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川中最低調的謀臣,歷史上只說了兩句話,就改變了蜀漢未來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92期 文/無常奉天玉)
《三國演義》是一部根據三國歷史,而創作的小說,因為它大體符合歷史走向,因此很多人將它當作史書來看待。其實如果細究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在這部作品中,很多人物的結局,甚至生平,都遭到了巨大的改動,例如老將黃忠,本病逝於公元220年,在演義中,卻於夷陵戰場上,中箭而亡;文武雙全的周瑜,本是豁達之人,因勞累過度而病逝,在演義中,卻變成了小肚雞腸的存在,被諸葛亮生生氣死,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也是被羅貫中老先生,改變了命運的人物之一,在真實歷史上,他曾憑藉兩句話,改變了蜀漢的命運,然而到了演義中,他卻成了打醬油的存在,毫無存在感。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此人名為楊洪,字季休,原本是劉璋的屬下,後來劉備入川,他則加入了劉備陣營。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疑惑,《三國演義》中有這個人嗎?答案是有的,小說第六十五回中,劉備拿下益州,劉璋手下「文武投降官員,共六十餘人」,被劉備「並皆擢用」,楊洪是其中之一;第八十回中,諸葛亮為逼劉備稱帝,故意裝病,並讓文武眾臣,藏在了屏風之後,讓他們在劉備前來探視的時候,一起勸劉備登基,楊洪又是其中之一;第九十一回中,諸葛亮打算率軍北伐,安排了一些人員,留守朝堂,負責輔佐劉禪,楊洪還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他在《三國演義》中,存在感是極低的,可以說整部作品中,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
可是,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卻並非這般模樣。據史料記載,他不但清廉正直,極重孝道,於品行上無缺,還非常的有才華。為劉備效力期間,曾說過兩句話,一句助劉備成就了大業,另一句話,則為蜀漢政權續命四十載。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助劉備成就大業
劉備剛剛入川之時,楊洪曾在李嚴手下,擔任郡功曹,後來被李嚴推薦給了劉備,被任命為蜀部從事。後來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並向後方求援,諸葛亮猶豫不決,於是便與楊洪商議。楊洪回答說:「漢中是益州的咽喉,此地被別人佔據,相當於自己的家門口出現了禍亂,這個時候不能猶豫,應該拼盡全力爭奪。諸葛亮聽取了他的建議,劉備也拿下了漢中,並藉此自立為漢中王,最終成就了帝業。
《三國志·楊洪傳》記載:「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二、為蜀漢續命四十載
除了說服諸葛亮及時發兵,助劉備拿下漢中之外,他還曾僅憑一句話,讓蜀漢政權,在危急存亡之際,又得以延續了四十餘年一事。公元223年,在夷陵被陸遜擊敗,駐紮在永安的劉備病危,於是將留守成都的諸葛亮,召到了永安,打算託孤。與此同時,漢嘉太守黃元發動叛亂,那個時候成都城內,既無主心骨,又無重兵,因此上至太子劉禪,下至普通百姓,都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這個時候,楊洪站了出來,他建議劉禪,將自己的親兵組織起來,讓陳曶(hū)、鄭綽率領,去討伐黃元,並斷言黃元不可能兵圍成都,也不可能到割據南中,自立為王。
他對疑惑的眾人解釋道:「元素性凶暴,無他恩信,何能辦此?不過乘水東下,冀主上平安,面縛歸死;如其有異,奔東吳求活耳,敕曶、綽但於南安峽口遮即便得矣。」意思是說黃元向來殘暴,沒有人會為他死戰,他也無能成大事,只不過是想順流東下,看劉備是否平安,若劉備無恙,他便會自縛認罪;如果劉備命不久矣,他便會轉投東吳。陳曶、鄭綽只要在南安峽口阻截,便能夠生擒黃元。陳曶和鄭綽聽從了他的建議,果然抓住了黃元。
黃元的確無大志,也無人死忠。但是若他剛剛反叛的時候,成都城內不但不組織人手,主動出擊,反而泄露了城中空虛,人心惶惶一事,黃元真的就會放棄嘗試,直接順流東下嗎?若他全力攻打成都,這座空虛的城池,能夠保住嗎?由此可見,這一危機,之所以能夠及時化解,多虧了楊洪的功勞。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雖然楊洪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人物,其存在感低到可憐,但是真實歷史上,他卻是蜀漢不可或缺的一員。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