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離破碎的秦國僅用20年就成為戰國第一強國,他經歷了什麼?
大爭之世,凡有血氣,必有爭心
秦國,由於偏居一隅,秦國不屑於中原禮儀,文化治國行事另類,因此產生了和六國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之前,秦國曾陷入四代君主互相爭權、互相攻伐的亂局,內鬥的結果使本來就貧窮的秦國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秦國偏遠西部,盲目固守關中,拒絕與中原人交流,不接受中原文化,不與中原人通商,最終,秦國越來越窮,逐步落後於其他六國;同一時間,秦國東部鄰居---魏國重用李悝、吳起進行改革,一夜崛起,成為戰國七雄裡面第一個霸主,魏國做了霸主之後,首先拿秦國開刀,區區8萬人的魏武卒就擊敗了秦國30萬的舊式軍隊,奪取了秦國的河西地區(即今天陝西省北部的延安、榆林一帶),從此,魏國憑藉河西地區,從北部威脅著秦國的核心地區---以西安市為中心的關中地區。
戰秦孝公上台初期,秦國可謂「內憂外患」,內有政治混亂、軍隊弱小、落後貧窮的問題;外有霸主魏國時刻威脅,國土淪喪之恨。當時戰國七雄的綜合實力排名中(魏楚齊趙燕秦韓),秦國排在倒數位置,淪為弱國。很難想像這個又窮又弱又落後又閉塞的秦國,它日後竟然能一統六國。
站在秦孝公的角度,他當然想收復失地,重奪河西地區,恢復秦國的昔日地位。然而當時又窮又弱的秦國拿什麼去收復河山?就更別說征戰六國、一統天下。所以,當時秦國最迫切要做的是改革落後的政治制度和統治模式,實現國家富裕和軍隊強大(富國強兵),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才能為下一步征戰六國做好準備。
就好比如一個求職者,即使外界(客觀條件)有一個很好的職位給他(好的發展機遇),但他自身的條件(主觀條件)不行,那就只能錯失機遇,打鐵還得自身硬,秦國要統一天下首先要做的是把秦國變成一個強國。因此,面對貧窮、弱小、落後的秦國,秦孝公決定起用衛鞅變法,把精力放在「內政」上,對秦國的政權、經濟、軍事等內政制度進行徹底改革。
商鞅變法,劃時代的巨變
商鞅變法可謂驚天動地,中國歷史上只此一回。
商鞅是激進現實派,有多激進呢?商鞅在自己的主張上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什麼社會承受力在他眼裡可謂是可有可無,秦國變法大概是四點:獎勵農耕以富國,激賞軍工以強兵,統一治權以理政,移風易俗以正民,四綱之下各有法令,舉國同法,令行禁止,有罪重罰,有功激賞,官吏無貪,庶民無私,朝野釀成浩然正氣後,國家不怒自威。隨後出台一系列法律主要針對變田、賦稅、農爵、軍功、郡縣、連坐、度量、官制,所有領域全盤出擊,一個也不落下,齊頭並進,銳意突破,爭取在最短時間內,通過上述所有方面,把秦國全盤改變,徹底改變,變出一個你從來不認識的秦國。
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
商鞅真是鐵血變法,在變法期間,無數的秦人感到新法的利民性,於是很多秦人自發組織去「京師」獻詞說好,這些人全被商鞅發配邊遠,為什麼呢?商鞅說:唱讚歌也是搗亂!,他要你徹底閉嘴,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在變法大成之時,秦國終於有了笑傲群雄,在這大爭之世,與列國爭雄的資本。在這短短二十年,秦國用無數老秦人的鮮血走過了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糾糾老秦共赴國難!!!秦國最終實現了國富民強,一夜崛起,收復河西失地。從六國卑秦不予會盟的戰國末位走到了戰國最強的位置。
秦國的崛起為日後秦國征戰六國、統一天下建立起穩固的後方基地和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統一的主觀條件已經具備)。然而,在秦國洗刷國恥、國力日盛、順風順水的關頭,秦孝公去世了,歷史把下一個使命交給了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嬴駟)。
TAG:矢志卜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