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世界不止有你!
昨天,我帶著家裡的幾個孩子去博物館。重頭戲是看皮影戲。10:30開始,我們剛好趕上。
皮影戲的裝備是相當精良的,看的人也很多。
第一場開始時有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一直在前面走來走去地看,因為他個子還不是特別高,所以不至於遮擋屏幕至影響大家觀看。我四處看了一下,沒有人維護秩序,這個孩子一直走動著看,最後定格在屏幕那裡,幾乎就是貼著屏幕在看了。
這麼多年來,我看我自己,我一直沒有勇氣在公共場所維護秩序,我能做到的只是讓自己的孩子守規矩。但是昨天,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變化。我基本上沒有掙扎地,去做這件事:我走過去雙手扶著小男孩的肩,告訴他這樣後邊的人就都看不清了(如果是在我的班上,如果還稍小一點的孩子,我可能會告訴孩子他可以坐在遠一點的地方,那樣會看得更清楚),他跟著我靠邊站了,但很快就又過去了。我又去招呼,發現這一次根本喊不動這個小孩了。我對著人群用稍大的聲音喊了一聲:「這是誰家的小孩?麻煩帶一下。」這時孩子的媽媽在人群之中開始說話了,孩子還是聽媽媽的話些。媽媽給講了道理,他就坐在地上看了。
在第一場的後半部分,前面的孩子多起來,其中有一個大概有十一二歲的男孩,先是坐在前面地上看,然後跪著看,再然後就更往前了,站著看。
接下來他摸出了手機,開始照相、錄相,一直在走動著。那麼高大的一個男孩,一直遮擋著屏幕,後面座位上的孩子開始喊了起來。
這時上半場結束了。
第二場開始時,除了上面的男孩,另外又出來一個差不多同樣大的10多歲男孩,他們旁若無人的在屏幕前邊走邊看邊照相,就好象這個世界只有他們一樣。
我過去招呼,他們不聽。座位上的孩子們在喊,我這時也對著人群喊了一聲:「誰家的孩子,麻煩照顧一下!」這時在座位上有位媽媽終於發話了。
後來我們去展廳看,有一些小的屏幕可以選傳統皮影戲看。我的小女兒選了一部就一個人站在屏幕前看。女兒看著看著,就跑來一個估計五六歲的小女孩兒,直接鑽進女兒和屏幕之間,並且雙手扶著顯示器,完全把女兒擋在身後,其實之前我的女兒也是雙手扶著顯示器在看的。
那女孩兒媽媽勸女孩兒出來,那孩子非不出來,媽媽從右邊勸到左邊,甚至伸手去拉都拉不出來。
這時我走過去,雙手拉著女孩,並且很堅定地告訴她:「這是別人小朋友正在看的,如果你也想看可以等人家看完了再看!」
我輕鬆地就把這孩子帶出來了,媽媽帶著孩子走了。其實旁邊還有好幾個這樣的顯示器的。
這個小女孩的姿勢,不止硬插入到別人的面前,還雙手扶著顯示器,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
想起有一次坐動車,有三個孩子一直在車廂里跑來跑去,當時我小女兒只有3歲多,我抱著她坐,而且就是靠過道的位置。我不得不一直防著這三個孩子,擔心自己的腳和身子出去一點兒拌到到跑過來的他們,也擔心他們碰到我正在睡覺的小女兒,他們就那樣旁若無人地在車廂里跑啊笑啊鬧啊,一趟又一趟地。
列車服務員竟然沒有管,這三個孩子的家長坐在離我不遠的地方,我起身跟那個家長說了一下,發現沒有任何用處,家長理都沒理我,孩子們依舊在那樣狹小的人又聚集的地方瘋鬧,彷彿這個世界上只有他們一樣。
還有一次也是坐動車,就是去年7月份從重慶到鄭州。隔我三排遠有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孩,一直在看兒童娛樂節目,是特別吵鬧的那種節目。那天的全程,幾乎無休息地,差不多大半個車廂的人都被迫聆聽了這個節目,聲音之大,充斥了估計大半個車廂。
每每看到這樣的孩子,我一是可憐同情這樣的孩子,其實,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不管他們的能力有多強知識有多豐富,如果他們對身邊的人和事如此無感的話,我在想,他們一定難以融入到社會生活之中;二是,我看他們那些無動於衷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我總是特別想知道,他們在那一刻,腦子裡到底在想些什麼——我一直不太明白這一點,這麼多年來一直不明白。從我8年多前開始做幼教就關注這自由和界限的問題,這麼多年走過去了,這樣的孩子和家長並沒有見少,不信你出門走一趟,不管去哪裡,只要有母親有孩子的地方,你差不多就會遇見這樣的事情。
那些懂一些新教育的母親,那些自己童年被禁錮得很厲害的母親,她很迷惑:孩子當下的需求就是這個,我們為什麼不能滿足他?!
可以的!一個2歲的孩子,當下可以要幹嘛就幹嘛,以他們的年齡和能力,他們也整不出啥大事兒來!
須知,一個人的思維模式、與世界和他人互動的模式就在這干不出什麼大事兒來的兩三歲的年紀就形成了。
當孩子五六歲時,你發現你管你的孩子他不聽,這時你會很煩,甚至想打罵孩子,還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是的,即便只有五六歲,你會發現孩子是那麼地不同!
