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脈養生——獨家養生功法之歸元掌(一)

精脈養生——獨家養生功法之歸元掌(一)

歸元掌遵循人體真氣運行規律,通過手臂和腿部配合運動,使中脈產生壓力,從而打通身體經絡,使全身氣血融會貫通,身心歸元,明心見性,最終達到水清、氣正、形安、思敏、長壽之目的。

歸元掌是人人都需要的運動。

——時照

今天給大家講介紹我們的獨家養生功法之一,歸元掌。

「由外在的形體求內在的精神是刻舟求劍,由內在的精神通達外在的形體是一步登天。」這句話是民國武林宗師李仲軒寫的,我奉為座右銘已經好多年了。我覺得這句話無論用到生活當中的什麼地方都是非常正確的。

在多年的修行中,我也走過一些彎路,現在認識到,修行要從我們這個會說話的身體下手。

我多年來練習歸元掌的感悟是:給身體營造一個真氣的空間就是生命,給心靈營造一個精神的空間就是智慧。

我用這兩句話去歷練自己的身心,得到了法喜,也得到了生命的價值所在。

大家如果想知道生命的內涵,想破譯你現在的問題,可以根據上邊的這兩段話去做、去尋求真理。如此,我相信無論在什麼行業,在什麼角落,你都不會失望。

說到歸元掌,先給大家介紹我的一段經歷。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練習達摩易筋經,主要是練它的樁式。在陝西安康出家的那幾年,我也一直在練習達摩易筋經。

練習的過程當中,身體突然出現了自發功。自發功出現之後,我身體里所有的疾病都消失了。

我覺得它很神奇,就把這些自發功簡化成七套動作,起名叫做歸元掌

之後我就教給身邊的朋友、親屬、同參道友等一些有需要的人,發現它的效果非常顯著。於是有了把它發表出來的想法,希望讓所有的人都能從練習歸元掌中受益。

練習中,我覺得歸元掌屬於水性,有養育之德。

首先,

歸元掌能凈化心智、平衡身體各部份機能,能疏泄和柔軟五臟六腑,有助於凝神聚氣、解除身體疲勞、快速補充能量,令人氣定神閑、身心通達、舒筋活絡、靈感輩出、返璞歸真,……

那種感覺不太容易描述,但只要你練,慢慢地就會覺得自己變聰明了。

其次,

歸元掌對身體內、外部的陰陽平衡,對身體各部機能配合運用、在修復和平衡身體、在開發智慧方面,有絕對的作用。

經常練歸元掌的人身體內有什麼樣的潛能,我一時說不太清楚。舉個例子吧,有一次我的一個師兄在我後邊突然抬腿要蹬我一腳,我本能地用手一個後勾,就把他的腿給拽住了,差點沒把他給撂倒。當時我並不是刻意的,等我回過頭來發現我的手抓住他的腳的時候,我都愣了。可見歸元掌練好了,身體特別敏感靈活,對於防範一些邪魔的東西是非常有用的,也就是說常練歸元掌的人身體里自然會有一種正氣。

再次,

從身體的角度來講,歸元掌對矯正脊柱、疏通任督二脈、益腎強腰、改善肩周炎頸椎病、開胸膈、利肺氣、通心陽、燃燒多餘脂肪、塑造體形等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歸元掌主要是由手臂、腿腳與呼吸的配合,達到全身真氣融會貫通,自身內精氣神和一的目的。

人的手臂屬肺、屬氣。肺的正確呼吸很重要。

肺的內部呼吸是要帶動身體經絡呼吸的,否則就是鼻子的外部呼吸了。手和腳沒有呼吸的話,肺的呼吸就帶動不了身體裡邊五臟六腑、四肢百駭、十二經絡的呼吸,就起不到養生的作用。

我們知道腿主腎。腎,運化周身所需要的水。人體如果沒有涵融精氣神的水,那就成骷髏了。腎水不足、不暢就會導致身體各部機能失調。

通過肺的氣所產生的真正的力(不是外在的濁力)推動腎水,使腎水所蘊含的氣周流全身,才能達到腎水與心火既濟相融的目的,才能達到吐故納新、養生益壽、開發智慧的目的。

通過對練習歸元掌的人的長時間觀察,我發現他們的水很純。身體里水純,炁就正;炁正,行就安,智就強。

腎水清足,肺氣凈盈,心的文武之火就會發揮合理的作用。心腎加上肺內之真炁的作用,我們的身體裡邊就會產生浩然正氣。

這個浩然正氣一旦產生,身體內部自然會上下貫通、皮膚細膩、思想敏銳、內涵豐富、氣質高雅。

其實對於歸元掌的作用和內涵,怎麼說都不為過。但是說得再多,如果我們不會做、不能掌握做的要領也沒有意義。

說實話,即使我們不知道過歸元掌的作用,只是看見別人練,就跟著去練了,它的作用也會在我們的身體裡面體現出來。

好,歸元掌的好處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我把歸元掌分解成了七個動作,它們分別是:

一、平衡陰陽,

二、承上啟下,

三、揚眉吐氣,

四、裡應外合,

五、開門見山,

六、抱樹尋根,

七、輔佐乾坤。

這七個動作在身體裡邊分別有七種作用。

附:歸元掌講解及教學視頻

第一節

平衡陰陽

第二節

承上啟下

第三節

揚眉吐氣

第四節

裡應外合

第五節

開門見山

第六節

抱樹尋根

第七節

輔佐乾坤

長按上表中二維碼,直接進入時照禪師講解歸元掌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照禪堂 的精彩文章:

TAG:時照禪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