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生七年:孩子的教育雜談

人生七年:孩子的教育雜談

導讀:《人生七年》(7UP)是英國BBC電視台出品的一部紀錄片,第一集從1964年開始拍攝。紀錄片通過彙集來自英國各階層的孩子,每隔七年的一次採訪向大眾還原了真實生活中最真實的人生。新足跡網友swordmich以柔和的筆觸向大家娓娓道來片中人的故事,並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呈現給讀者觀片後的教育雜感,頗值得一讀。(原文篇幅較長,在此節選)

寫這篇帖子源於最近重新看了一遍《人生七年》這部記錄片,想寫點感想。這個感想包括對教育的感悟,也包含對一直有所爭議的階級、公私校的思考。 我這次是從七歲一直看到五十六歲,生出了許多以前沒有的感慨。尤其是看到他們七歲時那麼活潑可愛,到了五十六歲時變得又老又肥,其實挺悲哀的。我記得關於人生七年有不少影評,但覺得沒有人寫出我的視角。

這部紀錄片之所以每隔七年拍一次,源於亞里士多德的名言:give me a child until he"s 7 and I will show you the man。意譯大概就是我們老祖宗所說的「三歲看老」,不過他們的界限在七歲。

先說兩個寄宿生西蒙 Symon 和保羅Paul。他們兩個曾經在同一個兒童之家住過,之所以將他們送進去都是因為家裡出了問題,父母離異,單親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所以在影片後期,劇組還安排他們分別在 21 歲和 49歲時聚了兩次,但是在成長的過程兩者又有不同際遇。

先說西蒙,他爸爸是黑人,媽媽是白人,他是黑白混血。從生下來就沒見過爸爸,而且媽媽有抑鬱症。他從7歲到13歲都住在寄宿學校,所以他對學校的記憶比保羅深。他在21歲時和保羅故地重遊,保羅已經對那裡基本沒印象了,西蒙還能清楚地記得哪裡是食堂、哪裡是洗衣房……14歲採訪他時,他已經回去跟媽媽一起住了,但可能兩人長期不見面,相處得不怎麼好,他看起來也不開心。問他想不想爸爸,他說從來沒有擁有過,也無所謂想不想的。問將來的夢想,說以前想當明星演員,現在想當個電氣工程師,「我的夢想比較現實了」,這是他的原話。可是這個夢想其實還是不現實的,在21歲的時候,他當了一個凍肉倉庫的工人。他仍然跟媽媽住在那個破舊的小公寓里。採訪時他笑著說,現在我偶爾也能跟我媽相處得挺好的了。28歲的時候,他已經是五個孩子的爸爸。21歲時的他說倉庫的工作頂多做幾年,但現在因為要養一大家子,不介意繼續做下去,反正這麼大的公司總不會倒閉吧?導演說,五個孩子會不會太多了,他說不會啊,剛剛好,而且我的孩子們已經比我幸福,他們有爸爸,我沒有啊!他們住在政府廉價公屋裡,他說曾經有機會出國工作,做自動化機械操作,但最後還是放棄了,不敢離開自己熟悉的社區環境。35歲時,他已經離了婚又再婚了,媽媽也因癌症去世了,而那麼大的工廠也倒閉了。從他走進第二段婚姻開始,每隔七年見到他,他顯得越來越不一樣。他再婚的妻子已經有一個挺大的女兒,他跟她又生了一個小兒子,但是從三十五歲開始他的生活水平明顯比以前好了很多。家裡看起來寬敞明亮,格調也高了,老婆是個特別黑的黑人,好像也比他要老,但是給人一種很乾練的女強人的感覺。我這麼說可能有些種族主義的因素在裡面,當時看到他們的組合我第一感覺就是這個老婆的條件比他好很多,如果不是因為他有白人血統,同樣條件的黑人男人他老婆是看不上的。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跟白人混血之後的有色人種男性,往純有色人種的方向找女性對象很吃香。49歲的時候,他小兒子上了文法學校(我的理解英國的文法學校比較注重學業水平,可能有點類似澳洲的精英中學?反正他們對於能上文法學校還是挺自豪的),之前離婚可能鬧得不愉快,前妻不讓他見孩子之類的吧,他說現在其中三個孩子也願意跟我重新建立聯繫了,還有了兩個孫子。我覺得他跟這個老婆在一起之後生活態度也積極了,變得挺拼的。在機場開叉車運包裹,還和老婆一起參加寄養家庭的培訓。56歲的時候,他兒子剛讀完中學,找到了大公司的學徒職位,全家都很開心,還一家人去葡萄牙度假。在採訪的時候他表示遺憾自己以前沒有再努力一點讀書,他老婆說其實他很聰明有能力,只是不知道自己能做好,所以沒有自信,不敢去嘗試。他說起一件事,以前想過自己說不定可以去讀個會計,但第一次上會計師事務所看到裡面灰濛濛的,裡面的職員又是氣色懨懨毫無生氣,就告訴自己,我才不要做這種工作,多可怕啊,還是開我的叉車好了,我喜歡戶外的清新空氣。但是我後來才發現,其實也有很多會計師事務所並不是這樣,也有充滿了活力和幹勁的會計師行,以前只是不想去了解、給自己找一個不努力去改變現狀的借口吧!他老婆在旁邊說了一句,要是你去當會計我們家現在已經賺了好多錢了厚!

