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大明王朝覆滅,崇禎難辭其咎,從這四點就可以完全體現
任何一個亡國之君碰到崇禎登基時的狀況恐怕做夢都會笑醒,帝國內的封疆大吏們都還聽從中央的命令,皇帝仍然有權威可以任免重要職位的官員,財政雖然吃緊,但是連年的農業稅並沒有斷流,國庫內還有不少他哥哥留下的政治遺產,仍有服從皇帝陛下命令的數十萬大軍,遼東局勢雖然動蕩但已經趨於平緩,至少此時的滿清勢力雖然建國但實質上仍然趨向於部落勢力而非文明國家,看不出對大明帝國有實質性的威脅。
帝國地方上大體平靜,偶爾有小小的內亂與天災,但是相對於帝國龐大的體量來說仍然不值一提,但為什麼十七年後這個龐大的帝國最終走向了滅亡,在小編看來,崇禎皇帝難辭其咎。
一、政治經驗不足。
主要指的是崇禎上來就打破了政治平衡,並且廢了內廷的重要性,鼎分三足,他直接砍了一條腿。
新上台的皇帝,因為個人的經驗不足或偏好,打破朝中固有的政治格局,本身也算正常。他的前任天啟即位初期,也是東林黨強勢崛起;後來清朝的嘉慶對付和珅,也只是對和珅一黨的核心成員下手。而崇禎的問題,在於上來就搞擴大化,株連過廣,他開的名單比東林的名單還長得多。
二、用人的問題
經過魏忠賢除東林,和崇禎除閹黨,相當一部分的當朝精英被廢。
崇禎失去對東林的信任之後,用溫體仁;斥退溫體仁後,朝廷內閣換人如同走馬燈,在大明的最後歲月,一直難得形成一個穩定團結的中樞。
砍起人來毫不手軟,無論文武都是如此。例如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揚名的祖寬,就因為對清軍作戰不利被砍,如果留著對付民軍,應該還有用武之地;有幸沒有被砍的陳奇瑜,也沒有再獲得出場機會。
崇禎用人上的躁刻已是人盡皆知,這也直接影響了他手下大將的命運。盧象升堅守待機,差點被罷免;孫傳庭準備未緒,也被逼出戰。結果兩個人只好無奈出戰,一個戰死京畿,一個戰死潼關。即便袁崇煥沒說五年平遼,在他手下多半也撐不過五年。
似乎崇禎最信任的就是楊嗣昌,而楊嗣昌的四正六隅非但沒奏效,新派的餉銀還加劇了民變;對於幾名大將,楊嗣昌雖然力保盧象升的指揮,卻未能給予盧象升足夠的支援;直接導致孫傳庭入獄三年,待孫傳庭出獄,李自成已不可遏制。
三、戰略眼光
崇禎糟糕的戰略決策,直接導致了明軍在軍事上的失敗,以至最終被李自成滅亡。
不接受楊嗣昌攘外必先安內的建議,倒是接受了四正六隅的方針,卻使用加餉來實現。(下面會再提到)
在張獻忠暫時投降,李自成勢孤力弱的時候,崇禎一沒有吸取先前民軍降而復叛的經驗,二沒有採取讓民軍相互消耗的建議。以婦人之仁待敵人,沒見他待手下人這麼好。
最致命的失誤,在於民變尚未徹底消除,崇禎就把洪承疇和孫傳庭調到東北,急於求成。結果李自成乘機再起,最終推翻明朝;遼東戰場上也未能奏凱,明軍精銳淪喪松錦。
已經只剩孫傳庭一副家當的情況下,沒有戰略性收縮防禦的概念,逼著孫傳庭畢其功於一役。最終孫傳庭兵敗,關中淪陷,若不急於出戰,當時情況守尚有餘。
四、帝王擔當
楊嗣昌提議攘外必先安內,他猶猶豫豫,拖到松錦之戰兵敗。密令陳新甲和談,事機泄露之後又不願意承擔和議惡名,責任推到了陳新甲身上。如此領導,令人心寒。
在餉銀不足的情況下,不敢像他的爺爺萬曆那樣,徵收礦稅,只敢派三餉。反而惡化了鎮壓民變的局勢。
李自成攻過來,崇禎自己不願南遷,也不做最壞的打算放太子到南京。結果是北京陷落之後,南明就繼統問題亂成一團,最終為人所趁,滿人輕鬆奪取天下。
他所有的帝王擔當,也就剩下死社稷了。
別說什麼明亡實亡於萬曆,也別說什麼小冰河期了,真不是主因,明朝的滅亡,崇禎皇帝難辭其咎,要擔主要責任。
TAG:打不倒的老東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