔幾百年,現如今,很多人從家譜里都能找到
說起「走西口」,可能大家這些年受到一些影視作品的影響會認為這是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件,而「走西口」的當事人僅為山西人。事實上,這種說法很不科學,「走西口」對後來的影響十分深遠,並不能當作單獨的歷史事件研究,而當時參與「走西口」的人群並不僅為山西人,今天我就與大家聊聊「走西口」。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陝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西口是晉商、陝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晉北人,陝北人,河北人。
說起走西口的發源地,那麼,我們首先得聊聊陝北人的來源。
根據史籍記載,陝北地區在明代之前一直都是中原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戰的地方,並沒有多少常住的居民,土地也十分貧瘠荒涼。宋代時候我們家喻戶曉的楊家將,就是在這片土地上連年征戰的。
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坐上了龍椅,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就發生了明朝大移民——也就是我們民間常說的「大槐樹移民」。在這個時間段,明朝廷分別在許多地方設立了辦事處,老百姓在大槐樹這個地方中轉獲取憑證後,移民到全國各地。
當時許多晉地的老百姓都遷往陝北,大大擴充了陝北地區的人口數量,所以,我們如今聽到的陝北方言與山西話十分相似。當然,陝北不光有山西人遷移過來,還有許多我國其他地區如河南河北等地的百姓遷移至此。
其實,廣義的「西口」就是長城北方當時貿易活動頻繁的地區,剛才我們也講過「走西口」可不止是山西人的事,況且,當時的山西人也並不都是山西人,在山西當地的都是全國各地的百姓。
明朝洪武年間,全國共有近六千萬人口,其中,山西人口四百萬,這個比例自然會促進山西地區的民眾遷移,我們今天要說的關鍵就在此處。
那麼,當時的山西為什麼有這麼多人?
實際上是因為黃河發大水,元代朝廷並沒有措施治理,最終,導致黃河中下游很多地方一片大澤。再加上後來朝代更替戰亂災禍頻發,使得這一地區百姓死傷許多,苦不堪言。
這時的山西可謂風調雨順,糧食收成很好,而且山西地勢易守難攻,通常不在戰爭範圍內。所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百姓慕名遷移而來,使得山西地區人口暴漲,明朝廷不得不按照一定比例將山西民眾遷出。
已經遷移到安樂地的老百姓自然對遷出山西不情不願,這時明朝廷連哄帶騙,告訴老百姓們:不願意遷走也行,不過得去大槐樹這個地方報道,將情況說明。老百姓們一聽不必遷走,自然紛紛趕往大槐樹,這時候明朝軍隊包圍了大槐樹的人們,最終,拿繩子一串串的將他們捆起來強行遷出山西。
在這群被明軍綁走的老百姓中,當然,不光是當時黃河中下游逃難而來的老百姓,可以說是在全國各地都有。最終,在明朝這番政策下,留下的山西人也不僅是山西本地人,以至於後來的「走西口」人群可以說是融匯了全國各地的血脈。
在明朝時期,山西地區可以稱得上富庶,然而,到了清朝,情況就急轉直下了。
在乾隆年間全國人口超過三億,這時土地和人口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使得本來就不怎麼肥沃的山西土地,產量變得逐漸跟不上消耗,伴隨著災年偶發的自然災害,山西人不得不向外闖蕩謀求生路。跟之前的大槐樹移民相似的是,這次的走西口人群同樣是被逼無奈的,或者說,大槐樹移民是被明朝軍隊趕著走的,走西口是被惡劣的生存環境趕著走的。
走西口的人流大體分為兩種路線:一是一路向西進入蒙古大草原,二是往東走穿過大同從張家口進入蒙古。
可以說,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走出山西殺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
以前我們聊過的八家晉商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家致富的,這就是「走西口」的老百姓里混的最好的一批人。喬家大院的家主喬貴發,就是個中代表,這位當時連飯都吃不起的當鋪夥計,在與人合作經營雜貨店鋪之後一步一步開設起自己的「廣盛公」。
後來,又因為經歷波折絕境重生而將商號重命名為「復盛公」,當時喬家這處的生意可謂做的很大,「復盛公」跟全國各地都有貿易往來。
都說「復盛公」就是後來包頭市的原型,可見,喬家當時有多顯赫。然而,喬貴發的發跡只是個例,大部分走西口的人一路顛沛流離,為了生計辛苦操勞。
我們如今能聽到許多地方都有山西調的民歌,那沒準就是當初走西口的人們將失落與困苦化成的力量,還有對無法歸去的故鄉的思念。
參考資料:
『《歷史上的「走西口」》、《中國第五次人口大遷徙》』
※這個女人被稱為:明代中興蒙古之母,33歲嫁給了自己7歲的小侄孫
※這個國家一直聲稱:我們跟中國有血緣關係,中國人說:我們不稀罕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