保羅只在寄宿學校呆了一年,他也是父母離婚,但是8歲的時候爸爸移民澳洲,就把他一起帶過去了,所以其實他的童年雖然也有陰影,卻比西蒙要幸運。對他印象最深的是七歲時有一段採訪,問他你想結婚嗎?他說不想。為什麼呢?他說如果結婚了,老婆會做好多蔬菜給我吃,我不愛吃蔬菜,老婆也一定非要我吃不可。問他想不想上大學啊?他反問:大學是什麼?跟他談話的時候他小臉總是皺巴巴的,一副不怎麼高興的樣子。他21歲的時候就認識了自己的老婆,然後一直都在一起,之後每次採訪他老婆都陪著他,感覺她是一個非常活潑開朗的人。他們在生孩子之前開著一部破麵包車窮游澳洲一圈,經常在野外做飯、睡覺,後來生孩子穩定下來,年輕時的旅遊經歷一直是兩夫妻之間共同的美好回憶。感覺保羅受到破碎家庭的影響還是挺大的,他總是表現得很靦腆、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人也比較悲觀,跟老婆吵架的時候總是說你受不了我就走吧!幸好他老婆能忍下來了。他說到自己有個缺點,就是做什麼工作都做不長,而且跟自己的父親也始終親近不起來。他年輕時當砌磚合同工、老婆則當個流動理髮師。當時他們在墨爾本的工人階級區(澳洲好像不這麼說,大概是延續了英國的說法)買了個普通房子才花了三萬五英鎊,他那時一年賺12500英鎊(當時澳洲還使用英鎊哦?還是為了方便英國觀眾理解,特意換算成英鎊的說法),生了一兒一女,生活一直蠻穩定的。42歲的時候他們換房子了,說搬到了一個比較好的區,鄰里中專業人士較多。到49歲的時候,他們生活已經非常愜意了,老婆去當了理療師,女兒考上大學讀了考古專業,於是到處跑研究古迹遺址,兒子當了一名汽車修理工。保羅以前養過馬,也喜歡騎馬,但後來覺得養馬比較貴,就改成成本很低的健身運動—馬拉松,還參加跑步比賽,他笑稱差點跑斷了氣,但還是很開心。56歲的時候他和妻子一起在退休村工作,妻子負責一般行政和幫助老人組織一些活動,他則負責普通的修理維護。許多人看到這裡,覺得保羅混得很慘,其實我覺得他生活挺好的,這就是典型的澳洲普通人的生活寫照。他8歲移民,長大了完全就是澳洲口音,你根本看不出他身上有任何英國人的特徵了。對於他來說,對英國也沒什麼感情。倒是他女兒長大了到英國去工作,算是他在外面兜了一圈,他女兒無意中為他完成了落葉歸根的宿命。他家庭穩定,有了舒適的生活環境,財政上也比較自由。這也是得益於澳洲社會人口少、競爭少、藍領工人工資高的特色。而且他和老婆做的那份工作應該就是現在稱為物業管理 management right 的,也不辛苦,五十多歲了完全沒有失業的危險。只是他兒子居然生了五個孩子,雖然孫輩濟濟一堂、熱鬧非凡、其樂融融也讓人老懷寬慰,但他也承認兒子生了那麼多孩子,小夫妻的財政壓力也很大,所以十分需要他們的幫忙。保羅雖然童年不幸,卻早早步入穩定幸福的婚姻,一直得到妻子的關愛和支持,到五十六歲的時候,面對鏡頭,也可以談笑風生、雲淡風輕地笑看人生了。

接下來是沙發組,也稱為高富帥三人組:約翰John、安德魯 Andrew和查爾斯Charles. 這三個當年的小正太從一開始就廣受關注,源於才7歲的安德魯大言不慚的一句 I read financial times(我平時讀金融時報的),之後每集播出的時候他這句「名言」都像坐標一樣出現。其實安德魯到14歲受採訪的時候已經承認自己平時根本不看這個,當時說出來只是裝逼而已。不過我相信他家裡這種雜誌應該是放在比較顯眼的地方,大概是平時爸爸有讀,上鏡頭時想著顯擺就隨口說出來了。這三個小朋友被認為是上流社會的代表,其實我覺得他們應該是比較富裕的中產階級,但並不是真正的上流社會(真正的上流這種節目是接觸不到的)。7歲的他們是私立學校的同學,在鏡頭前侃侃而談各種話題,包括學校是不是應該收學費、隊長應該選舉還是指派,等等,都是其他普通階層孩子聽都沒聽過也從來不會去思考的問題,雖然童言童語很幼稚,但聽他們像小大人一樣說出來,還是挺好玩的,給人的印象是他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因為他們考慮的東西跟別人不一樣,眼界也不同。而且可以看出他們講話也比較有教養,劇組讓這十四個小孩一起參加了一個派對,問他們對其他孩子的看法。安德魯說,我不得不說,他們中的某些孩子are really far from my liking, 剛才撞到我這裡還痛著,不過我跟有些玩得挺好的。問到他們對將來的設想,約翰說要考進西敏斯特寄宿學校,以後要上劍橋三一學院,安德魯也是要上劍橋三一學院,查爾斯說大學可能會去牛津。

