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67.梗概多氣的時代悲歌:建安七子的飄零人生

67.梗概多氣的時代悲歌:建安七子的飄零人生

與三曹父子同時還有一批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文人學士,而在這一批文人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被曹丕在《典論·論文》中稱為「七子」的建安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這七人之中,孔融年輩比較長,和其他六人不屬於同一代,而且孔融早在建安十三年就死了,而在當時實際上參加鄴下文學活動的只有其他的六個人。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為孔子二十世孫。年少而聰明穎慧,為時所稱。漢獻帝時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世稱孔北海。建安元年,人將作大匠,遷少府,繼而人大中大夫。其為人不拘小節,但卻恃才傲物,剛正不阿,後背曹操所殺。孔融文學成就很高,詩歌閃文都非常著名,後人輯有《孔北海集》。

關於孔融,在歷史上有著很多的傳說,其中「孔融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關於這個故事歷史上多有記載。大意是說,在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一次他父親的朋友帶來一盤梨子,父親就叫孔融分給大家吃。結果孔融自己先挑了一個最小的,將剩下的按照長幼次序分給幾位兄弟。父母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年齡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大家聽了十分驚喜,然後又問他,他弟弟也他小為什麼吃大的,孔融則說因為弟弟小,所以應該讓著他。

在歷史上,與孔融相關的還有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故事,即「小時了了」。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言語》中: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這個故事非常明顯地表現出孔融的機敏與聰明才智,因此也經常被後人所稱道。而事實上,正如這個故事中所暗含的,孔融長大之後,確實是一位非常有作為,而且在當時的亂世中也是非常有影響的一個人物。東漢末年,朝綱混亂,「黨錮之禍」此起彼伏,很多正直士人都被殺害。而當時的名士張儉因為得罪宦官侯覽而遭到朝廷的通緝,張儉因為與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於是就投奔孔褒。恰好孔褒不在家,而孔融當時則只有十六歲,張儉便因為他年紀太小沒有告訴他實情,而孔融因見張儉滿臉恐慌,就把他留了下來。後來實情敗露,張儉逃跑,而孔融和他哥哥孔褒卻被逮捕,在審訊時,孔融說人是他留下的,因此應該有他負責,而他哥哥則說人是來找自己的,應該由自己負責,而孔融的母親則說她是家長,應該由她負責,「一門爭死」,地方官吏委決不下,便只好如實上報朝廷,朝廷最後定孔褒有罪。孔融因此而名聲大噪,很多州郡都要辟舉他為官,但都被他拒絕了。

直到後來漢靈帝「辟司徒楊賜府」時,他才正式進入仕途,當時他的職責是彈劾貪官污吏。當時的河南尹何進拜大將軍,司徒楊賜就派孔融帶著賀禮前去道賀,結果卻被門人擋在門外。於是孔融便留下彈劾狀,辭職而去。何進非常氣憤,於是就派人去追殺孔融,但沒想到誰也不願意去,而去還對何進說,孔融的名聲很重,如果何進與他結緣那將會導致天下士人失望,因此不如以禮相待,以此向天下士人展示何進的胸懷。於是何進就舉薦他為侍御史,但因為孔融與中丞趙舍合不來,結果再次辭職,何進於是又舉薦他為司空掾,北軍中侯,三日後便升虎賁中郎將。後來動作作亂,獨攬朝政,孔融出於大義,經常與董卓當廷激辯,董卓懷恨在心,便排他到當時黃金軍最為猖獗的北海過為相。孔融到北海國後,起兵講武,舉薦賢良,頗有政聲,被稱為「孔北海」。後來因為被管亥所困,於是向劉備求救。因為不願結納袁紹,被袁譚攻擊,北海城破,逃往山東。後來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征拜孔融為將作大匠,升少府,在升太中大夫,後因處處與曹操作對,遂被曹操所殺。

