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智阿闍黎開示:如何正確處理生活與修行的關係
宇宙中有兩大系統:即無明系統和明覺系統,世界上萬事萬物無不處在兩大系統之中循環流轉。被喻為小宇宙的人體,同樣處在兩大系統之中,要麼在無明系統,要麼在明覺系統。處在無明系統的人,每天都重複著生活的主要內容,而處在明覺系統的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生命的改造。無明系統里,充滿了「俗世生活」的全部內容,明覺系統里,綻放著「修行成就」的智慧光芒。生活是生命存在的必須,而修行只是個人的喜好。究竟應該如何正確處理生命、生活與修行的關係,是每一個有情懷、抑或鍾情傳統文化,抑或涉足佛道領域的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人,應該珍視生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保爾的這段話既道出了生命的真諦,又闡明了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內涵。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想碌碌無為,個個都想活得風光精彩。
人,最好堅持修行。因為修行不僅能夠改善生活、提高生命質量,而且能夠更好地彰顯人生價值。世人並非忌諱與拒絕修行,只是不了解、不接觸、不深入,以致難以致信、難以堅持、難以長久。
那麼,究竟何為生命、何為生活、何為修行呢?
對於上述三個簡單而又複雜、平凡而又特殊的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說。於此,姑且不提生命之廣義內涵,只做狹義的人體生命之淺析。
人體生命由生理和心理組成,猶如宇宙中時間和空間的存在,兩者不分先後與高下,沒有優劣與次第,是完全平等無別的。大千世界,人人都是過客,來去匆匆,十分短暫。從出生到死亡,歡樂像露水一樣,短暫微小,操心憂慮與辛勞苦痛卻佔據了大部分的時光。無論你怎麼努力,怎麼付出,任何人也無法改變「生老病死」之滄桑、「喜怒哀樂」之窘迫,甚至為了微小的歡樂要付出一生的代價。由此可見,人生無奈!
儘管多數人不知道「人究竟從哪裡來,將向何處去?生命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但是,仍然渾渾噩噩的活著。因為「好死不如賴活」。人只要生下來就得活下去,不論輝煌,還是落魄,除非意外身亡;人只要生下來就得活下去,不論快樂,還是煩惱,除非病死、累死或一時想不開自尋短見。不然,人總要一路走下去,總要生活,並且始終不能逃避現世生活的真實,更無法逾越人類與生俱來的生理本能。吃喝拉撒睡醒,是無論天子庶民,亦或學者走卒共享著的人性。一句話,是人就得生活,是人就得好好活。
生活是指人類在社會中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日常活動和心理影射。簡言之,就是生生的活著,為幸福的意義而存在。人的一生有不同階段——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不同階段的生活內容也有所不同。如下表:
人生的幾個階段是循序漸進的,任何人無法跨越;每個階段生活的主要內容相對固定有序,某種程度上是不能隨意背離的。人在童年、少年階段,生活內容相對單一,而進入青年、壯年、中年、老年階段,其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內容不斷增加,紛繁複雜,社會責任也不斷增強,無可逃避。這些內容不僅是為了個人的生存,更是為了生命的延續。
無論生命是剛強,還是脆弱,生命的存在只有兩種狀態:動與靜。要麼動多靜少,要麼靜多動少,動靜均衡的狀態幾乎少見。動與靜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動與靜。兩者猶如陰與陽相輔相成。一旦動靜均衡,人體也就處於陰陽平衡的狀態了。而陰陽平衡狀態,也只是在動態中保持均衡,所以動與靜是很難區分,很難把握的。動,分為外在的動和內在的動,外在的動主要指肢體運動,內在的動主要為思維意識的活動;靜,也分為外在的靜和內在的靜,外在的靜主要指人的歇息狀態,內在的靜主要指人的睡眠狀態。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處於忙碌為主的運動狀態,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處於睡眠為主的靜止狀態。唯有睡眠,是無患的時間,是專屬於你個人的時間,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一分鐘60秒,對每個人都一樣。但由於人們對待時間的態度不同,因此就有不同的結果。珍惜時間的人「留下串串果實」,不僅延長了生命,而且使生命富有意義;浪費時間的人卻「兩手空空,一事無成」,只有徒傷悲,空嘆息。因此,只有充分地利用睡眠時間修行,我們才能佔有時間的先機,才能達成所願。
「人有旦夕禍福,月有陰晴圓缺」,生活中充滿了悲歡離合與酸甜苦辣。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現實。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些無法改變的現實?我們應該怎樣做,既不改變生活的主要內容,又能減少生活中的煩惱、苦痛,同時還能增加生活的樂趣與歸屬感?吾以為,修行是最佳的途徑!