到了14歲時,安德魯正好那年父母離婚,查爾斯則是兩年前父母離婚,但當時他們都沒有說出來,直到21歲的時候才說起當年往事。當時三個少年都如他們7歲時的展望一般毫無意外地上了指定的中學。查爾斯錄像時提出:其實拍這個節目的目的是什麼呢?約翰馬上介面說:我覺得就是把我們拿去抓典型唄!他們想把不同背景的孩子挑一些出來,跟拍他們的人生,到時再橫向比較。安德魯說,但是我們並不能完全代表富人階級,所以這個節目有局限性。才14歲的孩子,就直接提出這種本質性問題了,其他孩子還處在面對鏡頭羞澀緊張的階段吧?鏡頭有拍到約翰跟私教上鋼琴課,問他你長大想做什麼?他笑笑說當老闆吧!他們那時候已經去過歐洲許多地方旅遊過,相比之下同齡的其它階層孩子從未出過國,也不想出國。西蒙就說起我跟媽媽去過杜莎夫人蠟像館、還去過某某博物館,在他眼中「出國」完全就不是新事物,跟「出遊」沒有分別。

21歲的三人,約翰和安德魯西裝革履,對著鏡頭侃侃而談。約翰在牛津法律繫念大三,安德魯則在劍橋法律繫念大三,倒是查爾斯掉了隊,沒考上牛津,上了 Durham 大學讀傳媒(事後我查了一下,這也是僅次於牛劍的好大學)。當時問他:沒考上牛劍對你有什麼影響嗎?他說沒影響,以後估計我就是一個在雜誌社地下室暗無天日寫稿子的記者吧!安德魯說我的目標是做一個成功的律師,而約翰就說我可能會想要從政吧,社會給我們的資源或許比較多,但是相對的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就比別人大。還批評了劇組前兩集對他們的採訪內容的剪接,比如前一個鏡頭是小朋友的約翰說我以後要去西敏斯特寄宿學校就讀,下一句話則是 「約翰現在就是在西敏斯特寄宿學校就讀」,給觀眾的感覺就是我們好像說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你怎麼沒有報導一下我多少個夜晚挑燈夜讀,啃了多少書、付出了多少艱辛和努力還有汗水才能考進去自己心儀的學校呢?聽到這句話,我突然就想起這些年來挺流行的一句說辭:人家比你有錢,還比你要更努力。約翰大概就是這句話的寫照吧!

28歲時約翰不再出現,那時他已在報紙上刊登自己訂婚的消息,並且已成為一名英皇大律師(二十多歲就當上大狀,感覺不是一般的厲害)。到了35歲他又回歸了,因為他娶了前保加利亞大使的女兒,兩夫妻參與了許多為保加利亞爭取福祉的公益活動,他覺得可以通過出境傳達自己的主張。42歲時他缺席,49歲和 56歲時他又出現了兩次,在記錄片中他從未提及自己的孩子,對家庭生活也提得很少,但婚姻生活應該是一直穩定的,因為也曾經在鏡頭中一閃而過看到了與他一起變老的妻子仍然與他一起出席公益活動,他們還設立了一個幫助保加利亞兒童的基金。約翰一直對從政有興趣,但在56歲時仍然道出了他的一些挫折和心酸。其實他的父親在他9歲時就過世了,為了負擔他的學費,他媽媽不得不出來辛苦工作,他大學之所以沒像原來設想的那樣上劍橋而是上了牛津,也是因為他拿到了牛津的獎學金,只好改弦更張了。而且對於自己當了大半輩子的大律師,並不認為是多大的成就,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政治生命並沒有得到很大的飛躍,相比之下有幾個同學都已經當部長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己也並不算多成功。

