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里的羲和,女神or天文學家?
希望你讀罷此文,願意仰望一會兒夜空。
——常玉龍
歡迎來到玉龍空間。上期說到司馬遷遙遠的天文祖先重、黎二氏,那接下來玉龍兄就說說比這兩家還古老的一位中國天文人物。此人出自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
儘管《山海經》長了一副地理書的模樣,但你見過這麼不正經的地理書嗎?
全書在《山經》部分還比較克制,告訴你離哪兒多遠有座什麼山,山上有哪些動植物,吃了它們後有啥功效,這一帶怎麼祭祀,頂多算是《神奇動物在哪裡》和《神奇植物在哪裡》的合訂本。但到了《海經》部分,突然冒出一堆稀奇古怪的國家和部落,還有「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一堆腦洞大開的上古神話。
中學地理課本要是編成這樣,那該多好啊……
扯遠了,說說其中一個神話故事:羲和浴日。
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經·大荒南經》
吾令羲和弭莭兮,望崦嵫而勿迫。
——屈原《離騷》
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
——屈原《天問》
《山海經》裡面的羲和,是一位正在給太陽洗澡女神,這個場景被稱為「羲和浴日」;而到了《離騷》和《天問》中,又是馬車又是鞭子的,成了「羲和馭日」或「羲和御日」。到底誰說得對呢?
都對:先給太陽洗完澡,再讓太陽坐車上在空中溜達一天。多完美的解釋。
羲和蓋天地始生,主日月者。
——《山海經》郭璞注
造曆數者,羲和子也。
——《藝文類聚》引《屍子》
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
——《史記索隱·曆書》引《系本》
占日者,占日之晷景長短也。
——《世本·作篇》張澍按
堯復遂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時正度,則陰陽調,風雨節,茂氣至,民無夭疫。
——《史記·曆書》
(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尚書·堯典》
帝仲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
——《史記·夏本紀》
這位精通洗浴和開車兩大技術的女神(天啊,我在胡說些什麼)在盤古開天闢地後便已出現,到了夏朝還有相關記載,難道所有的女神都永葆青春凍齡不老嗎?
比較靠譜的說法,只有一個:
母系氏族社會的人們,過著「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的日子,腦補出一位女神;等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時,這位女神被安排成了天帝的配偶。與羲和命運類似的女神,還有家喻戶曉的女媧。
再到後來,不知三皇五帝哪個時期設置天文官員時,其職位乾脆用神話人名來表示——誰職掌天文曆法,誰就是羲和;誰接班,誰就是下一任羲和。
最終,在後世口中,神話人物跟歷史人物混為一談,讓人越來越摸不到頭腦。
但從一位語文水平特別棒的皇帝那裡,還是可以捋清楚這回事兒的。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托古改制,對地名、官名、建築名進行一陣瞎折騰,充分展示了自己在反義詞和近義詞方面的深厚功底。比如把「無錫」改為「有錫」,把「高句麗」改為「下句麗」,把大司農(一說太史令)改為「羲和」。
而第一任羲和,是跟父親劉向一起編訂過《山海經》的劉歆。
二月,置羲和官,秩二千石。
——《漢書·平帝紀》
更名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為納言。
——《漢書·王莽傳》
羲和劉歆,典領條奏;前史班固,取以為志。
——《後漢書·律曆志》
祖父匡,王莽時為羲和,有權數,號曰智囊。
——《後漢書·魯恭傳》
《書》載羲和四子,莽因置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為四輔。
——饒宗頤《新莽職官考》
用神話角色來命名現世事物,這事並不奇怪。假如覺得奇怪,那你肯定對中國近十年來的航天事業發展狀況比較陌生: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發射的探月衛星名叫「嫦娥一號」;
2011年9月29日,中國發射的首個空間實驗室名叫「天宮一號」;
2013年12月2日,中國發射的首輛月球車名叫「玉兔號」(網路征名投票排名第一);
2015年12月17日,中國發射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名叫「悟空號」。
看到這些航天器的名字,想必你已經知道中國人的這種取名習慣歷史有多悠久了。
弄清羲和的身份後,該說說這個身份的重要性了。
縱觀世界各地古代文明,不管科技樹歪到什麼程度,天文學一定不會落後。七八千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已經出現了原始農業,靠天吃飯,不發展天文學怎麼行?
於是大家開始觀測星象、氣象、雲氣,並且自作多情地發明了占星術(這一點全世界都差不多),以為夜空中的各顆恆星會負責不知幾光年外的太陽系的第四顆行星上的一種靈長目生物的那點破事兒,變幻莫測的雲朵形狀也在冥冥之中暗示著什麼。
在這種「天人感應」思維下,我們的祖先設置了專門的天文機構和天文官員,瞻仰天空,祈求保佑,簡稱「瞻天佑」。
觀測天文首先需要保證視野開闊,所以得建造觀象台。
夏朝沒有文字流傳下來,商朝流傳下來的文字最早在盤庚時期(約公元前14世紀),我們只能從歷代文獻的隻言片語記載中了解到,夏朝有清台,商朝有神台,周朝有靈台(前兩種現已無法考證),而且除了天子外,其他人禁止建台觀測。
天子三台。靈台以觀天文;時台以觀四時施化;囿台以觀鳥獸魚鱉。諸侯卑,不得觀天文,無靈台,但有時台、囿台。
——東漢·許慎《五經異義》
夏朝的天文觀測成就,見於成書於東周時期的《夏小正》。
《夏小正》作為我國最早的曆法,詳細記載了上古時期人們在一年之中觀測到的天象、氣象和物象。從中可以看出,「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等概念剛剛開始萌芽。
天文官員是世襲制,而最早的天文世家羲和,很可能龐大到是一個部落。按照當時律令,耽誤了天文觀測會處以死刑,夏朝第四位君王仲康時期,羲和就是因為在自己領地因為醉酒忘記了觀測日食,而遭到胤侯軍隊的征伐。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於厥邑,胤後承王命徂征。
——《尚書·胤征》
羲和忘記觀測的這次日食,具體發生在哪一天,中外天文學家至今沒有定論。
唐朝一行認為,在公元前2128年10月13日;
明朝李天經認為,在公元前2155年10月12日;
義大利天文學家喬凡尼·卡西尼認為,在公元前2007年10月25日;
奧地利天文學家奧泊爾茲第一次計算認為在公元前2156年10月22日,後來又計算了一遍後認為在公元前2072年10月23日;
德國天文學家希利格(不是犀利哥)認為,在公元前2165年5月7日;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喝酒不但耽誤自己的事,還耽誤別人的事。要是當初明明白白觀測並記載下來,不就不耽誤這麼多人浪費這麼多時間還算不明白了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詩經》里的一首作品,非常清楚明白地告訴大家,那次日食發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也就是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
關於《詩經》里的天文學,下次再講。
閑言碎語
2016年11月30日,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未完待續
TAG:玉龍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