當孩子上了小學以後,尤其是三年級後,很多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就這樣兒了,學習好行為好的越來越好,不好的越來越不好,家長怎麼著急努力都無濟於事。甚至很多家長就這樣慢慢地放棄了自己的小孩,那個曾經想要全世界家長都會努力去給予的小孩。
以我的理解,每一個孩子固然都是與眾不同的,帶著各自的使命的。但是,在社會規則、公共道德方面,與使命與個性無關!每一個孩子都應該相同!
有一個從小總是被家人誇「寶貝兒,你最棒」的孩子上了小學後有點兒懵,在班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大概上了三年級後的某一天,當媽媽還說「寶貝兒最棒」時,孩子火氣衝天:「我不是最棒的,某某數學比我強,某某語文比我強,某某字比我寫得好,某某畫比我畫得好。。。。。。」孩子可能用了兩三年的時間才看清楚原來我不是媽媽眼中的那個樣子的。但孩子如何從最棒的自己那樣的一個位置調整過來呢?
才做幼兒教育前後,那時特別流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那是早教市場興起和混亂的時光,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給孩子看閃卡學蒙氏,家裡的門上貼一個「門」字,窗戶上貼一個「窗」字。。。。。。那時我特別不喜歡這句話是因為我不喜歡填鴨式的教育,所謂的「不輸」無非是給孩子早一點灌知識而已。所以我特別不喜歡聽到這句話,從不引用這句話。
但是,隨著我在幼教行業日積月累的工作,以及我對家長對孩子的關注與了解。近兩三年,我愛上了這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所以,我我越來越堅信,這就是一個拼爹拼媽的時代,拼的就是孩子生命中前幾年父母給予的陪伴與教育。
我是一個好奇心特別重的人,我觀察每一個我遇見的孩子,尤其是在我幼兒園長大的孩子。在一群孩子中去看孩子,這會讓我們更加看到孩子與孩子的不同。我特別喜歡觀察分析後天養育環境造成的不同。
慢慢地,我越來越堅信在一個小孩子生命中的前三年父母是如何陪伴他們的其實本質上決定了孩子的一生。無論是在關係方面,還是在孩子的身心健康方面,還是一個孩子的思維模式。。。。。。基本上在前三年就定了,而在三年之後的時光里,我相信陪伴者是大有可為的,那不過是修正或鞏固而已,而且,也逃不脫父母本來的理解、觀點、模式。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和青春期這段時光里,沒有經歷過大的變化,比如父母離異、天災人禍等,這個孩子基本上就定型了。
只是,我們總是生活在「當初」。這時我們並看不出來什麼。但當孩子日漸長大後,比如到了上大學的候,或者結婚生子後,你會發現這個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睡眠狀況、與家人和同事的關係、遇見困難挫折時間反應。。。。。。這一切,都源自於0-7歲,甚至0-3歲的教育。
說得更簡單明了些,當你在孩子上小學五年級時,假設五年級,你發現你孩子字寫得好不好,數學思維能力強不強、作文水平如何、是否熱愛學習。。。。。。就這些,可能不是你想補課就能補得跟別人一樣的。那麼,那些學習好的孩子字寫得好的孩子,你在教育的哪一個部分與他們不同落到了別人的身後呢?
我經常想,在一個孩子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你如何說話做事的,你腦子裡是否有邏輯,你們生活中共同做的那些事或者說你們過的日子是否有邏輯,大抵也決定了你孩子的數學能力;還有,你如何說話的,你的表達能力如何,你有閱讀的習慣嗎,你給孩子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嗎,這大抵也決定了你孩子的語文能力;說到關係,你們夫妻關係好嗎,你們跟孩子的關係好吧,你孩子遇見難過的事情時是第一時間想到父母跟父母講嗎。。。如果你的孩子在班上過得不愉快,在這裡可以找到答案。
。。。。。。
所以,我們帶孩子,不應該只著眼於當下。每一個來到我們這裡的小孩,本質上,我們都是在幫社會撫養著,孩子全然地屬於我們的時光只有3年,當孩子到了3歲,影響他的都不止我們了,而且,對於孩子來說,在白天的清醒時光,他們也更喜歡和小夥伴相處。
所以,我們養育的小孩,我們應該確保未來他們上幼兒園時上小學時上大學時能與同學正常相處;也應該確保他們上班後能與上下級和其他同事和平共處;還要確保在未來的婚姻生活中能照顧到另一半的需求實。。。。。。
一個人若只看得到自己,那麼,最終他必然會脫離群體孤獨生存。
放眼望去,這個時代有精神疾患的人越來越多,哪一個人身邊不會有一兩個抑鬱的孩子或成人,看看他們是困擾在知識吸收得太少這件事兒上還是困擾在無法在關係中自由自在這件事兒上。
在處理關係的痛苦之中,你會發現,其實只要換個角度去思考就沒有問題,但當我們讓一個人換角度的時候,你覺得容易不?不容易!一個人腦子裡死守的那些自己的道理,來自於哪裡?
如果我們去尋根,我覺得一定是在童年的關係之中,或者說童年的家庭教育之中。如果尋根至最深處,我認為在0-7歲甚至0-3歲這幾年。
陽光三月2018/2/22晨
※我曾是你的粉兒……
※你那麼小心翼翼地對待孩子,才是一件更危險的事
TAG:陽光三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