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那些驚艷眾生的展覽
格塔·布拉特蘇,《雙手。對眼睛而言,我身體之手重新構成我的肖像》(Les Mains. Pentru ochi, mana trupului meu ?mi reconstituie portretul),1977,8毫米膠片轉DVD,黑白,無聲,4分55秒.
1. 「格塔·布拉特蘇:幻影」 (Geta Br?tescu:Apparitions),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羅馬尼亞國家館,Magda Radu策展.
90歲高齡的布拉特蘇同時出現在2017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當中並不是一個偶然現象,不僅克里斯汀·馬塞爾(Christine Macel)策劃的主題館呈現出某種東歐當代藝術的「回潮」,波蘭裔的亞當·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亦將對歐洲中心主義的反思與後冷戰時期的東歐當代藝術聯繫起來。如何將野心勃勃的國家主義隱藏在一針見血的藝術家選擇和機智到位的策展策略之後,正是歷屆威尼斯國家館之爭的實質。與贏盡大眾口碑的德國國家館相比,羅馬尼亞國家館的布拉特蘇個展可謂一種更為踏實的做法。展覽通過對布拉特蘇的主要作品和系列進行完整立體的回顧,並圍繞「藝術家工作室」和「女性主體性」這兩個極具普世性的主題,從個體的角度回應了「藝術萬歲」的威尼斯主題館概念,亦將這位可能淹沒於卡塞爾大型群展效應中的羅馬尼亞女先鋒拉到了前台,其聲明簡單且直接:羅馬尼亞原生的現代主義及觀念主義並不遜色於任何以巴黎或紐約為中心的20世紀藝術運動,布拉特蘇本身就是中心。
直覺」展覽現場,2017.
2. 「直覺」(Intuition),威尼斯佛圖尼宮(Palazzo Fortuny),Axel Vervoordt和Daniela Ferretti策展.
雖然接近200人的藝術家名單以西方白人男性藝術家為主,這並不妨礙「直覺」以不依賴文本詮釋的混合年代展的方式,在展覽類型學中勝出。同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外圍項目普拉達基金會舉辦的「船在漏水,船長在撒謊」(The Boat is Leaking,The Captain Lie,Prada Foundation)顯然在方方面面更符合當代藝術圈的知識分子趣味,但這個位於曾屬佩薩羅家族的哥特式建築中的展覽,卻可能令這些疲於奔命的專業觀眾重拾水晶宮和珍寶櫃時期天真的心態。這是集藝術商人、古董專家和名人室內設計師等頭銜於一身的Axel Vervoordt在佛圖尼宮策劃的第六個展覽,也是該系列展覽中的最後一個。正如展覽標題所示,策展人強調藝術家和作品之間的「直覺」關係,密集陳列的「現代主義大師」作品並不顯得互相擠兌,一種薩滿式的精神能量在空間中流動。更具爭議的是,室內設計出身的Vervoordt完全不在乎將藝術品作為襯托空間環境和展覽氛圍的道具,這與義大利藝術奢華頹廢的傳統一脈相承,甚至可以在卡洛琳?克里斯托弗-巴卡爾吉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策劃的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上找到其更為當代的對應版本。
3. 「蘭卡·克羅多瓦:有尊重才有愛」(Lenka Klodová: First respect, then love),布拉格當代藝術中心(Futura),Michal Novotny策展.
2017年是女性主體覺醒的一年,不同行業中蔓延的反性騷擾運動裹挾著真假難辨的政治正確和道德主義立場,使得女權主義真正成了為了一個大部分人無法迴避的全球話題。「有尊重才有愛」是1969年出身的蘭卡·克羅多瓦在捷克當代藝術機構中的首次回顧展,藝術家在Futura迷宮般的、結構裸露的地下層空間中奔跑、攀爬、跳躍和打滾,充分展示了女性身體的種種社會和自然狀態,以及女性在工作和情愛中被消費的、康復中的和精疲力竭的複雜情狀。與早期身體藝術的自殘性質相反,克羅多瓦充滿活力和快感地擁抱女性的自我反諷和色情慾望,她邀請了一些不知名的女性,描畫自己家中的性愛地圖,並親自將這些地圖重新放大到Futura的牆體上(《給我畫一張你家的平面圖並標出你做愛的地方》,Draw me a plan of your place and mark places where you made love in it,2009),這些地圖樸素、幽默、坦率,可能令最堅定的反女權主義者會心一笑。
4. 「不合時宜者:現代性的散佚之頁」(「Misfits」: Pages from a loose-leaf modernity),柏林世界文化宮(HKW),David Teh策展.