以下是我對約翰的猜測和分析。其實他的不幸在於父親的早逝,雖然最後也發展得很不錯,但人一走茶就涼,父親那邊的關係網就失去了功用。他所謂的母親要辛苦工作供他讀書,這種辛苦跟我們普通意義上的辛苦有很大區別,因為約翰是來自一個世家,他是有家底的。他母親估計以前只需要主內就行,失去了父親就變成她需要站出來拋頭露面了。記得在約翰14歲的採訪中,還有他學鋼琴的鏡頭呢。如果因為父親一死,家裡就沒落了,他家也不可能還有這閒情逸緻去讓他繼續學鋼琴了。他在21歲的時候也說過,不會考慮出國,因為「我想像不出會有比這裡更好的地方」。為什麼這裡是最好的,因為他的關係網就在英國,在這裡發展他才能藉助各種東風扶搖直上,比別人更省力(請自行想像官二代富二代,體制內的人根本不會想要移民)。當然由於他父親早逝,效果打了折扣,可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他已經到達一個不能企及的高度了。也正印證了那句話,你奮鬥的終點,可能只是別人的起點。當然這其中也離不開約翰本身的才能、努力和能力。

而查爾斯自從21歲時參與了拍攝之後,從此就在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他的確成了一名記者,但不是普通記者,而是BBC的編輯,十多年後他又在某電視台當了導播,也是個小有名氣的公眾人物。劇組介紹他的時候找了一些在公眾渠道能找到的個人照放上來簡單說明了一下他的現狀。年紀輕輕當上編導,我只能認為查爾斯家裡估計是跟傳媒業有些關聯,也因此他即使沒有考上牛劍,職業發展也不會受什麼很大的影響。

安德魯是沙發組唯一一個堅持每次都出鏡的。他的人生一直按部就班,28歲是大律所的律師,娶了一個家庭背景比較平民的老婆。35歲成了該律所的合伙人(也很厲害,也需要關係網的),生了兩個兒子。42歲時,他們律所的生意發展到海外,而老婆一直是全職主婦,他們還買了一間鄉村的度假屋,兩夫妻一有空就去親力親為打理,按自己喜歡的樣子改造房子。他還說,兒子上學也是要送到自己以前上的私校。49歲採訪他時,他的生活一直是穩定的,大兒子考上了紐卡素大學,他不再做律師,自己開了天然氣公司。問起他有什麼遺憾,他唯一覺得自己做得不夠的地方,就是沒有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兒子的成長。而且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孩子的前途也不像他那時候那麼一目了然。當然他兩個兒子跟艱苦都是沾不上邊的,從小家庭生活優越,雖然不是牛劍,也都上了很好的大學,得到優質的教育,前途亦一片光明。56歲的時候,大兒子已經成功獲得一間大公司的職位,小兒子正在讀碩士。他的公司被併購了,兩夫妻過著悠哉悠哉的輕鬆日子,老婆從結了婚之後一天都沒出去工作過,兒子長大了她也退休了。她接受採訪時說,我還算幸運,老公一直支撐這個家庭,我沒有需求必須出去工作賺錢,但是現在的社會生活是越來越不容易了,可能年輕一代的女性也不得不出去工作養家。問她有沒有打算出去做些什麼嗎?她說現在想出去重頭開始也有點困難吧!安德魯說,其實她很有能力的,不過估計她自己對自己多有能力這一點也不是特別有自信吧!我覺得她能把一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兩個兒子也教養得很好,當然是個很有能力和智慧的女人。

說完沙發組的高富帥,就得說說出身於富裕家庭的白富美蘇西 Suzy了。她也是從小就讀私立學校,其他小朋友放學後瞎玩、在學校里群魔亂舞的時候(有一個鏡頭就是尼爾體育課學的自由舞蹈,其實就是放了音樂孩子在裡面隨便亂扭),她是在那裡姿態優雅地學芭蕾舞。蘇西的爸爸在蘇格蘭有大莊園和傭人,這只是他們家的度假屋,放假的時候她去那邊玩各種高大上的活動(騎馬也是騎自家養的馬)。她14歲時父母離婚,但是似乎沒有影響她的生活質量,卻影響了她的生活態度。原本7歲時認為自己應該會讀大學,到了16歲卻極端叛逆,連學也不去上、在英國都呆不下去,跑到巴黎一住就是幾年,最遠還跑到澳洲度假探望表姐幾個月。21歲見到她時,她表情僵硬、採訪時各種彆扭不開心,香煙一根接一根吞雲吐霧的,衣飾打扮倒是時髦新潮,不得不說在頹廢中顯露出幾分優雅,頗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沒想到才過了7年,實現了華麗麗的大變身。28歲時她已經是生了兩個孩子的律師太太,全職媽媽。老公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導演問她,上次見你的時候,你整個人像緊繃的一根弦,這次見到你卻充滿平安滿足和幸福的氣場,為啥有這麼大的改變?她跟老公相視而笑,說嫁了好老公唄,這裡面肯定有他的功勞啊!之後蘇西的生活一直順風順水,家庭穩定,又生了個小女兒,雖然大兒子有點學習障礙,但對他們家的生活並沒有造成太大影響。問她會讓自己孩子上什麼學校,她說當然是私校啦!原因?「因為我不知道私校以外的學校是個什麼樣的光景」。35歲時她老公不做律師行了,自己開建築公司。雖然他們嚷嚷著生意失敗會有經濟壓力,但從 42歲到 56歲這十幾二十年,生意是越來越好,孩子全上了大學,蘇西在家裡還學點課程給自己充電。生活一直平穩、富裕,波瀾不驚。問她對人生有什麼不滿想要重來的嗎?她說希望重過 14-21 歲那段時光,自己那時太叛逆了,為反對而反對,浪費了也錯過了很多東西。

