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冷徽州是故鄉

清冷徽州是故鄉

《徽州行記》,吳建春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版,59.00元

古徽州有一首民諺:「一灘高一灘,一灘高十丈。三百六十灘,徽州在天上。」

想一想,古人穿山越水,道阻且長,抬頭看那層層疊疊的民居、那依黃山就新安江水的市鎮,可不真的如同在天上。

現名黃山市的徽州,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設置黟、歙兩縣,隸會稽郡;其後,兩縣多次析地,衍生出休寧、婺源、績溪、祁門四縣,並先後隸屬於新都郡、新安郡、歙州;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為徽州,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績溪、婺源、祁門,雖偶有增領他縣,「一府六縣」的基本格局始終確定,並就此一直延續。

而在晉末、隋末、宋末,北方戰亂,中原地區的百姓,包括一些世家大族,紛紛向南遷移,在群山環繞、山水富麗的皖南山區逐漸安定聚居,成為徽州地區的重要人口來源。在與當地原有古越文化的交流中,中原文化在當地承襲、融合、紮根、生長。王朝更迭之後的承平之世,這些來自中原的書香門第,又開始耕讀傳家的事業,以中舉為官或者學徒經商的方式離開土狹地僻的徽州。功成名就、眼界開闊後,他們又返鄉興辦教育、修建宗祠,把山外的見識和山裡的淳樸風氣結合起來。

這樣,以讀書為上、以信義為本,以儒興商,以商養儒,在山水富麗的徽州,逐漸積累了中原傳統文化的正統資源和新生力量,並成為宋明以後,足以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地域。而正因為「徽州在天上」的地貌特徵,當徽州之外的地域被歷次戰亂不斷塗改時,山水隔絕中的徽州,卻幸運地得以獨善其身,大致保存了古老的原貌。

於是,徽州一地,就形成了既帶有鮮明地域特色又具有中華民族代表性的徽州文化: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墨、歙硯、徽筆、澄心堂紙、磚石木徽州三雕、徽州刻書……

徽州,就這樣在近乎與世隔絕的山水中,自自然然地匯聚、安安靜靜地生長、悠悠揚揚地安居千年。

而自晚清開始,在近現代工業產品和生產方式的衝擊下,傳統的徽州和徽州文化開始支離破碎、垂垂老去。傳統的慣性,加之交通不便,再一次隔膜了徽州與外界,曾經安然的徽州,在山水圍繞下,漸漸寂寥清冷。

「清冷」這個詞,似乎可以捕捉到徽州的色調。

首先,最為人所稱道甚至推為「最中國」的徽派建築,一律「白壁黑瓦馬頭牆」,線條挺直,牆體高聳,巍巍峨峨。黑白兩色的對比既簡單又鮮明,數百年風雨敲擊後浸潤出斑駁蒼涼的紋理,遠看近看都透出冷峻挺拔的清逸風骨。

在皖南特有的雨後,尤其是冬春之際的夜雨中,一洗如新的周遭山水和街巷裡,住在徽派建築里的徽州,濕漉漉,黑黝黝,那麼透徹濕冷,凝重沉默。積水的低洼處,倒影著黑白暈染的民居,雨滴聲、新竹拔節聲,再輕再輕,都彷彿一點點把徽州的靈魂清清扣響,回蕩在村頭、巷尾、山林里。深吸一口氣,滿胸膛的清涼冷冽。

近千年的徽州,如今因為境內的一座山,在30多年前改名為「黃山」。黃山名滿天下,徽州退隱記憶。來黃山旅遊的遊客往往為「五嶽歸來不看山」的興緻登山,下山卻被人文厚重、古雅高峻的徽州古城、西遞宏村、竹山書院、牌坊群、齊雲山、練江漸江新安江給震懾了,被古樸敦厚的肥梁瘦柱、精美細緻的磚雕木雕、技藝天成的徽墨歙硯、味重色濃的徽菜、洒脫不羈的新安書畫深深吸引——「原來,徽州,有一個古老雅緻的中國。」

這就是為什麼,但凡遊客來到徽州,會從心底里喜歡這在徽州的城鄉市鎮、農村田野、山水林木中隨處可見的文雅、矜持、古老的中國。

而當一天過去,遊客離開,徽州往往在暮色霞光中復歸寧靜,似乎退回到時間的幽僻處,休息、沉思、等候……

等候什麼呢,可能是一批又一批的對徽州的仰慕者,可能是一代又一代以徽州作為精神故鄉的知音,也可能是一位又一位魂夢不離的歸來遊子。

吳建春先生正好集這三種身份於一身。他是文化工作者、在黃山市工作2年、其先祖遷移江西之前的世居地就在徽州府歙縣的西溪南村。

這一本《徽州行記》,建春先生以80餘篇遊記散文,寫下徽州的山水、人文、村落、技藝、習俗,把自己眼中心中一個完完整整的徽州,捧出來給大家。憑藉此書,徽州人或者嚮往徽州的人,幾乎可以按圖索驥,走近一個個徽州村落、城鎮。

《徽州行記》,讓讀者從一本書的距離,遙望地理上的徽州,遙想時間裡的徽州。這個距離恰恰好,既讓我們看遍徽州的幾乎所有角落,更引導我們用冷靜的目光探尋徽州的歷史與未來,屏住呼吸,始終以尊敬的姿態,閱讀徽州,窺見徽州。

這甚至需要我們尊重徽州的清冷,因為,「清冷」,可能就是徽州的現狀,也可能就是對「故鄉」最真實的追思和遐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老大出生而老二「3個月」後才出生 這對雙胞胎創下世界紀錄
俄羅斯載71人客機起飛兩分鐘後失聯墜毀,無人生還,其中有3名兒童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