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時光」的一點小感慨

關於「時光」的一點小感慨

一首歌,一壺茶,一個下午,我又迎來了愉快的更新時間。大年初五,迎財神的日子,本想著是不是要去廟裡燒根香拜一拜,可惜朋友圈的廣告早就告訴我歸元寺凌晨不營業,不得不為武漢應急辦的新媒體宣傳手段點個贊。站在陽台上,看見外面的行人和馬路上來往的車輛逐漸多了起來,才想起我年前科目三的考試掛掉了還沒補考,假期結束後要趕緊去考了去。

先說說上次買書的事情,我數了數,上次一共買了15本書,到目前為止拆了兩本,各看了小一半吧。衝動消費慾望和一定的購買能力其實一直在國民消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我想了想,好在買的書一呢是成系列購買的,包裝都十分精美;二呢書的內容格調並不低,且絕大多數都還未拆封。所以即使看不完,將來無論是轉贈他人或是用來點綴屋子都是不錯的選擇。

中國的春節向來都是一家團圓的日子,團圓自然是愉快的,但看到許久不見的長輩他們的日漸衰老,使得團圓之際也夾雜著那麼一份傷感。

正文

大年初一,我和爸媽一同去奶奶家,給她老人家拜年。我從小是跟我奶奶生活長大的,一直到初高中的時候才和父母生活在一塊兒。老人家今年九十了,近況不算太好,特別是這兩年老得厲害。以前看望她的時候雖然口齒不太清楚,但思維是正常的,這兩年思維已經變得有些糊塗了,竟不認識滿屋子裡坐的自己的兒孫們。陪奶奶坐著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指著人問:「這是誰啊?你是誰啊?他是誰啊?」我們當然很耐心的告訴她說「我是燾燾,那是我爸,你的兒子。」「噢,燾燾啊。」她似乎想起來了,但是沒過一分鐘她又記不得了,同樣的問題又問一遍。有時她似乎是真的想起來以前的事了,突然開始嚎啕大哭,沒人知道她因何而哭,只是邊幫她擦去臉上的淚水,邊安慰她不要哭了。當然,這一切兩三分鐘後也就恢復了,一下午也重複了四到五次。臨到我們準備走的時候,紛紛上前跟她老人家告別,吊高了嗓門「奶奶,我們走的,您保重身體,我們以後再來看您!」看著我們整理裝束要出門而去,霎時間行動不便的奶奶又大哭起來,這一次哭的更傷心,也更揪心。

回到家後心裡五味雜陳,一方面對這兩年沒有抽空去多陪陪奶奶而感到自責;另一方面感覺到隨著自己的成長,身邊的親人和長輩都在老去,人在歲月面前是那麼的渺小和無力。

春節一個人在家,家裡沒有吃的只能自己煮麵吃。我洗了鍋,接了水,從櫥櫃里取出挂面。水開了,我掀開鍋蓋,將面一小撮一小撮地抽出丟進鍋里。當我聽到麵條抽出時所發出的摩擦的聲音,感受到面在手中彎曲回彈的質感,看到麵條下鍋時一半在水裡一半在水外,受熱後逐漸變軟、蜷縮,進而全部落在鍋里,白色的小泡沫撲騰一下全部浮現在水面上,我的思緒一下子又想起了我的奶奶——小時候第一次煮麵正是她教我的。眼前一下子變成了當年的老屋子、老灶台、大黑鍋,煮多少水、什麼時候放青菜、抽多少面、放多少鹽歷歷在目。

我坐下來陷入了沉思。隨著時間的流去,小時和奶奶的生活狀態早已有些模糊,但她教會我的煮麵的生活技能我卻保存了下來,並且將會一直沿用下去。誠然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那麼當親人離我們遠去,記憶也隨之模糊後,親人對於我們還剩下什麼呢?我覺得就是這些生活的技能,或是說生活的習慣。舉個例子,除夕夜我媽說把家裡所有的燈都打開、大年初一初二初三不允許扔垃圾,這些當然是屬於民間習俗的範疇,但如果我問我媽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時候,她的回答一定不是從民俗或是科學角度,一定是「我也不知道,反正原來你外婆就是這麼做的。」那麼是不是每當在我們煮麵、過除夕的這些時刻,其實我們的親人一直都在身邊陪伴著我們呢?這種生活習慣的延續往大了說是一種所謂的傳承,往小了說就是親人在你生命里存在過的最細微、最直觀的體現。

這種生活技能和習慣的習得,與老師的傳授有所不同。老師傳授的是「道」,是專業知識和內在原理的總和,是「為什麼」;親人所影響我們的是「理」,是理所當然,是「怎麼做」,出於親人間的血緣和信任,往往不刻意包含原因和道理。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許多以前的老的技能和習慣我們會有所調整甚至改變,那一旦發生改變,是否我們就拋棄了親人對我們的影響呢?不,不會。即使我們不按照長輩的方式來做事,但只要當我們做某件事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起當年那個或慈愛、或嚴厲的親人,他們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

前面說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很遺憾,當我們逐漸變得年輕有為的時候,我們的父母長輩在漸漸地變得無為。很有趣的是,時光是慢慢累積的,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應當是在持續進行的,是線性的。但在我們的認知中,一個長輩從「沒老」到「老了」的轉變往往只是蹣跚踉蹌的一個步態、鬆弛肌肉的一次顫動、精疲力竭後的一聲喘息,甚至僅僅是不再像往日那樣銳利的一個眼神。通過這些細節瞬間,我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歲月的巨大魔力,悵然若失。我常在想,這種恍然大悟,是否是因為與長輩的陪伴不夠所致?是不是只要陪伴在身邊,就能夠捕捉到衰老的平滑變化,從而不至於大吃一驚呢?

人的一生無論貧窮、富貴、幸福、坎坷、有所成就或最終一事無成,都將經歷衰老。衰老——行動不便、思維遲鈍、記憶力差,是生命凋亡前的共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衰老是生命走向凋亡前最後的一種儀式。我們也將衰老,儘管這距目前可能還比較遙遠。珍惜眼前人,做好眼前事,扮演好每個你所正在扮演的角色,可能是在時光面前,我們唯一能做並且能夠做好的尊重時光的事情。

最後說一個想說但說不清楚的東西——老人的精神世界。我們常說「老小,老小」,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一樣,的確,老人想什麼就做什麼。我外婆在世的時候每天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一個人站在陽台上,望向馬路外邊。逢年過節回去看望她,去的時候她在望,走的時候她也在望。我們都知道她是在望要回來的兒女,但我想我們永遠體會不到究竟是對兒女回家有多大的渴望,才會整天站在陽台上。在我們眼裡,老人就是老人,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工作、社交、網路、愛好……但在老人停止接觸新鮮事物、興趣愛好逐漸淡忘的精神世界裡,兒女究竟意味著什麼?

有個朋友說:道理都懂,但總是在恍然大悟、時不我待和得過且過、自我安慰中反反覆復,直到失去。這是一種常態,也是需要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衛監所執法檢查表格,診所的朋友們收好不謝
浣熊媽媽教小浣熊爬樹的樣子,像不像手把手教你走路的親媽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