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新區的年味:中國民俗文化社火在蘭州新區民俗文化村給新區人民帶來不一樣的年味
當一種虔誠的活動,以特定的場景,固有的方式,神聖的儀式感,形成、發展、傳承時,這一活動,便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那是一種悠長光陰中的敬畏,那是一種恪守千年的亘古,人們帶著善良的願望,敬仰和祭拜的恪守和創新,以致隨著時光的推移,在煙火中,積澱成一種傳統。
社火,便是這一傳統活動最好的呈現。
在西北長大的人兒,相信對社火併不陌生,它一直在我們的童年回憶中,隨時晃動起五彩斑斕的美。
臉譜之下,是掩飾不住的純真與燦爛。
耍社火便成了孩童時期春節里最愉快的記憶。
110年前的1908年,一位來自芬蘭的探險家馬達漢從新疆進入甘肅河西走廊,於1908年的臘月抵達甘肅省會蘭州,他用相機和日記記錄下當時蘭州人的春節:
街巷中喧天的鑼鼓和城門外的社火,飄揚的旗幟和耍雜耍的隊伍,花枝招展的盛裝婦女。街上的小販們手裡托著盛滿水果罐頭、糖果和各種食品的盤子,穿行在車輛和人流之中,直著嗓門叫賣他們的貨品。馬車排成一行,中間形成寬闊的街道,熙熙攘攘的行人沿著巷道向前簇擁,孩子們吸吮著棒糖,婦女們互相聊著天,成千上萬的人群,熱鬧非凡。
1908年春節馬達漢拍攝的蘭州社火場景
蘭州街道上熱鬧的人群,遠處是一些婦女在牆頭上觀看
關於社火,蘭州史志專家鄧明在《蘭州史話》載:社火源於古代賽神祈福,其排列、角色很有講究。社火中殿後的是鐵芯子(《蘭州史話》中為鐵心子),有的地方也稱其為高台社火。
蘭州史志專家鄧明創作的《街巷舊事》、《杏壇遺澤》、《良風美俗》、《太平鼓韻》以及《蘭州史話(第三版增補)》5部著作,蘊含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史料、故事,不僅細緻地探尋了蘭州老街巷今世前生、社會百相,還生動寫出了蘭州古往今來的官學、私塾、學堂、學校及名師軼事,深入探討了太平鼓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堪稱是當前解讀舊日金城、探尋家鄉人文情懷的珍貴著作。
2013年正月初九,隴縣河北鄉社火隊冒雪出村游演。
「社火」來歷源遠流長,史料稱:「社火,在節日扮演的各種雜戲」;又稱:「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
社火表演前的清晨,由老藝人為社火隊員畫臉譜。
社火根據其表演形式可分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兩類,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藝;表演社火主要在場院進行打鬥表演。社火除了有形式上的區別之外,在種類上也細分了好幾種,主要有布社火、背社火、馬社火、車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地台社火、高蹺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
作為一種傳承的民俗文化,孩童凝重的表情為熱鬧喜慶的社火又增添了一分莊重與肅穆。
社火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遠古時的人類正處於幼稚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生死,及自然界現象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藉助於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於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
當社會生產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渴望風調雨順、農作豐收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
裝社火之前,老藝人要在一起商議準備裝扮的社火節目,村民俗稱「謀故事」。
社火中最具表現力的是高台。高台往往由經驗豐富的民間藝人指揮建造。即在一個專用的桌子上,使用鋼筋,布料,彩紙等材料做出各種造型,如假山,樹木,動物等,然後按其內容把男女兒童裝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上,少則1人,多者10餘人,高可數丈。
高台社火
馬社火
血社火
高蹺社火
傳統秧歌
跑旱船
社火丑角、媒婆
社火面譜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文面,文身、巫術、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驅儺、祭社活動。社火臉譜的紋飾證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號,在臉譜上被完整的繼承了下來。
GIF
「太平鼓王」 魏永宏
提到蘭州太平鼓,就不得不說起一個人——魏永宏,生活在皋蘭縣黑石鎮大橫村的「太平鼓王」,他製作出的太平鼓具有「神韻」,能舞出西北人的生活和情感。他身上有一個傳承人對自己熱愛的「太平鼓」事業的信念,持之以恆的工匠精神。
由「太平鼓王」魏永宏創辦的永宏太平鼓藝術團,也會在大年初九與大家見面,震天的鼓聲即將響徹晴望川大地,用蘭州本土的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為這場民俗社火吶喊助威。
蘭州史志專家鄧明曾在他的專著《太平鼓韻》中說:蘭州太平鼓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在蘭州社火中處於重要地位,堪稱蘭州社火之魂。明初,它形成於蘭州城區,即今城關區,之後逐漸傳播到近郊、鄉村,到明清民國時期,蘭州各鄉村社裡都有自己的太平鼓隊,世代相傳,歷久不衰。
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
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龍」看成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龍」是中國華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
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聽了這麼多不同門類的社火介紹,是不是更加有親臨現場看社火的衝動了!當聽到鑼鼓喇叭聲響起,看著社火表演者們盛裝扮演,整個人也會跟著激動起來呢~
黃土地上所沉澱的那種原始、質樸、蓬勃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它讓這片土地有了生機,有了希望。觀看社火表演時,會發現在那些結實的軀體里,有一種火在不斷地燃燒,永遠釋放著對美好生活執著追求的無限激情。
※蘭州新區2018年機場三期棚戶區改造及西岔鎮棚戶區改造項目目標任務
TAG:蘭州新區小黑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