隨著西方博物館爭相拓展現代藝術的宇宙,並將藏品以「全球化」的形象加以改造,亞洲一個世紀的世界藝術(global art)仍然等待著一部世界性的藝術史。展覽「不合時宜者:現代性的散佚之頁」由三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和檔案資料組成,分別是泰國藝術家、詩人唐昌,緬甸現代主義者昂索拜吉以及菲律賓漫畫家和電影製作人羅克思·李,他們尚未被納入主流藝術的歷史敘事。這個展覽可以為蓬勃發展的、以資本推動的中國當代藝術的擴張提供一種前當代、或者說非當代的參照。這種擴張以擁抱「全球」的方式,再次確認了西方現代主義的典範地位,而西方以外的、本土的、特定的民族現代性卻仍然難以撼動原有的東西二元秩序。將這三位東南亞藝術家聯繫在一起的某些共性,比如說非傳統主義、節制的表達,以及與藝術市場保持的距離,有可能幫助我們在更廣闊的、由現代科技和衝突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世界中探尋關注點。如果不藉助整合性的普遍修辭,例如國際主義,或是地方主義的懷舊,我們能否理解亞洲早期的現代主義者們對全球政治、跨文化遺產的覺醒意識,並將這種意識與我們自己的全球化鬥爭聯繫在一起?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1959,35毫米膠片影片,黑白,有聲,90分鐘.
5. 「一把塵土:曼·雷和馬塞爾·杜尚之後的攝影」(A Handful of Dust:Photography after Man Ray and Marcel Duchamp),倫敦白教堂畫廊(Whitechapel Gallery,London),David Campany策展.
展覽的副標題容易令人誤解這是一個專門討論攝影史的展覽,事實上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跨媒介展覽,既是作家也是策展人的David Campany試圖通過種種當代文化中的「塵土」意象,思辨性地勾勒出20世紀的人類歷史。展覽的出發點來自某個現代主義的黃金橋段——曼雷為正在創作「大玻璃」的杜尚拍攝了一張照片(Dust Bleeding,1920),拍攝後卻讓它在工作室中刻意蒙塵,直到60年代之後這張難以辨別圖像來源的照片才在各種期刊、雜誌和書籍上廣泛流傳;展覽的主標題則引自T.S艾略特的《荒原》(1922)中的名句:「我要給你看恐懼在一把塵土裡」。在當代藝術展覽越來越普遍地將藝術與大眾文化產品等同起來的趨勢下,把包括羅伯特·費里奧、里希特和傑夫·沃爾在內的3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與各類雜誌拉頁、新聞照片、明信片和電影片段並置起來可能並沒有多麼令人驚喜,但當阿倫·雷乃《廣島之戀》中放射性塵埃灑落在戀人身上的片段以接近文獻注釋的方式在展廳的小屏幕上循環播放時,我們才剛剛意識到21世紀的人類史,將徹底地成為圖像史。
「十音:在大調小調的內外」展演現場,2017. 圖片:上海明當代美術館.
6. 斯蒂芬·齊尓品和謝爾蓋·齊尓品 「十音:在大調小調的內外」,McaM上海明當代美術館,比利安娜·思瑞克策劃.
作為對中國現代音樂史有著深遠影響的亞歷山大?齊尓品(Alexander Tcherepnin)的兩位後人,斯蒂芬·齊尓品和謝爾蓋·齊尓品在明當代美術館的別墅中呈現了為期兩晚的聲音/裝置現場。在2017年11月熙熙攘攘的上海兩大博覽會期間,這種地下、即興和私密的現場氣氛,令人聯想到上海及其它地區中國藝術家在城市化早期的90年代組織的各種自發活動和展覽。兩位藝術家通過聲音、道具、舞台布景和觀眾身體的組合來捕捉「空間的聲調」,召喚出現代音樂史和個人家庭史中的不同「靈魂」並進行對話:一方面回應了約翰?凱奇試圖運用《易經》對西方古典音樂體系的顛覆,亦向藝術家的祖母,前上海音樂學院畢業的第一位女鋼琴師李獻敏致敬,更將與祖父齊尓品相交甚深的潘玉良在其家庭記錄中的珍貴影像納入現場裝置。這一場動態的,此起彼伏的聲音降神,引導觀眾在頹敗乏味的房地產空間中遊走,足以短暫地蓋過當代藝術景觀和資本強勢的背景音。
TAG:鳳凰網_藝術頻道_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