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衝擊藝術領域:AI調戲人類 還是人類調戲AI

人工智慧衝擊藝術領域:AI調戲人類 還是人類調戲AI

近日,蘇富比拍賣行宣布他們收購了一家App創業公司Thread Genius,一躍升級為360度全方位的藝術服務平台。來自科技媒體《TechCrunch》的作者Ingrid Lunden將這款軟體描述為「能夠同時快速鑒別物品,並向使用者推薦相似物品圖片的一系列演算法。」

▲ 在Vimeo上的Thread Genius演示視頻

由此,開啟了由人工智慧直接向藏家推薦藝術品的領域。在這一點上,作為傳統的藝術經紀人和收藏推薦人的職業而言,這一由人工智慧直接運用演算法的推薦,將直接為這些介於藏家和藝術家之間的服務職業產生衝擊。

世界上最頂尖的兩家拍賣行之一,蘇富比拍賣行將很快用上和推動Artsy的Genome項目、Netflix和亞馬遜一樣類型的機器學習能力,它們將無窮盡地為我們瞄準的群體提供類似的各種自助選擇。

▲ Thread Genius演示

蘇富比行政總裁施泰德(Tad Smith)表示,長久以來,促成交易的成功要素,取決於根據客戶在不同價位的喜好取向,為他們配對合適產品,蘇富比正擁有這三大要素的數據:

「透過運用創新技術,蘇富比更能深入洞察並更快配對這三項要素,不但為員工提供更完善的工具,更為客戶帶來更優質的體驗,為委託人締造更卓越的成績。蘇富比致力吸納及保留各方面的優秀人才,我們很高興歡迎Richard、Ahmad 及 Andrew 加入蘇富比。」

這次收購Thread Genius承接了蘇富比於2016年引入Mei Moses Art Indices項目(已更名為 Sotheby』s Mei Moses)。此藝術品價格指數資料庫涵蓋八個收藏類別、近50,000項的拍賣成交追蹤記錄,為現正開發的作品資料庫奠定基礎。這些創新舉措讓蘇富比更能靈活連繫買賣雙方,為不同預算的收藏家增加購藏機會。

Andrew Shum及Ahmad Qamar為Thread Genius 的共同創立人,分別擔任機構的行政總裁及技術總監。Thread Genius於2015年成立,專門為電子商務企業引入人工智慧,以圖像辨識分析喜好特徵。創立Thread Genius之前,Andrew及Ahmad分別於數碼音樂服務商 Spotify擔任軟體工程師及機器學習工程師。

▲ 在谷歌人工智慧「Deep Dream」眼中的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創作者是數字藝術家凱爾·麥克唐納(Kyle McDonald)

Richard Vibert加入蘇富比前曾於香港創投公司Arbor Ventures擔任顧問,專門負責大數據、機器學習、區塊鏈技術相關的投資項目。

儘管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正在衝擊著藝術市場領域,但部分觀察家仍然對AI能否有效完成人類如此高度複雜的工作,是否能作出價值判斷,持觀望甚至是懷疑態度。

事實判斷是否能為價值判斷作出依據,其本身乃是近代哲學界的懸而未決的重大問題。在兩種判斷之間,是否存在著必然的邏輯鏈,在人工智慧突飛猛進的今天,再一次將這一問題擺在了人類面前。

蘇富比在新聞通稿中上的所展示的演示視頻,提出了這樣的暗示:

「想像下,如果你正在裝修自己的房子,Thread Genius會推薦和你傢具十分相配的藝術作品…它真的能做到。」

這看上去更像是根據視覺所進行的事實判斷,而非價值判斷。人們在裝修房屋時,他們根據的是空間、顏色、樣式等關於視覺直觀的審美判斷,這種審美判斷,是一種更傾向於事實判斷的方向。當然,讀到這裡的朋友,似乎認為審美判斷絕不是事實判斷,而應當是價值判斷。但是請注意,筆者在這裡所指出的審美判斷是指的,裝修房屋時,所做出的裝修判斷。不可否認,審美判斷在最初的源判斷中,價值取向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事實上,當這種佔有舉足輕重的價值判斷完成之時,剩下的裝飾部分,則更依賴於事實判斷。

打一個簡單的比方,當屋主將空房間的整個價值判斷基調定下來之後,那麼,圍繞著這種基調而做出的裝飾選擇,則成為了固定價值判斷之後的事實判斷。而事實判斷,正是人工智慧的能力。

▲ Google研發的DeepDream與倫敦藝術家Memo Akten合作的一組GCHQ(英國通信總部)作品

這正如音樂網站、購物網站中,平台根據用戶瀏覽記錄、點擊記錄和購買記錄而做出的推薦一樣。用戶在完成了第一時間源上的價值判斷之後,剩下的,圍繞這個價值判斷而做出的推薦,正是事實判斷的領域。但我們也不能說,在這樣的人工智慧的推薦中,每一項推薦都是用戶所鐘意的,但這樣的推薦可以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便是大大縮短了從海量資料庫中去搜尋符合用戶價值判斷的物品的時間成本。人們不再需要像一個一個商店這樣逛下去,去尋找自己鐘意的、符合自己價值判斷的產品,這些產品將會隨著取貨機,自動送到用戶面前,由用戶自身來做最後的選擇決定,這完全大大降低了用戶與海量資料庫之間的時間消耗成本。