陳琳(?-217),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寶應)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關於陳琳的具體生年,由於文獻缺乏,今天已經無從確考了,他和孔融一樣,在建安七子中年齡非常大,應該與孔融相彷彿。在歷史上,陳琳主要是以文學家的身份出現的,但他的活動並不僅僅止於文學。在那個混亂黑暗的年代,他也曾遊走於各個軍閥之間,參與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動。關於陳琳的早期生活現在也已不得而知了,關於其最早的活動便是其在漢靈帝末年曾任當時的大將軍何進主簿之事。據說當時陳琳的政見非常高明,可以稱得上智囊型人物。當時宦官專權,而大將軍何進則準備誅殺宦官,當時的何太后則堅決反對。於是何進便召集盤踞於京城周圍的軍閥勢力進京,以便恫嚇和挾持太后。陳琳堅決反對,但意見卻不為何進採納,何進一意孤行,終於事敗被殺。而地方實力派軍閥涼州刺史董卓進京後,獨攬朝綱,任意廢立,倒行逆施,導致天下大亂。陳琳為了避難,奔往冀州,投靠袁紹。196年曹操圍攻張超所在的雍邱,而張超與袁紹的東郡守臧洪是盟友,於是臧洪便向袁紹求援,但因為袁紹與曹操當時關係密切,因此遭到拒絕,結果雍邱城破,張超自刎於城上,這使得臧洪十分氣憤,於是便於袁紹對抗。而袁紹攻打臧洪,卻因臧洪抱著必死的打算要堅決與袁紹對抗到底,結果袁紹卻長時間攻打不下。這時陳琳見事態嚴重,便寫信給臧洪進行勸解。後來袁紹與曹操在官渡決戰,袁紹失敗,曹操俘獲陳琳,因為陳琳曾替袁紹寫過一篇《為袁紹檄豫州文》,曆數曹操罪狀,並肆意咒罵詆毀其父祖,因此周圍的人都替陳琳擔心,但沒想到,曹操因為愛其才華而對之既往不咎,並任他為司空軍師祭酒,讓他與阮瑀同管記室,後來又任丞相門下督,為曹操統一中原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因為文采出眾,被鍾嶸稱為「七子之冠冕」。王粲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王龔在漢順帝時官至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官至司空,均位居三公,其父親王謙為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在年少之時便很有才名,而且他博聞強識,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在他很小的時候,有一次與小夥伴們到外面去玩耍,在陸上看到了一塊石碑,聰明勤奮的王粲見那碑文寫的非常好,於是就大聲朗讀起來,這是旁邊的夥伴們因為聽說他有過目不忘的能力,於是就和他開玩笑問他讀一遍能不能背下來。結果王粲便背過臉背誦,夥伴們一邊聽一邊對照原文,竟發現背得一字不差。還有一次王粲看別人下棋,因為不小心把人家棋盤給碰翻了,下棋的人見是王粲,因此就假裝生氣,說是本可以贏對方一盤,但卻被王粲給攪了局。於是王粲便說他可以給他們復盤,然後就按照剛才的棋勢給他們擺好,而下棋的人和觀棋的人都不相信王粲所擺和原來的棋勢一樣,於是就把棋盤蓋起來,要王粲另外再擺一盤,結果發現兩盤擺的一模一樣,從此之後,王粲過目不忘的能力便世人皆知了。後來在董卓劫持漢獻帝西遷長安的時候,王粲也流落到長安,當時的著名學者左中朗將蔡邕無意間見到王粲,大為驚奇,以為是一難得之才,對他非常器重。於是兩人便經常交流。有一次王粲去拜訪蔡邕,蔡邕一聽說王粲來了,慌忙出來迎接,以致於連鞋子都給穿反了,蔡邕拉著王粲的手進屋之後,在座的見他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而且他身材弱小,相貌醜陋古怪,都大為驚訝,於是蔡邕就說,這是王公的孫子有特異的才能,並且自認不如王粲,二人遂成為往年之交。

因為王粲當時的才名非常高,因此漢獻帝初平四年,也就是王粲才十七歲的時候,司徒便徵辟他,而且還徵召他為黃門侍郎,但由於當時的長安混亂,他沒有去任職。他為了避亂,便到相對安寧的荊州去投靠了劉表,開始了他的幕府生活。劉表和王粲是同鄉,而且劉表還是王粲祖父王暢的學生,加上王粲當時名揚四海,有出身名門望族,劉表很想將王粲招為東床快婿,但因為王粲身材短小,而且長相其丑無比,劉表卻十分愛面子,因此也就只能作罷。而王粲在劉表這裡,卻始終得不到重用,因此鬱郁而不得志。這在王粲的詩歌中都有非常明確的表達。劉表死後,劉琮繼位,當時曹操率軍南征,於是王粲便勸劉琮投降曹操。劉琮投降曹操之後,王粲也轉到了曹操幕中,從此之後,他開始仕途得意,一路升遷。因為勸降劉琮有功,被升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後又遷軍謀祭酒,後又官拜侍中。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率軍征孫權,王粲隨軍出征,次年春,病卒於徵途中。

建安七子之中,除孔融、陳琳、王粲之外,其他四人的政治生涯都相對不長,而且其成績也非常有限,因此在這裡就不再多作介紹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天禾文史 的精彩文章:

62.歷史上超級間諜:張騫鑿空西域
43.老莊之游意何在

TAG:西天禾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