紀錄片里女孩子不多,除了蘇西,就是工人階級三姐妹花:傑姬Jackie 琳恩 Lynn 和蘇 Sue。7歲的時候三個小女孩就長得很可愛,傑姬小臉圓圓、眼睛大大的;琳恩天真活潑地表示自己長大要去 Woolworths 超市工作;蘇從小就是個小美女,笑起來一對酒窩讓她顯得很嬌俏,傑姬和琳恩都一致認為蘇特別受男孩子歡迎。

14歲時,琳恩考上文法學校,傑姬和蘇則進入普通公校讀書,她們三個面對鏡頭談論著學習、婚姻、愛情等等問題,對未來充滿憧憬。琳恩說文法學校非常好,蘇說自己也考上了但是覺得沒必要去,普通公立學校就挺好的,家裡也沒給壓力。她還特別提出不想那麼早結婚,因為想先好好享受人生。傑姬則談論著希望將來有個幸福家庭。

這三姐妹花應該感情非常好,而且一直保持著聯繫,因為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每次採訪她們都一起出鏡,每次都按照小時候的位置就坐。21歲時,傑姬和琳恩都已經結婚兩年,傑姬在銀行工作、老公是裝修工,並不想要孩子;而琳恩當了圖書館管理員,老公在郵局工作,他們已經生了兩個孩子了。蘇還沒有結婚,在一家商務旅遊公司工作,說自己挺喜歡這份工作的,也覺得太早結婚會錯失人生中某些重要的時光,不打算這麼早結婚。這集比較有意思的是導演問她們,會不會覺得自己比不上蘇西,會不會覺得錢不夠。她們都說不會啊,當然錢重要,但是錢有那麼重要麼?我們又不是沒錢花。我們也不會羨慕蘇西,因為對目前自己所擁有的也很滿意呀,反正許多蘇西有的,我們也並未曾擁有過,不知道是個什麼樣的概念,自然也無從羨慕。但是我們擁有無限的可能性。然而隨後各人際遇有了許多的不同,從28歲那一集開始,三人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35歲時蘇在採訪中發過一句感概:每個人所面臨的選擇其實是有限的。

35歲的傑姬已經跟第一任老公離了婚,和第二任老公經歷一段短暫的感情又分道揚鑣了,但是一直十幾年不想生孩子的她突然想要個孩子,即使懷孕後跟老公分開了,仍然決定把孩子生下來,父母認為這是她自己的決定,因此並沒有插手。她非常喜愛這個孩子,為了生活去了酒吧工作。四42歲時,傑姬又已經跟第三個老公生了兩個兒子,而且兩人又分了,此時她的生活變得非常窘迫。要照顧三個年幼的孩子,自然不能工作,但是光靠福利金負擔不起倫敦高昂的消費水平,於是搬到了蘇格蘭。據她形容這兒比較好,地方大更適合孩子成長。但是在澳洲呆過的人應該很能理解她說的這種情況,領同樣的福利,在悉尼可能只能租個小隔間,等公房也要等十幾年,在鄉下排隊則很快就等到一棟別墅,對於帶著三個孩子反正也不工作的單親媽媽來說當然是後者比較好,從側面反映了傑姬的生活拮据。有一個鏡頭拍到她給三個孩子做了早餐,就是一人一盤麥片加牛奶,桌上、廚房檯面上都空溜溜,不然就是幾個孩子趴在地上看電視,她給他們每人夾兩片塗了黃油還是果醬的麵包。跟蘇西三個孩子吃的東西相比真是覺得可憐。當然,孩子並不覺得生活清苦,傑姬跟第三任老公還經常有聯繫,爸爸會帶上三個孩子到公寓樓下的空地騎自行車,有空也幫忙看孩子、帶他們出去玩。但是傑姬坦承財政狀況拮据,入不敷出,經常在賬單欠費和孩子餓肚子之間陷入兩難的困境,幸好她第三任婆婆十分關照她,人力財力上都向她伸出援手。56歲時,傑姬病痛纏身,因為患有風濕性關節炎已經連續十幾年領著政府殘障低保,在採訪中她對政府的福利制度極端不滿。她說自己坐、站都不能太久,因為關節炎手都腫了,連打字都不行,福利部的工作能力評估報告居然還說她可以全職工作,所以政府逼著她出去找工作,不然就停福利。有對澳洲福利制度的了解作為背景,我倒是很能理解她的這些抱怨。這段時間她經歷了諸多生離死別,包括一個妹妹和阿姨患癌症去世,敬愛的婆婆和第三任老公也癌症晚期。更不幸的是,在第一個孫女出生後兩三天,這個老公就因為車禍,一直沒有恢復意識而去世。三個兒子倒是都挺正常的,大兒子當了廚師,在繼父患病期間還搬過去照顧他。二兒子當了超市保安,22歲就生了第一個女兒,搬出去跟女朋友住了。三兒子滿18歲之後去了參軍。問到如果時光倒流,她希望改變什麼?她說可能中學那段時間不應該這麼懶,應該好好讀書。這句話在西蒙和蘇西嘴裡居然都不約而同地聽過。

