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極有可能成功

極有可能成功

1.

開學了。

小朋友們照例要把羽毛理理順,進教室排排坐聽老師傳道授業解惑。

去學校上學是我們坦然接受並得到大部分國人認可的一種教育方式,但是近幾年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正悄悄發生改變,部分適齡的孩子並未如期出現在屬於他的課桌前,而是選擇在家接受教育。

記得前些年有個作家鄭淵潔,因為不滿意學校的教育方式把兒子領回家,自編教材完成了本該在學校完成的中學教育 ,這個舉動在當時來看也是相當特立獨行了。

挑戰舊有的教育模式需要的不僅僅是膽量,父母的素養與知識結構以及教育理念是行動背後的推力。

數據顯示,2003年在家上學的學生有將近兩千人,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已經接近六千人,「在家上學聯盟」官網顯示論壇會員已經達到一萬五千多人。

教育部的一紙文件並不能遏制這種雨後春筍般悄然生長的態勢,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嘗試這種新的教育模式。相比之下,有數據顯示,美國在家上學的人數有177萬人,而民間統計更遠遠超出這個數字。美國人口和中國人口相比,這個數字可見一斑,我們的上升空間巨大。

2.

《極有可能成功》是2015年在美國上映的一部有關教育題材的紀錄片,這是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的一所名叫HTH的公立技術高中,它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課堂作業,沒有講義大綱,沒有塊狀的限定的標準化授課時間和教學內容,當然學期結束的時候也沒有分數考核。學校對教師採用一年期的聘用制,這些老師不是來自師範學校,而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由他們完全自主設計不受任何束縛為孩子們安排教學內容,孩子們在課堂上分工協作,各自發揮作用,所有的努力都是為學年結束時的大型展演做準備。

這是採取抽籤自主入校的方式進行招生,家長們在擔憂和觀望的態度中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

在這種協作式的課堂上,沒有繁重的課業和乏味的灌輸,每個孩子都是參與者,是不可忽視的需要運轉起來的零件,老師通過對概念的講解和闡述把它變成了一個可見的立體項目讓孩子們參與其中,用無數運轉的大小齒輪,用舞台劇的形式來表現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一些抽象或者具體的觀點和現象並加以討論。

這種方式看上去似乎混亂而又不可思議,把傳統的課本知識搬進立體的認知空間,在這種開放式的課堂上,羞怯的不合群的厭學的孩子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他們的天性在這種無障礙的交流合作中得到了最大限量的發揮。

在對學校一個學期的跟拍過程中,能看到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對孩子們心理上的影響,老師的鼓勵信任民主式的聽取意見始終體現在教學中,學年結束之後,獨立自主性協調性溝通以及責任都在這些孩子身上得到了明顯的體現。

這是相當迷人的成果。

這些熱情的有創新精神的教育者非常了不起!

即使在沒有完成作品的學生那裡,老師的鼓勵和信任以及由衷的笑容讓人看到了失敗後努力的過程,雖然很難但是沒有放棄。

據介紹這部紀錄片迄今在全世界已超過了兩千三百次公映,HTH已經把這種模式推廣到了小學和中學,更得到了比爾?蓋茨的鼓勵和支持。

3.

現在的大學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驕子,猶如從流水線上下來的沒什麼特點的半成品,從學校一畢業即加入茫茫失業大軍,集中營式的標準化應試教育生產出大批量的考試機器。

學校追求升學率和排名,一個小數點都錙銖必較,唯分數論在短期是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觀,這種傳統的模式與理念在信息爆炸與人工智慧的時代產生的矛盾已漸漸浮出水面。

學校所掌握的刻板的知識在未來可能無甚用處,會被功能強大的機器人或幾行代碼輕易代替,許多傳統崗位將摒棄人的存在,越來越多的人將失去工作機會。

時代不可能倒退,唯有不停向前,學校教育作為人類獲取知識和整個社會進步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必然要發生改變。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以及掌握和如何使用它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

我們現有的這種教育模式不能滿足在電子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各種弊端顯而易見。十年寒窗苦讀換來的高分數和高學歷是以扼殺孩子們的天性和想像力為代價的。

普通老師的眼中永遠只有兩種孩子,出類拔萃的和年級排名墊底的,我不認為有什麼優秀孩子一說,在可塑性的年齡段上,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一個,只不過那些拔尖的可能更擅長在分數上製造奇蹟。排名落後的孩子,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其他方面永遠是這個巨大方陣中被忽略的一群人,他們在不知所云味同嚼蠟的課堂生活中度日如年般地消耗著對這個世界的熱情和好奇。

日日背著沉重的書包在父母殷殷注視下走進課堂,認真的理所當然地浪費著寶貴的青春時光,這是很殘忍的事情。

我依然能回想起枯燥乏味百無聊賴的課堂生活對一個人的折磨,無數次仰望星空巴望著有個外星人把我劫持離開這個了無生趣的星球。

當然這些問題不是我這種泛泛之談可以解決,就像我們明知如此,但有幾人會有勇氣把孩子從課堂上領回去進行自主教育。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就是把學校里教的東西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

試問一下我們的學生,如果把在學校接受的那一套教條惰性的知識忘掉之後,還剩下多少可以在未來拿去在社會上生存所用?

我們的德智體美藝術在中學的課堂上早已形同虛設,我們的人文素質只是一紙空談,一切的一切都為考試讓道,為大數據上往上飆升的箭頭服務。

人格的自由獨立和豐富性不應該是走出校門以後才做的事情。每一個個體不應以龐大教育機器下一個小數點為己任。作為有獨立思考的人他應當有更豐富的選擇和機會。

也許這部紀錄片會給我們固有的模式帶來一些理念上思考和改變。

2018.2.2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樟樹下的小妞 的精彩文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 哈代筆下的還鄉

TAG:香樟樹下的小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