初級修行,修鍊自己的語言、行動,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具體而言,修行就是規範自己的言與行。不惡語傷人,就能減少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美言予人,讓他人高興與舒心,自己便能獲得更多的快樂與安心;不損公肥私,自心安然,不損人利己,自心坦然。修行不必以減少和改變生活的主要內容為條件,更不能以犧牲生活的樂趣為代價,減少煩惱,獲得愉悅,是修行的目的。人總不能讓生活為修行讓道,總不能減少生活的主要內容,騰出時間來修行,而時間是一定的,生活的主要內容是必須的,這樣就會讓生活與修行產生矛盾,所以很多人在這個方面很難圓融,處理不當的結果——生活阻礙修行,修行影響生活。殊不知,修行的人,絕對不能脫離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方為生活與修行之正道。人必須生活,但不一定修行,這是世上絕大多數人的現狀。所以,居於無明系統里的人則眾,處在明覺系統里的人則寡。常人的生活與修行是主次關係,智者恰恰顛倒過來,修行與生活是主次關係。此乃聖凡有別矣。倘若言行一致,自心修善,便能提高自身修養,減少生活苦痛,增加生活樂趣,豐富生活內容,提高生命質量,達到心胸豁達、視野寬廣的境界,從而脫離低級趣味,產生智慧。修行需要福報,成就全靠德行,生活必須努力,幸福自在心間。
真正的修行志在解脫。具體而言,修行就是探知生命的組成及生命產生的緣由,探尋一切萬有存在的根源,然後按照生命組成的規律和方法,使生命返回本體,脫離生滅的束縛,真正達到充滿喜悅的圓滿狀態。換言之,在未「見道」之前,(或未「開悟」之前),所有的修行都應該是為了「見道」(或「開悟」)這一目標;在「見道」(或「開悟」)之後,身心行為逐漸符合於道、與道合一,使生命象天地那樣恆定在一種沒有生滅的狀態中,最終圓滿解脫、斷除輪迴、了脫生死,成就永恆。
可見,生活必須講究技巧,否則,生活就成為了生存的負擔;修行必須講究方便,否則修行就成為生活的累贅。如何講究生活的技巧,利用修行的方便,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呢?從生理方面入手,可以通達生命的本源,從心理方面入手,亦可以合於生命的究竟。是故修行必須平衡好生理與心理之間的關係,不能有失偏頗。
首先是善待自己的身體,強健體魄。身體是生命的支撐,一旦失去健康,生命岌岌可危。一旦生命結束,一切都隨之化為烏有。事業敗了可以東山再起,名聲毀了可以聲名鵲起,金錢散盡可以千金復來,唯獨人死不能復生,對每一條生命而言,有什麼比身體更重要呢?然而,世人多不以為然,甚至本末倒置。追逐名利、貪圖權貴、攫取金錢,窺天地之秘,探他人之私,一味地把精力用在不相干的事情上,唯獨對自己的身體漠不關心,置之不理,病了挺著,累了撐著,久而久之,身體垮了,支撐塌了,悔之莫及!所以,沒有什麼比身體更值得我們去了解、關注與探究,值得我們拿一生的時間去呵護和撫慰。
然而,任何事情都要防微杜漸,善待身體必須從小抓起,健康知識也須從小開始學習。當今的學校教育,應該在學習人文知識、科學知識的同時,努力學習健康知識。這樣就能有效地減少疾病的發病率,節省國家的醫療開支,促進中國全民健康建設的發展。
身體的奧秘,並非深不可測,只要你稍稍抽點時間,瀏覽一下「時空醫學」系列專著的某些篇章,就會恍然大悟,人生本無病,只是五賊六欲在作祟。「健康自主,快樂自持,生命自在」的「三自」夙願足以說明,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在當今時代,短時期內不可能普及家庭醫生,因此,時空醫學「醫學平民化、醫生百姓化、養生大眾化」的「三化思想」正逢其時。研究生命的學問,普及、傳播健康知識,並非只是醫生的責任。《孝經·開宗明義章》所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身體是父母賜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一定要靠自己維護、愛護和養護,才能做到上不虧欠父母,下不虧待兒女。這是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
其次,是安撫自己的心靈,曠心怡神。心怕累,靈忌臟。心神不宜耗散與超負荷,靈魂最忌諱污染和傷害。常常有人感嘆,活得真累。其實,累是精神上的壓力,是心理上的負擔。累與不累總是相對的,要想不累,就要學會放鬆,生活貴在張弛有度。心累會使人陷於亞健康狀態;心累會使人萎靡不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傷痛、自己的煩惱。只要不做慾望的奴隸、別跟自己過不去就可以活得輕鬆;只要不計較、不攀比就可以活得快樂;只要喜歡自己、欣賞自己,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態就可以活得自信;只要多用善眼看世界,用心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可以活得實在;只要不執著於過往、學會取捨、學會感恩就會活得坦然;只要不極端、不傷悲、不絕望就會活得堅強;只要不懷疑、不妄語、不饒舌,不意氣用事就會活得舒心。好心境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放下」就有好心情。否則,生活猶如一團亂麻,身心備受摧殘、疲憊不堪、碌碌無為、苟且偷生。如此一來,不僅影響家庭生活的和諧,甚至破壞社會生活的安定。
最後,充分利用睡眠時間修行,不僅非常簡便,而且能達事半功倍之效。一則,既不會減少生活的主要內容,又不會與家庭生活發生矛盾,更不會與社會生活產生衝突;二則不僅能夠改善生活質量,而且還能提升生命品質。太元正宗之睡仙功、彌勒凈土之光明睡,彌勒禪之無息禪眠,慈心密之金剛睡夢,實為大方便之法,著重解決生活與修行之間的矛盾衝突,踐行生活之技巧,妙用修行之方便,不斷積功累德,福慧雙增,快速成就,圓滿人生。
珍愛生命,努力生活,切實修行,超越無明,頓入明覺,佛道即成,人生足矣!
彌智阿闍黎開示
二〇一八年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