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宋官窯博物館與你一起探索女真族的崛起

南宋官窯博物館與你一起探索女真族的崛起

GIF

圖1/龍紋陶磚,金,長37厘米、寬18.4厘米、厚5.51厘米,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藏

南宋官窯博物館在以「南宋文化」為核心的基礎上,引進與之平行時代的其他地域文物,力爭向觀眾還原800年前的歷史大背景。2017年12月22日,一個講述金國開國故事的展覽「金?源——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藏文物展」開展,來自金上京歷史博物館的120件(套)文物,帶大家探尋女真族崛起的奧秘。

公元12世紀的中國,處在混沌割裂的多民族環境中。偏安一隅的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對外開放程度極高的一個王朝;而在周邊區域,金、西遼、大理、西夏、吐蕃政權的並立與更迭,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盛世輝煌,不容忽視。金末元初的歷史學家元好問曾說「不可遂令一代之美泯而無聞」,指的便是金代。此次展覽的主題「金源文化」即為金代文化起源,這是以金上京都市文明為核心,進而出現的一種複合文化現象,金代文化的特色也由此逐漸形成。

上京會寧作為金代女真的肇興之地,奠定了整個金王朝的發展。在這裡,他們定都建城、改造工具、創立文字,以先進的中原文明為學習對象,吸納遼、宋文化,最後實現了從游牧生活到商農並重的封建都城的轉變。這種轉變在其出土的器物上得到充分顯現,器物造型、紋飾以及製造工藝充分吸收遼、宋兩代的特徵,從早期的粗糙、實用,逐漸變成後期的精緻、奢華。所以清代學者趙翼稱「金源一代文物,上掩遼而下軼元」。

定都建城

遼代末期,賦斂無度,民不聊生,各族人反抗不斷。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點,完顏部一代英雄完顏阿骨打順勢而生,他襲位都勃極烈(部落首領),並於1115年稱帝,定都會寧(今黑龍江哈爾濱市阿城)。作為都城的會寧在當時並沒有建造城池殿宇,皇帝與百官都紮寨分散居住於草原上,住所被稱為「皇帝寨」「國相齋」等。1124年,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令漢人盧彥倫主持修建都城,其建築格局集遼、宋風格於一身,使上京城成為中世紀時期中國最北部的都城大邑。此次展出的龍紋陶磚(圖1)就是用於金上京宮殿中甬道兩邊對稱鋪就的裝飾磚,龍頭的朝向一致,均指向皇帝所在的宮殿。金代出土文物上的龍紋為三爪龍,陶磚上刻畫的龍體粗壯有力,常做屈伏欲躍狀,具有鮮明的特點。

創立文字

圖2/「惠」長方形騎勇鈕銅印章,金,長2.3厘米、寬1.8厘米、高3.2厘米,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藏

女真人最初沒有文字,因其受到契丹政權統治皆通契丹語言,所以金立國之初內外公文也幾乎都用契丹文。但由於與漢地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大量當官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不識漢字,也不擅執筆簽字畫押,由此產生了「花押印」,也稱「押印」「署押印」「戳子」,為流行於金元時期的一種印章形式。常見的押印多為豎式長方形(圖2),印文多為楷書或行書,內容多為沿用漢族的文字和吉語。除此以外還有圓形、葫蘆形(圖3)、琵琶形(圖4)等異形印,雖不多見,但形式多樣,裝飾性強。

圖3/「大吉」葫蘆形直鈕銅印章,金,長3.16厘米、寬1.8厘米、高1.5厘米,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藏

完顏阿骨打稱帝後,詔令曾習契丹字和漢字的臣僚完顏希尹和葉魯二人,以契丹大字和漢字楷書為基礎嘗試創造女真文字,天輔三年(1119)八月詔令頒行,後世稱「女真大字」。天眷元年(1138),完顏亶參照契丹文字又創女真小字。女真文字創立後開始用於金代官方文件,並設立學校推行。文字的創立,標誌著女真族文化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圖4/「壽」琵琶形銅印章,金,長3.7厘米、寬1.7厘米、高1.09厘米,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藏

同時,金朝統治者對漢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征伐宋的過程便是他們對漢文化接觸和吸收的過程,尤其是金軍攻陷汴京後,大量書籍、文物被運到上京會寧,貴族階層積極學習儒家的經典和思想,學習中原的先進位度。這些都為金上京都城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貿易中心

圖5/殘銀撮,金,長14.3厘米、寬6.85厘米、高4.12厘米,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藏

