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知識是好的

這些知識是好的

有人總想把數學英語從高考中剔除出去,誠然道理並不是沒有,但多少我覺得這種說法對民族的未來是不負責任的。有人會說,「買菜還需要列個方程嗎?」就像我以前說的,「你買菜不想列方程,人家賣菜的正好也不想解方程」,從這種意義上講認為數學沒什麼用也不能算錯,買菜好像確實是會個加減乘除法就能幹的活兒。但我現在換個說法兒再問一次,請問「買菜還需要打遊戲嗎?」,我敢說你們沒見過誰上街買菜帶著電腦,見著老闆先solo一把,贏了一斤一塊兩毛五,輸了一斤一塊兩毛七吧,所以說「買菜也不需要打遊戲」,因此「用買菜來說明數學無用」不能算是個好邏輯。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熱衷打遊戲的人多而熱衷於數學的人少呢?我想原因並不是之上所說「買菜不用列方程」的原因,而在於多數人會認為數學是無聊的是很難的,倘使吃著火鍋唱著歌兒就能把數學給學了,我相信熱衷數學的人便會更多些。

今天聽的一堂課里大概有這麼一段「如果方程給定,自變數變化很小的時候因變數變化也很小,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我早一分鐘出家門或者晚一分鐘出家門,都不影響到這兒給你們上課呢』,總不會因為早出門一分鐘就成了千萬富翁不用給你們上課了吧,也不會因為晚出門一分鐘被車撞了不用給你們上課了吧,但你別不信,這還偏偏被一個數學家給證明了」,還講了海王星是通過數學計算髮現的,還有一個數學家用兩個微積分方程就解釋了生物學家沒法解釋的「為什麼在一戰期間硬骨魚隨著捕撈量減少,數量反而減少了」的原因。總之就覺得數學能完成很多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然這裡會牽扯到瓶頸的問題,就跟沙漏一樣,我們接受的中高等教育很有可能就處在越走越細的地方,當我們突破了某個極限,就能享受數學的樂趣。關於瓶頸方面的原因不是我想說的,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必要突破這個極限。

我想說的是為什麼初高等教育中課程總給我們一種很無聊的感覺。

在小學的時候我是很喜歡學語文的,那時候的語文課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但初中之後隨著文言文增多,印象中總在講文言文,我就覺得語文課變得超級無聊,於是語文成了我從來沒寫過作業的一門課,我當時就覺得除了應試壓力的原因,教材的編排也是有問題的。但我現在不這麼覺得。大學裡我沒刻意看關於傳統文化的書,因為初高中的經歷讓我對傳統文化多少有點抵觸,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都是從雜文里看來的,學者們都會在文章里引用些文言佳句,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我慢慢的認識到了兩個問題:第一,我深深的認識到自己的中文水平是有多差,甚至讓我有一種負罪感,認識的字很少,很多成語不明白什麼意思,幾乎沒有看文言文的能力等等,這種感覺很無助;第二,我回過頭再想初高中,其實我是完全有機會多認幾個字,多認幾個成語,多明白幾句文言文的,而且那些常被引用的名句讀起來真的很舒服,而且多數課本上節選的都有,但我以前這種感覺比較淡薄。

再說政治。我最近突然對法律某個方面產生了興趣,但我不知道該如何描述這個方面(我現在知道是《行政法》),所以我也沒辦法諮詢別人,我就想著那就想看看憲法吧,畢竟根本大法,說不定能找到點思路。我就去圖書館翻了翻憲法的書,我意外的發現高中課本里學的基本上就是憲法書里講的。我就很後悔高中沒有好好的學一學政治,我現在覺得了解憲法是多麼好的一件事,但在當時,一來我不知道它的內容來源憲法,二來即便我知道,我也不會產生想要了解憲法的衝動。

再舉個關於地理的例子,這三個例子都是這學期的事兒。我去蹭歷史學院秦漢史的課聽,老師說在秦朝的時候咱疆土的最南在南嶺。我能想起來這個南嶺是高中地理書上講過的,但我死活也想不起來南嶺在哪兒,我就在想要是高中能把地理也好好學學該有多好,至少在聽歷史的

