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代名醫張景岳行醫故事

明代名醫張景岳行醫故事

張介賓(約1563——1640年)明代著名醫家,字景岳,又字會卿,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幼年隨父親到京城,十幾歲時跟從名醫金英學醫,中年從軍,曾到過河北、山東等地。由於多年沒有得到功名,於是回鄉致力於醫學,日久,醫名大振。他先後用了三十年工夫編成《類徑》,以類分門,詳加註釋,條理井然,便於尋覽學習。他還編有《類經圖巽》、《類經附翼》、《質疑錄》。晚年結合過去臨床經驗,輯成《景岳全書》。在醫學理論方面,起初對朱丹溪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相當信服。中年以後,根據《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道理,對朱丹溪的上述理論又大加反對,提出「陽非有餘」及「真陽不足」、「人體虛多實少」等理論,主張補益真陰、元陽,慎用寒涼和攻伐方葯,在臨症上常用溫補方劑,被稱為溫補派,其著述和學說對後世醫學有較大影響。

張景岳醫師治癒的病人不計數,下面講的是他治癒一名消渴病人的故事。

消渴病,如今稱之為糖尿病,這種令許多人傷腦筋的病,不是今天才有,而是在古代就有,張景岳醫師就曾經收治過不少消渴病人。他的著作中,也有關於消渴病的論述和醫案,為周先生治癒消渴症便是醫案之一。

當時,在某地擔任公差、年僅40多歲的周先生,因長年處理公事文書,公務鰵忙,身體活動得少,徑常廢寢忘食地工作,即使這樣,有時還要受上司的責怪。為了保護飲碗,他往往處於恐懼和緊張之中,人也一天天地瘦下去了,一天,他終於病倒了,不得不去找張景岳醫師治病。

張醫師給他診脈後,覺得他的病情有點嚴重,就問他愛喝水嗎?他說不覺得口渴,所以不喜歡喝茶水,只是有時少量地喝一點,從未多喝過。「那您晚上小便起床的次數多嗎?「可多了,每晚排尿大概二、三升,我又沒喝多少水,不知為什麼有那麼多排的,而且排出的尿很濃,有一半就像膏液一樣混濁。」聽到這裡,張醫師再仔細瞧瞧周先生,已經瘦骨伶仃、弱不禁風的樣子了,心想:「他為啥沒喝多少水,夜間又要排那麼多混濁尿液?這就是消渴病的一種啊!等到身上的水分全部排干,那不就完了?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才來瞧病,遲了啊!難治啊!可眼前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儘力救治,我還算一個醫生嗎?」

這下使張醫師非常為難,情不自禁地又要周先生伸出手來,再把一次脈,希望能從脈象中尋找一絲生機。此時,二人都不出聲,連空氣都有點緊張。忽然張醫師嚴肅的臉龐上露出了一點笑意:脈搏好像帶緩,這就說明他的胃氣尚存,此人還有救!當即安慰周先生道:「您別憂鬱過度,您的病只要耐下心來治療,就有治好的那一天。我來給您開處方吧,用歸脾湯去木香,再加上大補元煎里的一些葯,由密炙黃芪、酒洗當歸、龍眼內、炒研棗仁、土炒白朮、人蔘、茯神、去心遠志、炙甘草、熟地、炒山藥、杜仲、萸肉、枸杞、生薑、大棗,共十六味葯組成,一方面養陽,另一方面又養陰,只要不停地煎服,每天一劑,大約一年之後見效果吧。」

「要服藥一年呀?」

「周先生,您的病已經很重了,為了能恢復健康,堅持吃藥吧!」

「啊,是,是!」周先生顯然已經聽出了張醫師說話的嚴肅性,心想,為了活命,管它葯便宜也好,貴也好,苦也好,甜也好,都得服下去。

這樣,周先生處理公務的桌子上,每天都有他夫人按時送來的一杯溫熱葯湯。夫人熱心給他煎藥,他也堅持不懈地喝葯,一直沒有間斷,一點薪水,支付藥費就去了一半。寒來署往,周先生一天天感覺到精神好多了,臉上也逐漸豐滿了一些。服藥滿一年的時候,經張醫師再次診斷,他的病果然痊癒了,仔細一算,一共吃了三百五十多劑葯,僅人蔘一味就合計用了二十多斤!

