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品德的培養
記得上小學和中學時,每學期的成績報告上除了各門功課的成績外,還會有班主任的評語。其實世界上所有地方的小學和中學的成績報告上都會有老師對學生品行的評語。如果看到老師給自己孩子的評語是品學兼優的話,每一個家長都會為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對於學習成績來說很容易一目了然,看看各門功課的分數就行了。但是對於品行好就很難有量化的指標來進行定量的評價。通常需要老師與學生有很多時間的接觸與交往,從學生日常的行為舉止和為人處世來了解學生的品行。否則很難對學生的品行進行考核。
也許正是因為這方面的原因,中國大陸的大學在招收學生時就只看學生的高考成績。這樣的好處是比較客觀公正,但是壞處卻是導致中國大陸的整個教育體系忽略對學生品行的培養。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成績上面,所謂的培優也只是培養優秀的考試成績, 而不是學生的優良品德。雖然學生的成績報告上也會有學生品行的評語,但在中國大陸老師和家長的心目中所謂的品德好,其實主要是看學生是否是一個聽話的孩子。通常一個聽話的孩子就會被視為一個品德好的學生。這種觀念的根源來自於中國儒家文化中的孝道,因為儒家文化中的孝道強調的是孩子對長輩的順從。
但是西方的大學,特別是美國的名牌大學在招收學生時,除了要求學生有非常出色的成績外,還非常重視學生的品德,對學生品德的要求也非常高。他們希望招收的學生是品學兼優的孩子。那麼這些名牌大學在招生時是如何考核學生的品德呢?他們認為的品德好是什麼標準呢?是否也像我們中國大陸的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的評價標準那樣,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品德好的孩子呢?答案是否定的。他們考核學生品德的標準是看學生是否願意無私地幫助別人,是否願意為社區和社會無私地奉獻,用我們通常的話說就是是否願意助人為樂。那麼美國的名牌大學在招生時如何才能知道一個學生是否具有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呢?
方法是要求學生向學校提供有說服力的材料證明自己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那麼什麼樣的材料才能證明一個學生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呢?與學生相處時間很長的老師的評語是否可以呢?應該有一點說服力,但顯然是不夠的。如果一個學生曾經無私地為某人或者某個機構做出過很大的奉獻,通常情況下這個人和機構都會很樂意讓別人知道這個孩子的助人為樂精神,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和機構出具的材料都會比較感人,也就比較有說服力。所以在美國的中學生中那些夢想被名牌大學錄取的孩子們為社區做義工就蔚然成風,而且很多孩子長期地從事某個方面的義工,因為這樣才能有很強的說服力。
其實美國社會這種觀念的根源來自於他們基督教文化中的奉獻精神。基督教認為在上帝面前所有的教友都是兄弟姐妹,幫助兄弟姐妹就是為上帝做奉獻。所以在美國才會出現比爾蓋茨和巴菲特這樣的億萬富豪將自己絕大部分財產捐獻給社會慈善機構造福於人類。中國的儒家文化強調家族和祖先崇拜,只有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才算得上是一家人。所以中國的億萬富豪們通常都是將自己的財富留給自己的後代,以便得到後代的崇拜。像陳游標那樣做慈善事業的人在中國只是鳳毛麟角,還沒有成為一種主流文化。除了文化的深層原因外,美國的名牌大學在招生時如此重視孩子的奉獻精神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呢?
其實美國的大學都有一種校友捐贈的傳統,因為美國的大學最初的建立和後來的發展大都依賴個人或者機構的捐助。學生畢業以後一旦事業成功基本上都會為學校捐款,而且大學也會經常號召校友捐款,只有這樣大學才能不斷發展。事實上美國的名牌大學都非常有錢,這樣不但能支持學校的科學研究,而且還能資助窮人家的優秀孩子有機會入讀深造,從而躋身主流社會。所以在招生的時候學生的品德和奉獻精神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這樣才能確保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事業成功後樂意為學校捐款。美國的名牌大學明白,一個聰明而自私的人很有可能帶給社會的是危害而不是福祉。
所以,要想孩子入讀美國的名牌大學,不但要有出色的學習成績,還必須從小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優良品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精神可以從孩子身邊的人和事做起。比如幫助家長或者保姆做一些家務活,分擔家庭的工作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奉獻精神,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動手能力。很多中國家長覺得為了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和精力學習功課而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活,其實是很不明智的。當孩子大一點後可以讓孩子在社區做義工,使得孩子願意去幫助與自己關係較遠的人。大多數孩子都具有自私的天性,而無私的品德是需要後天慢慢培養才可以具備。
我的女兒從小喜歡做飯,所以也很樂意在廚房幫助家人洗菜、切菜和下鍋炒兩下。但她從來就不願意洗碗,我就鼓勵和要求她去洗碗。我告訴她,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才是真正有愛心的表現,而不是僅僅在父母生日的時候為父母做一張賀卡。她也願意為家裡做做清潔。十四歲後的暑假,我帶著她去加入了深圳義工聯。深圳義工聯必須十四歲以上的人才能加入。她周末去深圳書城中心書店整理圖書。十五歲後她去了溫哥華東邊的伯納比上中學,才去的暑假就自己找了一個照顧智障孩子的義工做。那是一個專為智障孩子舉行的夏令營,招募同齡的正常孩子做義工一對一照顧他們。女兒跟著這個夏令營玩遍了溫哥華,很快熟悉了這個城市的周邊環境。
美國和加拿大的孩子從小做義工是一種風氣和日常的行為,也是學校對孩子的基本要求。每個孩子都必須為學校做義工才可能從學校畢業。女兒選擇了為學校圖書館整理圖書和幫助其他同學做數學和中文作業的義工。很多孩子爭著去為學校做清潔,因為那是最容易做的工作。第二個暑假女兒自己找了去附近的海灣保護螃蟹和去一個公園照顧動物的義工,因為女兒從小喜歡動物,而且立志將來上大學學習環境科學,成為一個環保主義者保護大自然。她很享受在海邊保護螃蟹的義工。去年暑假的一天我還專門和她一起去看了一下她和其他中學生及大學生在海灣邊的工作。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