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風格大變 中華餐飲折射出豐厚文化底蘊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國3》(簡稱《舌尖3》)首播,與以往不同的是,第一集講的是製作承載美味的器皿。第一集播出後,「圈粉」的不再是某道美食,而是一口鐵鍋。從這也能窺見,《舌尖3》除了關注美食本身之外,還富有更多關於歷史文化、人物命運以及食物關係的思考。拿總導演劉鴻彥的話來說,「想拍出中國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出今天的樣子」。
主創說法??
「它不是教人做飯的片子」
「這幾年美食節目太多了,觀眾再看『舌尖』,我們該給他們什麼?」這是劉鴻彥反覆思考的問題。在策劃之初,團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從紀錄片的創作來說,我們有責任在食物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文化元素。」劉鴻彥說,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說,美食紀錄片的風格、內容必須有一些變化和調整。
在原有IP的基礎上,《舌尖3》有繼承也有創新。「我們不是單純地講食物,這也不是教人做飯的片子。」劉鴻彥反覆強調。談及此次想向觀眾傳遞的想法,她總結說:「君子愛食,食之有道。每個食物不可能和人脫離開,食物背後永遠站著人。」
已播出的《舌尖3》中有諸多廣東元素:第一集「器具」中,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發現的「南海I號」沉船,讓宋代飲食文化和鐵鍋的發展歷史浮出歷史海面;第二集「小吃」則展現了獨具潮汕風味的功夫菜手打魚丸的製作過程,讓全國觀眾感嘆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魚丸的脆彈。眾所周知,廣東人注重養生,而第四集「養」這一主題,以大篇幅介紹了廣東人常掛在嘴邊的「煲湯」。
這一季中,觀眾還能看到美食之外的整套餐桌民俗,「這些看似陌生的禮俗恰恰傳承自《禮記》。」分集導演沙洛認為,發現這些傳統禮俗時就會勾起你的鄉愁,這種鄉愁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里共通的東西。
拓寬視野??
世界框架下審視中國美食
《舌尖3》的8集都是之前的美食節目中沒有觸碰的,尤其是「器具」「食養」「宴席」等話題讓人耳目一新。劉鴻彥透露,每集主題不同,因而入選美食的標準也不同。例如「小吃」一集所呈現的美食一定要接地氣。據悉,本季製作團隊從年齡上更為年輕化,「團隊中有很多『90後』」,並邀請了來自荷蘭等國家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把中國美食通過外國人的新鮮視角呈現出來。
※Vanity Fail!《名利場》大片P圖失敗 奧普拉有三隻手
※記者手記:該怎樣看待「獵鷹重型」首飛
TAG:中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