後來張醫師對他說:「為了治您這個病,確實讓我思索了一番。消渴症,分為上消、中消、下消,您的病卻既有上消也有下消,叫做神消於上、精消於下之症,所以我只好將醫治上消和下消的兩個處方合起來給您用上,果然奏效,您今後可得注意飲食和休息啊!」

「張先生用藥如神,多謝多謝!」周先生萬分感激。

小孩天生好奇,凡是做了父母的人都知道,半歲之後的小孩最愛亂抓亂動,抓到手的東西能吃不能吃都會往嘴裡塞,如果塞進了危險物品不能及時發現,咽下去就麻煩了。現今出現這種病況倒是可以送到醫院做x光透視檢查後動手術取出,而在幾百年前就沒有這樣的條件了,除非遇到有經驗的醫生採用獨特的方式,使用恰當的藥物也許能化險為夷,否則只能聽天由命了。

今天講的是明朝時候,有一個名叫王甫的小孩,才一周歲時誤吞了一顆蘑菇狀的大頭鞋釘之後,及時得到名醫張景岳施救的故事。

那個時候膠鞋還沒有問世,人們雨天外出辦事,腳上往往穿著一種底板釘有兩排鐵釘,名叫木屐的釘鞋。釘在這種鞋底板上的鐵釘呈蘑菇狀,或者是傘狀,其直徑約一厘米左右,釘在鞋底上,在泥濘的道路上行走才能防滑。時間一長,它往往會鬆動鞋落,只得重新更換。更換下來的鐵釘往往磨擦得光滑還帶著一隻鐵尾吧,比我們今天使用的大頭釘大得多,小孩見了希奇,必定要拿著玩。剛剛學會走路的小王甫當時就是在屋角里拾到了一顆這樣的鐵釘拿在手中玩耍,他媽媽看見之後立即趕過去想奪取過來,可小王甫卻將鐵釘塞到了嘴裡,很快就卡在咽喉間。他的爸爸媽媽一起用的指掏他的咽喉,卻怎麼也掏不出來,好在張景岳的診所離他們家不遠,小王甫的爸爸跑得氣喘噓噓地前往求救。

當張景岳醫師來到王家時,看到女主人正倒提著兒子的雙腳,試圖使鐵釘從兒子嘴裡滑出,弄得小王甫嘴裡、鼻孔里都是血,非常危險。張醫師立即制止說:「這樣倒懸小孩,豈不傷他性命么?」叫地趕快將小王甫抱正。張醫師從哭聲中斷定,此時鐵釘早已被小王甫咽下,已經不在咽喉處了。男主人焦急的說:「才一周歲的小孩,臟腑非常嬌嫩,怎樣經受得起那樣大一顆鐵釘的折磨啊!但他又明白,此時責怪妻子也是枉然的,全部希望就寄托在張醫師身上了,因而不停地請求張醫師一定要想辦法救救他的兒子。

張景岳醫師雖然從醫多年,可從來沒治過這樣的病啊!這下可真遇到了難題。作為一名醫生,而且是受人尊敬的名醫,總不能撒手不管小王甫,應該想來個好法子來解決。於是他一邊安慰王氏夫婦別著急,一邊說回家取葯離開王家。他邊走邊思考該如何讓小王甫將鐵釘嘔出,或者從肛門拉出。可直到進了自己的家門也沒想出個好辦法來,便順手從書架上取下《本草》。剛翻了幾頁,就發現了這樣一句話:「鐵畏朴硝」,便高興地一拍大腿:「有了!」馬上從葯柜上取下活磁石一錢,朴硝二錢,一起研成細未,裝在碗里,加入熟豬油和蜂蜜一起調勻,當即讓王氏夫婦拿去餵給小王甫吃了。加了蜂蜜的葯,好甜好甜,一會兒就被小王甫吃得精光。

張醫師一直等待著小王甫吃藥之後有什麼效果。到了半夜三更的時候,王家來人說小王甫拉大便了,拉出來一個像芋頭子兒樣的光溜溜的東西來。張醫師立即前往,將那東西剖開一看,里而包著的果然是一顆釘鞋用的蘑菇釘!王氏夫婦此時對張醫師感激不盡,表示要給他重謝。張醫師則說:「先不要講謝我的話,只希望當家長的都要照看好自己的小孩,再也不要發生類似的危險事兒了。」

過了些日子,這事就四處傳開了。有人便向張景岳醫師問起此事用藥的醫理,張醫師毫不隱諱地說:「這關健在於朴硝和磁石的相互作用。沒有磁石,朴硝就不能很好地附在朴釘上;沒有補硝,磁石就不能逐出鐵釘。而豬油則增加了潤滑度,使裹著朴硝和磁石的鐵釘能比較順利地通過腸道排出體外。至於蜂蜜嘛,也可以起潤滑作用,但主要的還是能夠讓小孩子儘快吃下藥物,此法果然有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湘麓醫緣 的精彩文章:

明清名醫嘈雜病案賞析

TAG:湘麓醫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