除此之外,人工智慧所衝擊的藝術領域還不僅僅是藝術市場領域。早在之前,谷歌與微軟野心勃勃的設立了指向藝術的A.I.項目「MAGENTA」、「The Next Rembrandt」,人工智慧策展項目「Recognition」也獲得2016年泰特美術館設立的IK Prize。荷蘭某公司還推出了能夠畫出和照片一樣真實的肖像產品。由人工智慧進行肖像繪畫創作成為可能,至少看上去其運算結果是肖像。

▲ 圖為荷蘭公司推出的產品傑作

該公司宣稱,用戶只需要在該產品的輸入界面簡單地畫出事物的輪廓,幾秒鐘後,該產品就能在此基礎上輸出完美的繪畫作品。幾秒鐘後,該產品就能在此基礎上輸出完美的繪畫作品。此前該產品已經發布了一個「把你的簡筆畫變成貓」的初級版本,畫風大概是這樣的:

但是,人工智慧似乎在此方面,仍具有著瑕疵。這種瑕疵是演算法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在一些用戶使用一些更為「抽象」和「簡潔「的繪畫輪廓之後,人工智慧的辨識度和運算度明顯走向了另一個奇異的領域。當欣賞了部分用戶和人工智慧系統一起創造的「美術」作品後,一些用戶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 網友們通過該產品製作出「鬼斧神差」般的作品

對於這種狀況,該產品的開發人員解釋說,這項技術的原理,是基於生成器和判別器的協同工作,前者的任務是生成與用戶輸入的簡筆畫盡量相似的圖畫,後者的任務是使圖畫的效果盡量接近照片。因此,要想使系統畫出不錯的肖像畫,需要用戶首先輸入相對不錯的簡筆畫。

於是,這樣的人機結合,到底是AI調戲了人類,還是人類調戲了AI?對於開發商的解釋,網友似乎並不買賬,人們紛紛對該系統的繪畫才藝開啟吐槽模式:

▲ 來自網友的吐槽

但無論人工智慧目前技術水平的好與壞,它似乎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無限蔓延開來。運用人工智慧進行藝術創作,或是將人工智慧展望及焦慮注入在藝術創作之中,所有這些都難免讓今天的人類染上面對未來的焦慮症。

▲ 超模Karolina Kurkova身穿「認知禮服」,這條具有認知能力的裙子由服裝設計工作室Marches和IBM的人工智慧Watson聯合設計,裙子上裝飾的LED燈可以實時根據Twitter上用戶對Met Gala的反應改變顏色,表達出當下用戶的情緒。

▲ 2017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人工智慧機器人為李開復完成了素描肖像作品。圖片來源:搜狐科技

今天,數字技術發展的速度隨時挑戰人類的認知能力,在技術與認知的隔岸相望中,藝術幫我們建起穿梭其間的橋樑,視覺化地呈現技術操控下的世界及人類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媒體藝術家與傳統藝術家之間只是創作媒介的區別,他們所做的仍然是反映時代精神的當代性。

▲ 「Y世代之歌」的展覽現場

2015年12月在OCAT上海館舉辦的「Y世代之歌」的展覽,展出了一批與互聯網同歲的「互聯網原住民」藝術家以網路和計算機技術為媒介的作品,對於這些被稱為「Y世代」的年輕人來說,所謂計算機編程、機器人技術、3D列印、社交網站傳播等等已是信手拈來的工具和媒介。

林科在展覽中將他的電腦屏幕桌面展現給觀眾,桌面上的每一個文件夾是他在電腦上漫遊、下載、點擊等記錄,觀眾的目光跟著屏幕上的滑鼠點擊、開啟桌面上的文件,但很快你發現,這些漫無目的的網上衝浪本身就是林科夜以繼日的藝術創作,或者這就是一個典型的Y世代年輕人的生活本身。

▲ 林科的作品常展示自己的電腦桌面(提供:BANK畫廊)

互聯網時代消融了國家之間的界線和人與人之間區分私密與公開、真實與虛擬的空間距離,網路24小時無時差,電腦不分晝夜隨時處於在線狀態,然而網路創造的虛擬現實依舊需要面對真實世界的社會現實。

▲ 苗穎,《手拿菜刀砍網線》

世界如此迅猛變化中,人類應該如何應對?德國藝術家在藝術館的戶外平台上用59名工人和大批木棍在24小時內通過每分鐘調節木棍的位置展現時間的形狀,這是數碼時代的現代人回望機械手工時代的冥想。而技術創造的奇觀是在驗證計算機的超凡能力呢?還是考察我們人體自帶的感官如何被藝術改變和迷幻呢?

