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刻《四書章句集注》

元刻《四書章句集注》

元刻《四書章句集注》三十卷,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小字二十二字。細黑口,左右雙邊。此本為明周良金舊藏,書中鈐有「周印良金」「毗陵周氏九松迂叟藏書記」等印記。後流落書坊,為天津王氏書商所收。1915 年八月初九日,袁克文從王氏購得,書中鈐有「百宋書藏」「八經閣」「寒雲」「寒雲秘笈珍藏之印」等印鑒。今藏上海圖書館。書中有袁克文跋,誤以此書為宋刻:

《四書集注》宋刊傳世以淳祐本為最善。此南宋刊之絕精者,與淳祐本悉合,從未見於著錄。況經明代巨儒魏庄渠先生精楷批註,益增珍貴,洵希世寶也。周九松藏書無下乘,信然。寒雲記於百宋書藏。(鈐「袁克文」朱文方印)

此書中有明魏校批點。文中有朱、墨、黃三色批抹,天頭有墨筆批註。首冊附有魏校《批點四書例》。第一冊書衣有袁克文題籤,其首行雲「宋槧《四書》十冊」,次行「明魏庄渠句讀批抹,周九松舊藏,今歸百宋書藏」,下署「寒雲」。每冊扉頁亦有寒雲題籤,如「大學」,或「中庸」「論語」「孟子」,題名下鈐「寒雲」白文長方印,左上角題有「魏庄渠先生句讀批抹」。文中「章句」以大字列於正文之後,與正文同,無「或問」。

袁克文藏書印

《四書章句集注》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重要著作。朱熹終生致力於講學,遍注群經,此書即其解經、講學著作之一。乾道、淳熙年間先後成書。南宋乾道七年(1171)《大學章句》初稿成,乾道八年,《中庸章句》初稿成。之後,朱熹又取石墩《中庸集解》,刪其冗繁雜亂,撰成《輯略》;記其論辯取捨之意,別為《或問》,以附其後。淳熙四年(1177),朱熹作《大學章句序》《中庸章句序》,淳熙十六年修改定稿。

元刻本《四書章句集注》袁克文跋

乾道八年,朱熹修訂《孟子集解》《論語要義》,並更名《論孟精義》,又名《論孟要義》《論孟集義》;另作《訓蒙口義》,以發明孔孟大義。朱熹擇其精髓撰成《論孟集注》;繼而又疏其所以去取之意,輯成《或問》。淳熙四年,《論孟集注或問》成書。

朱熹對《集注》費力頗多,反覆刪削,日漸精密;而《或問》成書之後,不曾修改釐正,故二者時有不合之處,當以《集注》為正。《晦庵集》中《與潘端叔書》云:「《論語或問》,此書久無工夫修得。只《集注》屢更不定,卻與《或問》前後不相應。」《或問》之書,朱熹從未拿出示人,亦未公開刊行。當時有書肆私自將此書刻版,朱熹急請縣官追回書版。

關於《四書或問》,《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有江蘇巡撫采進本三十九卷,然《四庫采進書目》未見著錄,冊末人名索引《四書或問》註明「《四庫》經·四書」,說明此書收入《四庫全書》。另《四庫采進書目》「安徽省呈送書目」有「朱子《或問小注》,三十六卷」,小注云「《四庫》作《四書或問小注》」。然《四庫》並未著錄為《四書或問小注》。查《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存目》著錄雲「《或問小注》三十六卷」下小字注「安徽巡撫采進本」,疑即此安徽省進呈本。

元刻本《四書章句集注》袁克文題籤

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卷五著錄《中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中庸輯略》二卷、《大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論語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並雲其所藏各兩本,乃嶽麓書院精舍、白鹿洞書院所刊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等亦有著錄,均為單行本。由此推測,《四書章句集注》成書之初,並未合為一集刊行。根據《晦庵文集》卷五八《答宋深之》載,淳熙九年(1182),朱熹在任浙東提舉時,首次把四種書合為一集刻版刊行,經學史上與「五經」相對的「四書」之名首次出現,這是對二程以來的四書學作了一個歷史性的總結,標誌著朱熹四書學體系在經學史上的出現與確立。