琳恩的生活相比之下最是按部就班。每七年見到她,她總是還留在圖書館工作。她的家庭十分穩定,老公跟她感情也一直親密。35歲時她檢查出大腦有個瘤,會引起她時不時失去知覺,而且不能做手術取出。她說一開始會擔心,但後來也就放下了,覺得生死有命吧。她說老公一直在她身邊,他們兩夫妻是靈魂伴侶。她一直在社區圖書館工作,算是鐵飯碗,不過到了42歲時工作需要轉型,於是她負責給一些殘障兒童念書,可能類似我們這邊圖書館每周舉行的兒歌跳舞故事班活動,不過她的服務對象是殘疾兒童。在49歲的採訪中她表示非常熱愛這份工作,而且能夠幫助到殘障人士特別有成就感。只是這份工作也許不能長久了,因為當地政府需要削減開支,可能會裁員。56歲時她果然已經失業,兩個女兒都選擇不上大學,大女兒更是跟她一樣19歲就結婚生子,目前是帶著三個孩子的單身媽媽,經濟緊張,比她還不如。而且第三個外孫早產,一生下來就送進深切治療室,幸好接受採訪時他已經好幾歲了,看起來挺健康。不過琳恩沒有工作之後,家裡生活水平還是有點下降,他們只得換了比較小的房子。這些年的生活估計並不輕鬆,歲月還是在她臉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揚言不想太早結婚要享受單身生活的蘇在24歲時結了婚,原因是想要生孩子了。結婚時辭退了商務旅行公司的職位,感覺有些可惜,因為工資還挺高的。她老公是煤氣管道工,因為她不工作,兩人生活有些困難,在28歲受採訪時,她家住的是政府廉價屋。35歲時蘇跟老公離婚,獨自撫養一兒一女,並且回歸工作崗位,在建築協會當文員。42歲時蘇在倫敦大學法律學院工作,成了一名行政文書職員。蘇每次出現在鏡頭前都化妝打扮,不管生活多困難都不放棄自己、不放棄對生活的追求。她還喜歡唱歌,晚上打扮得美美的,帶上朋友和父母去泡吧,在場上唱卡拉ok娛樂自己和別人。也許就是這種樂觀的性格,讓她在42歲時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她認識了一個很好的男朋友(還挺帥的),兩人一直感情穩定,49歲時還一起買了房子。56歲時他們已經訂婚了十幾年,雖然沒有辦結婚登記,但基本上跟結婚也沒什麼區別了,在採訪中蘇忍不住時不時還要秀幸福,她的精神狀態和面貌保養也是三個女孩中最好的,雖然身材有點走樣變形,但是歲月似乎特別眷顧她,不但不顯老,還越來越漂亮。49歲時成了部門主管,56歲時負責大學課程協調工作,她覺得自己能夠勝任這份工作並且經常需要向大學新生們介紹課程,令她時時保持自信和快樂。在業餘時間她參加了一個戲劇愛好班。兩個兒女倒沒什麼特別,大兒子喜歡電腦,沒上大學,曾經去了澳洲一年,不過沒什麼作為又回來了;小女兒二十五六了還住在家裡啃老。不過蘇似乎專註於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並不太介意孩子們的出路。

托尼 Tony 也是工人階級孩子,他的家庭還是比較幸福的,從小就像猴子一樣到處亂竄,小臉髒兮兮,整一個野孩子的形象。7歲時就確立目標要當賽馬騎師,14歲真的就已經在往這個目標努力中了,15歲離開學校就去當了學徒。但是21歲時他已經放棄了這個夢想,原因無它,只是因為自己沒有才能,「不夠好」。他的新目標是要當個計程車司機,空閑時間開著小綿羊穿行於大街小巷熟悉倫敦的大小道路。28歲時他真的成了一名計程車司機,生了三個孩子。托尼雖然出身貧寒,但性格樂觀、積極、向上並且務實。他對導演說,雖然家裡不是很富裕,但並不認為這會成為他追求幸福的障礙。他現在開著自己買的計程車,花著自己努力賺的錢,生活很踏實,該享受的東西也沒少享受。私校生又怎麼樣,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還不如我受到父母的關懷多。我現在業餘打高爾夫,還學戲劇,也可以有這個財力帶孩子出國度假,對現狀很滿意。這裡不得不提托尼的太太實在是個賢內助,白天托尼休息,她接送孩子上下學,還兼職開出租;晚上她留在家裡照顧孩子,托尼出去開晚班,夫妻同心協力,當然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35歲時他養著兩匹小馬,讓孩子繼續自己未竟的夢想,假日也是帶著兒女去騎馬,還當了群眾演員。42歲時,他和老婆自豪地向劇組展示他們搬的新房子。到了49歲時,他們在西班牙買了個度假屋,計程車也不大開了,早早進入了退休生活。56歲時,托尼兒孫滿堂,回顧自己的人生十分滿足。他在人生七年系列裡還算是個比較受觀眾喜愛的人物,有一次他載個明星去酒店,前台接待居然不問明星而是問他本人要簽名。還有別的導演用他的經歷寫成話劇劇本在美國上演,他自己也上去演了一把過癮。唯一的遺憾是二女兒受到嚴重的感情創傷,精神甚至有點不正常,沒辦法帶孩子,所以他和老婆暫時照顧著外孫女。作為英國人,他們跑到西班牙生活,就跟城裡人去鄉下住一樣,當然比較舒服自在,物價也低。孩子們職業發展一般,都是早婚多孩,雖然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很熱鬧,但似乎都有點啃老的跡象,記錄片中對他們陳述不多。

