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男性出家人並非都是「和尚」,還有他們

男性出家人並非都是「和尚」,還有他們

佛教有所謂「出家五眾」,其中男性有比丘和沙彌兩個等級。

「比丘」亦稱「苾蒭」、「煏蒭」、義為「乞士」,俗稱「和尚」,指出家受具足戒的男性,須遵守二百五十戒。從這個意義上說,男性出家人並非都是「和尚」,而是分「和尚」與「沙彌」。

名氣最大的和尚——唐僧

《嘉祥法華義疏》介紹了比丘的職能:「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於法,不名比丘。」很顯然,光是向人要吃要穿的,只是乞丐,不在佛門弟子之列,不能稱比丘。比丘要具備五德:怖魔、乞士、凈戒、凈明、破惡。比丘一旦犯淫、盜、殺、妄中的一罪,即失去比丘的資格。如果他誠心懺悔,則叫作「學悔」,終身列於比丘的最末位。

高尚的比丘,視名聲重於生命。西晉法炬翻譯的《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記載了一個比丘因惡名住林中欲自殺,正住天神說偈曉之,即得道果的故事。《冷齋夜話》中,則敘述了這樣一樁事情:吳地有個奇異的比丘,號為毛僧。日游聚落,飲食不加選擇。輕薄子弟經常戲弄他。有一天,他忽然對人說:「吾將死矣。」危坐說偈:「毛僧毛僧,事事不能。死了燒了,卻似不曾。」鼎鼎大名的四方四佛,據說原來也不過是四個名不見經傳的比丘。《觀佛三昧海經》載:「昔有四比丘,犯律不恥,怙惡不遷。忽聞空中聲曰:『謂汝所犯無救者,不然,空王如來雖復涅槃,形象尚在。汝宜入塔一觀寶像眉間之白毫。』比丘隨之泣淚言曰:『佛像尚爾,況佛真言!』舉身投地,如大山崩。今於四方皆成正覺: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相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微妙聲佛,是四破戒比丘也。」看來即使當了比丘,並非就是得道高僧,也有個轉化的過程,而且還有能力大小。《雜阿含經》中,還以四等良馬譬四種比丘:「世有四種良馬。一、第一良馬,顧其鞭影馳驅,遲速左右隨御者意。二、第二良馬,以鞭杖觸其毛尾,察御者意而隨其意。三、第三良馬,鞭杖小侵,隨御者意。四、第四良馬,鐵錐刺身傷骨然後著路,隨御者之叱。比丘有如是四種。」

比丘

「沙彌」是指依照戒律出家,已受十戒,還沒有受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沙彌可意譯為「息惡」或「行慈」;因為是勤策勵大僧的作為,所以也可譯作「勤策男」;因為目的是求欲涅槃之圓寂,所以又可譯作「求寂」。

沙彌還有個別名叫「救蟻」。《雜寶藏經》記載了一個故事:「昔有一羅漢,畜一沙彌。知此沙彌卻後七日必須當命終,與暇使歸家,至七日頭命還來。沙彌辭師便去,於其道中見眾蟻子為水漂流,命將絕。生慈悲心,自脫袈裟,盛土堰水,取蟻子置高燥處,遂悉得活。至七日頭,還歸師所。師甚怪之。尋便入定,以天眼觀之,更無餘福。以救蟻子因緣,故七日不死,得延命。」

沙彌最終受二百五十戒,就成了比丘。所謂沙彌戒,是指八戒之外,再加「不取金銀生像」和「不過中食」。

出家人的背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一文讀懂:佛像從「印度人」變成「中國人」的全過程
一文讀懂:佛教里的菩薩是怎樣分工的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