▲ 高谷史郎、烏爾夫·朗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巴托斯,《3D水陣》(提供:上海PSA)

在這個討論身體、媒體和技術的展覽上,身體首先是體驗的工具、發言的工具和表達社會意識的工具。正如居伊?德波(Guy Debord)在《景觀世界》(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中所言:「在景觀世界內是沒有行動自由的,一切真正的活動都是被禁止的,是被全球範圍的總體管理制約著的。」

▲ 皮爾維·塔卡拉,《真正的白雪公主》(? Pilvi Takala)

2017年3月,歌德學院在上海組織了在「數據夢想」的框架下針對後人類、賽博格的討論,並推出林白麗女士策劃的展覽「異體」。韓國藝術家申承帛與金容動(Shin Seung Back+Kim Yong Hun)在一塊浸在海水中的岩石上安置了多個感應器,通過電腦接收海浪衝擊岩石的聲音。

▲ 申承帛與金容勛,《石頭》,2017,聲音和錄像裝置(? 申承帛與金容勛)

後人類理論在描繪人類未來的時候,極大程度地依靠技術的發展和技術對人類的改變,完美人類的下一個階段將會進入自我強化的更完美的後人類。這樣的未來展望衝擊著人類社會即成的道德、倫理、法律、家庭構建的基礎,甚至是對立於人類理性思維的設想。

展覽上中國藝術家田曉磊用VR動畫呈現一片令人驚悚的後人類狂歡圖,長出機械手臂的無性人和被解剖重置的人腦傳遞出異托邦的悲愴情緒。當我們擁有更完美的後人類的身軀,享受著不死的生命和儲存著計算機一樣的海量信息的時候,我們人類還存在嗎?

▲ 田曉磊,《偉大》(? 田曉磊)

▲ 吳梓寧 ,《GFP 自耕農—套件使用說明》 ,2016,錄像1分32秒(攝影:曾也慎、女模:巫亮萱、男模:李品辰)

在上海歌德學院的「異體」展覽上,台灣藝術家吳梓寧的作品《恆空出世》塑造了脫離母體、切斷臍帶、無子宮孵化生命的後人類的誕生。從達?芬奇的完美人類,到計算機演算法控制的超完美的後人類,讓這些思考和實驗有意義的緣由,是因為生命意義這個恆古不變的話題對人類的困惑。困惑讓人類的祖先走出洞穴,直立起來成為智人;困惑讓人類飛出地球,在月球上邁出第一步。

藝術家、策展人在未來何以生存?是否會被取代?這是否是一場真實的危機?他們對於AI等技術、媒介如何看待?日本藝術團體teamLab表示,AI不會成為一個藝術創作者。AI可能會像梵高一樣畫出一幅作品,但那並不是藝術。藝術使人覺得某一特定概念具有審美價值,而那個概念可能以前從未被意識到是「美」的,這種新的「美」並不是一個邏輯上的正確答案。

▲ 利用人工智慧創作的作品。作者:Google 員工 Mika

對於AI等技術、媒介的引入,是否會在拓寬人的邊界上產生限制和反噬?藝術家林科認為,所有的技術手段都可能變成創作的契機。人使用技術獲得最優化的工程解決方案,其間被代替的是機械化的重複勞動。至於反噬,他能想到的就是虛擬的經驗在創作經驗中的比重會加大,現實經驗在創作中會變成更彼岸的經驗,我們需要返回現實世界,就像魯賓遜需要返迴文明世界一樣。

人對機器的所有想像都是人的浪漫。印第安人相信的是萬物有靈,所以他不會去揣測一張桌子在想什麼。相信人類中心論的歐洲先哲們很早也提過這個問題,但到今天我們反而要在機器上相信萬物有靈,藝術家aaajiao則認為:

「簡單地以你為中心去想像它,還要把這種想像變成理性的理論,我覺得這是非常可笑的。藝術家的角度反而更直接——沒有定義它,也沒有能力定義它,因為不再是上帝視角在使用工具了,你終於被你製造出來的東西反吞噬了。」

從某種意義上是科學的終極形式,是科學這個「宗教」的神的具體形式。在所謂的「奇點」以後,AI是一個人類已經無法理解的存在,但是它能輕易解決人難以解決的事情,AlphaGo就是這個狀態的預演。所以藝術在這個狀態下,人的主體性可能就沒有了,主體可能是AI,而人是跟隨者。這倒是回到中世紀了,但是人從AI受到的不是聖靈的恩典,而是演算法控制的世界。

或許,在未來,關於人工智慧的討論還會隨著技術的發展而更加深入,不過,它對於整個世界的衝擊卻是實實在在巨大的,而藝術領域亦不能倖免,2018年,或許正是這一問題得到更進一步深入的起點。

(鳳凰藝術綜合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_藝術頻道_資訊 的精彩文章:

他們在「哈蘇大師賽」中脫穎而出
用「生活的線條」編出絢麗的藝術

TAG:鳳凰網_藝術頻道_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