最後一個要說的是尼克Nick。他是農場主的兒子,有兩個弟弟,都比他小很多,後來得知他其中一個弟弟還是失聰的。尼克在農場生活,方圓幾十里同齡一起玩的小孩子一個也沒有。到了14歲採訪他時,他一直把頭埋在膝蓋之間不抬起來,顯得很靦腆。許多人看完尼克的經歷都要說他努力學習,後來飛黃騰達,完成了超越階層的轉變,進而闡述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在我看來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尼克本來就出身於中產階級,農場主跟中國的農民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尼克家經濟上並不拮据。14歲時尼克表明自己對農活不感興趣,準備去城裡的寄宿學校念書,並且喜歡物理化學。到了21歲時他已經在牛津大學物理系讀大學了,而且像變了個人似的,看著鏡頭從容不迫、侃侃而談,那個羞澀少年完全不見了。導演問他你的成功經驗是什麼?他說我哪來的成功?只是在大學念書,遠遠稱不上成功啊!28歲的尼克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做研究。他說自己在牛津讀完了博士學位,居然找不到能養活自己的研究工作,生活水準跟學生時代相比還下降了,簡直豈有此理。後來找到了美國大學的這個年薪三萬美元的工作機會,就跟結婚四年、也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太太一起去了美國。尼克這個太太當時節目播出之後也引起了熱議,因為她表現得太強勢了,在採訪的時候十分有主見地發表自己的主張,包括不願意留在家裡相夫教子,因為這樣一來自己在事業追求方面就停滯不前了。35歲時,尼克是教授助理,仍然繼續他在大學的研究,也提起他太太,說七年前大家看到他跟太太的訪談都認為他們的婚姻不會長久,不過事實上他們仍然在一起,兒子一歲。他們比較在意孩子的私隱,所以不願意出鏡。42歲時,尼克已經成了教授,他太太也是大學的教授,這兩夫妻已經是高知精英人士啦!尼克還撰寫發表了幾本關於物理的書。然而49歲時尼克陷入了人生的低潮。六年前(也就是四十二歲訪談之後一年)跟妻子離了婚,孩子當時才十歲,受到很大的打擊,採訪時他說現在都不知道兒子有沒有從當時的打擊中走出來,因為父子之間從來不談這個話題。他主持的持續了十來年的大學研究項目宣告失敗了。幸運的是他又結了婚,第二任妻子也是大學裡的教授助理,兩人看起來琴瑟和弦,太太對他十分崇拜愛慕,一個可能是他的英國背景,二來太太自己的爸爸也是英國人,有英國情結。當然還有許多別的沒有在片中說明的原因。兩人都是二婚,太太連外孫都有了。問他們還想要自己的孩子嗎?尼克說,想倒是想,但這估計不現實吧?56歲時,他們都沒什麼變化,只是尼克的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好,自己又遠在美國,說起來有點心酸,避而不談。尼克還跟蘇西一起接受了採訪,說他們兩人從40多歲開始突然興起了互相聯繫的念頭,於是就開始互發電郵了。尼克說覺得國家當年對科技的投入力度太小,以致於他為了繼續研究要跑到外國去。蘇西問他,如果當時英國有同樣的機會,你會選擇留下來嗎?他說當然會了,這是毋庸置疑的。其實這麼多年在美國,遠離故鄉,尼克並不是沒有怨言。即使語言不是障礙,英國人和美國人始終不同,也始終存在著文化差異和隔閡。他在28歲時就說過,這兒再好畢竟遠離家鄉,社會關係不如英國。其實我們移民出國的人很能體會尼克的心情,他說的就是 social support,並不單純只是生孩子時有家人幫忙的意思,而是那種盤根錯節的社會關係所帶來的安全感和安心感。即使在美國呆了三十年,尼克對美國依然沒有家的感覺,對於自己一年只能回英國幾次,而且父母生病也不能在身邊的狀況也是頗為無奈的。他和第一任妻子都是年輕時單槍匹馬去了美國,要不是要打拚,也不會拖到30才生孩子,而且只生了一個,加上兩人都忙,雙方父母兄弟姐妹都不在身邊,什麼事情都是兩個人自己扛,生活壓力、精神壓力肯定都不小。他要是當時去美國時是單身,然後一開始就跟現在這個妻子在一起,估計人生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其實整個看下來,每個孩子都沒有突破自己原來的階層。尼克本來就是中產階級,即使他沒有繼承農場而是選擇去美國發展,成為社會精英,也仍然只是中產。