1135年完顏亶(金熙宗)即位後,金代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國力增強,社會安定,統治完善,上京會寧府的建設和發展進入繁盛時期。到12世紀中葉,上京已成為東北地區經濟最繁榮的城市。

圖6/雲紋地鏨刻螭龍紋銀盤,金,直徑42.3厘米、高2.2厘米,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藏

上京地處金代黑龍江地區的交通中心,驛道四通八達,交通的便利自然使得上京成為貨物轉運的集散地,更加確認了上京為當時北方地區的貿易中心。考古工作者在金上京遺址的北城中發現冶鐵遺址以及制車作坊遺址。此次也展出了1978年發現的一處金銀店鋪的遺址的部分出土物,其中包括銀錠、銀杯、銀酒盞、銀盤等,有的器物上還墨書女真文字(圖5)。隨著經濟的繁榮,女真人在實用器的基礎上逐漸開始追求器物的美感與精緻度,以展出的雲紋地鏨刻螭龍紋銀盤(圖6)為例,此銀盤為敞口,淺腹,盤底飾雲紋、水波紋,製作工藝複雜,可見女真匠人們的手藝也在逐步提高。

文化交織

金代一直受到遼、宋文化的影響,金人一方面保持著自己尚武的民族性格,一方面對漢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金代貴族階層學習傳統儒家思想,並將其轉化成具有女真民族特色的文化。這種文化的融合在他們的日常用品、服飾以及生活習俗中都得到充分顯現。

金人的生活習俗從早期的嗜酒成風,到後來學會飲茶;居住方面也由依山而居、房屋牆壁以木板和樹葉而建、室內陳設簡陋、以土床取暖變為「牆壁全密,堂室如奕幕,寢榻皆土床,鋪厚氈褥及錦繡貂鼠被、大枕頭等」(宋代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此外,金代出土的銅鏡也將女真族文化習俗的變化體現得十分明顯。金代古都一帶發現的銅鏡之集中、內容之豐富在國內罕見。主體紋飾非常豐富,既有仿漢、唐、宋三代的圖案,也有吸收其紋樣創造出的新紋樣。

龍紋四方倭角銅鏡

金,長5.66厘米、寬5.45厘米、厚0.2厘米,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藏

龍紋圖案從漢代至唐代都有不同的表現手法。金代龍紋鏡紋飾以單龍、雙龍、魚龍變化為主題紋飾,多襯以祥雲和波浪。此展品即為單龍紋,龍體昂首張口,細頸長尾,周圍襯以波浪紋飾。鏡中龍紋身披鱗甲,形象奔放,給人一種騰雲駕霧之感。

雙魚紋圓形銅鏡

金,「上京巡院」款,直徑13.9厘米、厚0.5厘米,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藏

此面銅鏡,鏡背滿布水波紋,波浪洶湧,掀起浪花,鈕兩側各有一條鯉魚,同向回遊,逐浪嬉戲。鯉魚魚鱗清晰,搖頭擺尾,形態逼真,立體感強。雙魚紋飾是金代銅鏡中採用最多的圖飾,出土的雙魚紋鏡也較多,被認定是金代典型器物。金代雙魚鏡之多,表達了女真族緬懷以往漁獵生活的深切情感。而且,魚具有生殖繁盛、多子多孫的祝福含義。同時,「魚」諧音「余」,亦有「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的美好願望。

仙人紋菱花形銅鏡

金,「壽司博野宮」「肅寧縣官」款,直徑11.7厘米、厚0.5厘米,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藏

金代銅鏡的人物故事題材十分廣泛,有「柳毅傳書」「達摩渡海」「童子纏枝」等。此面故事鏡注重景物的刻畫與人物形態的描寫,善於表現遠近層次關係,具有濃郁的民間文化色彩。金代人物故事鏡對環境的刻畫充滿了道家的氛圍。或祥雲繚繞、鸞鳳翩飛,或鶴舞;鹿奔、靈龜舉首,或高山流水;嘉樹芳草之中一高髻廣袖、裙帶飄拂的仙女,或一長袍大帶、踽踽拄杖的老者,宛若馬遠、夏圭的古畫意境。

金·源——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藏文物展

時間:即日起—3.18

地點: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傳承館

整理|編輯部

文?圖資料提供|南宋官窯博物館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簡體版2018年2月號。原標題為「探索女真族的崛起 / 南宋官窯博物館"金·源——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藏文物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ARTCO 的精彩文章:

錢鍾書、季羨林之後,饒宗頤也走了,回顧饒家神童的一生
1940 年至今,僅有七件汝窯在市場上流通……

TAG:典藏ART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