時候我對疆土大概能有個概念。但在高中的時候我不這樣想,我始終覺得學地理背這背那有啥用,還不如學學各地的風土人情。

我覺得這前後的出入還是蠻大的,我不想把這些原因歸結給教育體制問題,教育體制問題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一來總說別人說的沒什麼意思,別人說的肯定也比我好;二來是誠然教育體制有問題,但總體上講我還是支持如今的教育體制,並且產生前後變化的原因並不完全是由體制問題造成的,所以完全歸咎給教育體制也是不公平的。

我不是師範生,但畢竟是在師範學校里念書,我沒能理解校訓的博大精深,但理解了何為師範:所謂師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當然這是題外話。

也多少因為師範學校的原因,我想從老師教授這些知識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其實也是我作為一個對知識不合格的接受者的角度)

我們都讀過「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我們高中的邏輯就是,讀—翻譯—背,但很少問一個為什麼,我現在就很奇怪,為什麼絕仁棄義就能民復孝慈;再有,我們也都知道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無己和神人無功雖然「至人」「神人」「無己」「無功」對我來說都很難用語言解釋,但我大概能體會到其中的意思,可我就沒法體會為什麼說聖人無名呢?在高中學的時候,我聯想到了《風雲》里的無名,所以我就覺得無名的意思就是跟隱士的感覺差不多,但現在看來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王小波講過這樣一件事,他的大學老師問過一個問題「你們為什麼來這裡學知識?我又為什麼在這裡教你們知識?」最後他的老師解釋很簡單:「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我相信有的人體會不到這句話的美妙,但我相信多數喜歡讀王小波的人都會對這句話有印象,也會喜歡這句話,這句話的邏輯是很符合他的邏輯的。

由此,再加上我前面所舉的關於這學期的三個例子,我覺得初高中課本在編排上至少是問題不大的,那些知識都是好的,因為我現在無比想念他們,渴望他們。

同時也在這裡表達我先前對課本持有偏見的歉意。

既然知識是好的,問題也不打算歸咎給體制,那麼我想表達的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我覺得初高中教育的問題在於老師教授和學生接受知識的時候,都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限制了知識里所包含的無限可能性。

舉個例子,雖然我有時候過一段不打英雄聯盟就會手痒痒,但我卻始終談不上喜歡這個遊戲,我真的覺得自己很菜,基本上把把坑隊友,不管怎麼打輸的可能性都更大,因此對我而言,就相當於我主動的把自己限制在了「我又該輸了」的可能性里,而英雄聯盟的可能性包含勝利,包含失敗,包含嘗試一個新英雄,carry或者躺贏躺輸等等,由於這些可能性在我這裡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所以我無法喜歡上這個遊戲。

道理都是一樣,如果語文的可能性只是讀—翻譯—背,數學的可能性只是重複的計算和熟能生巧的題型,英語的可能性只是背單詞背搭配背句型,那麼就相當於把無限的可能限制在了有限里,變得無聊也就並不奇怪了。

當然,我對此沒有什麼辦法,現行體制下這沒法避免,我們初高中的認知能力可能也達不到更高的要求,所以我想引用我朋友的一句話,這句話可以說是我最近一年裡讀到的最美的句子之一(雖然這話的本意可能並非如此):

「不是只有站在一起才能並肩。

當生存要你拋棄過去,請你一定那麼做。

只是,當你抓住了生活的時候,一定記得把一切找回來。」

請原諒我,我還是要畫蛇添足一下,我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初高中的時候我們可能確實只能默默接受,當等我們進了大學,進了社會,有更多的自由和更高的認知水平的時候,一定要把無限的可能性都給找回來。

我寫這篇文章本來是沒有什麼目的的,只是想隨便說點什麼,但我現在想故意表達點什麼:

我希望我們都能記著小波先生說的「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

我想,這句話,可以反駁現如今很多甚囂塵上的觀點。

更為重要的是,

這些知識真的是好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來問刺蝟吧 的精彩文章:

TAG:來問刺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