當然如果他家境不好,他也不可能心無旁騖地一直追求學術而達到比較高的境界,他本人也算是學霸,正因為家境好,他的才能得以施展,可惜選錯了對象,不然他的生活還能再上一個台階。我發現不管是什麼階層,離婚都傷筋動骨,越是階層高的,越是在婚姻中求穩、務求門當戶對,一選准了就不變,婚姻也更穩定。正因為他們擁有得多,才更不願意失去。反而是底層的,本來就什麼都沒有,才更注重自己的追求,覺得什麼都不能將就,有了孩子也不願意為下一代著想,孩子、婚姻都是說拋棄就能拋棄,結果大人小孩只能過苦日子。其實原生家庭對人生還是很重要的,但是對富裕的人群影響少於貧窮的人群。富裕的人即使父母離婚也不影響他們使用父母的資源,而貧窮的人因為父母離婚,不能同心協力創造資源而處於更貧乏的環境,造成惡性循環,而且沒有緩衝地帶。比如托尼的家庭雖然不富裕,但家庭成員關係親密,他的童年比較幸福,教育上也放羊,讓他追求自己想要的,長大了也一直擁有踏實、樂觀的性格,這令他的生活越過越好。 「妻好一半福」,這句話也很有道理,西蒙和保羅童年都不幸,但因為妻子的陽光強大,對他們的不離不棄,最後他們也過上了穩定幸福的生活。所以找對另一半是最有力的保障,蘇西、約翰、安德魯這幾個婚姻就一直穩定,特別是安德魯,他本身不算完全的高富帥階層,基本上沒有希望娶蘇西這樣的白富美,往下娶是常見的選擇,有利於家庭穩定健康地發展。除了尼爾得了心理疾病、人生走偏了之外,其他人都過得比父輩要好。這也跟社會發展,物資供應等比幾十年前有所進步有關。至於布魯斯,幸運的是繼父人不錯,家裡也有一定財力,但原生家庭對他性格影響仍然存在,找對象困難跟他的悶騷性格肯定有關係。至於去貧困地區支教的舉動,許多人覺得他偉大,其實也是一種內在驅動力追求成就感和滿足感使然。這也體現出他跟約翰在階級層次上相差太多形成不同的行為方式。約翰也致力於幫助貧困地區,還夫妻一起行動(這裡面有多少真心、多少政治作秀我們先不去管他),但他不會自己跑過去親力親為而是成立了一個基金。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有多大能量就做多少事,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風景也不同吧!階層決定了雙方的眼界不一樣。還有我們這邊經常爭吵的話題,說私校出身什麼什麼圈子,看看這個紀錄片也是呵呵了。約翰、安德魯和查爾斯也是從小上同一個私立小學,我覺得他們長大了各過各的,都沒有什麼交集了。當然也是因為他們發展的方向不一樣,估計這個關係也用不上。這就是私校所謂的關係網,是虛無縹緲的,它的確就在那裡,但有可能長大了根本沒用。可能有用,但如果你要用,也得有相應的東西等價交換才行。所以父母在考慮送孩子去私校的時候別想著什麼圈子的,自己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要孩子能打入那個圈子,也要你孩子有資本跟人家交換,總不可能空手套白狼吧!如果都沒有,就老老實實做好自己,孩子不走歧路,這輩子就肯定比父母好的,不需要焦慮。所以最應該關心的就是孩子心理正常、身體健康,第二關心的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伴侶,父母就沒什麼遺憾了。

我的觀點是:1. 父母要努力經營婚姻。穩定的家庭環境非常非常重要。2. 父母要努力賺錢。良好的經濟基礎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護機制。3. 讀什麼書、成績如何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教育和眼界重要。教育和讀書不能混為一談。4. 孩子將來的成就來源於父母的資源。階層在固化,跨越階層基本不可能。5.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重中之重,心理出了問題,其它一切都失去意義。6. 婚姻對女人來說是第二生命,對男人又何嘗不是?離婚是人生一大傷,對象一定要選好,夫妻力要一處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澳洲新足跡中文網站 的精彩文章:

聯邦公僕涉嫌資助IS被逮捕
一男子從漢堡里吃出死老鼠

TAG:澳洲新足跡中文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