此後,朱熹又多次修改《四書章句集注》。淳熙十六年,《四書章句集注》正式序定。紹熙元年(1190),《四書章句集注》再次刻印。是年,朱熹有《書臨漳所刊四子後》一文,云:「故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學》《論語》《中庸》《孟子》之書,然後及乎六經。蓋其難易遠近大小之序固如此,而不可亂也。故今刻四古經而遂及乎此四書者,以先後之,且考舊聞為之音訓,以便觀者。又悉著凡程子之言及於此者,附於其後,以見讀之之法,學者得以覽焉。抑嘗妄謂《中庸》雖七篇之所自出,然讀者不先於《孟子》而遽及之,則亦非所以為入道之漸也,因竊並記於此雲。」

元刻本《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章句集注》成書後,後世多次刊刻,然宋元刻本傳世較少。宋刻本有國家圖書館藏宋嘉定十年(1217)當塗郡齋刻嘉熙淳祐遞修本。元刻本,則在此本之外,另有山東省博物館藏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武林沈氏尚德堂刻本,其《讀論語孟子法》後鐫有「元至正壬寅武林沈氏尚德堂刊」牌記,為明魯荒王朱檀墓出土的六種元刻本之一。該本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雙邊。出土時為包背裝,可見當時的裝幀形式。武林沈氏刻書,各家藏書志皆未見著錄,故此武林沈氏尚德堂刊本堪稱海內孤本。朱熹《四書或問》原本各自為書,附於《章句》之後。而此出土之本《或問》則散附於《章句》相關內容之下,文中先「章句」,後「或問」,以小字雙行列於正文之後。其與宋刻《章句》《或問》各自為書不同,當是書坊為方便披覽而為之。

(本文節選自《寒雲藏書題跋輯釋》,中華書局2017年出版)

想了解《寒雲藏書題跋輯釋》更多內容,

可長按下方二維碼進入購買鏈接

本書以國家圖書館藏袁克文舊藏善本題跋為主,附作者搜集的袁克文所寫題識提要等。正文先述該部善本的題名、卷數、版本、行款等,其次略述其遞藏源流,最後以該書中袁克文的題跋為主線,闡釋版本源流及相關內容。 袁克文為民國四公子之一,酷愛收藏古籍善本,尤嗜宋槧元刊,兼及明清精抄刻本等。每得一書,則題籤、跋尾,以志得書因緣、評版本優劣、述遞藏源流等。因有方爾謙、李盛鐸、傅增湘等大家為之掌眼,故其藏書多珍本佳刻。其藏書僅有《寒雲手寫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種》刊印於世,余皆散見各書,而袁氏晚年經濟拮据,所藏善本陸續散出,先歸傅增湘、丁福保、葉德輝、劉承螒等藏家,繼而輾轉遞藏,分藏各處,以國家圖書館所藏為大宗,上海圖書館、台北「中央圖書館」等亦多其舊藏,搜集非常不易。本書從國家圖書館所藏袁克文藏書中的題跋入手,以經史子集為序,通過對每條題跋的輯錄、疏證、考釋等,比勘同一部古籍相關版本之間的差異,梳理版本源流,研究藏書歷史。李紅英先生專力搜集袁克文藏書題跋,經歷有年,所獲甚多。該書所收袁克文藏書題跋以題寫於今國家圖書館藏善本古籍者為主,兼及作者所見收藏於其他圖書館或現於拍賣會之古籍善本中者。書中不僅收錄袁氏題跋、題款、藏印,每種題跋都附該題跋之圖版以及題跋所在善本古籍之書影,圖文並茂,井然有序。在研究題跋、探求隱微之餘,亦得賞鑒難得一見的珍本,是頗為有用的一種題跋和古籍鑒賞資料彙編,為不便於接觸善本古籍的廣大學者提供了頗有價值的研究資料。

-END-

統籌:陸藜;編輯:參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書局 的精彩文章:

朱維錚:饒宗頤先生論「歷史之正」
中華書局10種好書參與「鎮社之寶」角逐,期待您的支持

TAG:中華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