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乞討,真假乞丐已被「職業化」!路遇乞討者,這手該不該伸
春節期間,城區出現不少乞討人員,其中有多少為職業乞討,成為市民關心的問題。昨日,記者跟隨市第一救助站工作人員巡查發現,城區不少乞討人員都來自外地,其中部分無法分辨是真乞討還是假乞討。究竟該不該伸出援手幫助街上的乞討人員,引起市民熱議。
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施以援手嗎?
擺攤乞討:
慌忙離開,拒絕救助人員援手
在古槐路某醫院附近的天橋下,工作人員發現一名乞討男子。不少過路市民向他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一元、十元、五十元不等,男子面前的乞討盒已經裝得滿滿。從天橋上往下看,男子的前面擺著一張紅紙,上面有照片和文字,大致意思為:男子兒子患有腦癌,一家人入不敷出,希望好心人施捨,救救自己的孩子。不一會兒,原本跪在地上的男子突然抬起頭,在看到救助站工作人員時,他慌忙收拾起乞討盒準備離開。「我不需要,不需要!」當救助站工作人員來到男子身邊,詢問是否需要幫助時,他連連搖頭表示拒絕。
據醫院門口的保潔人員介紹,該乞討人員在這裡乞討已有近一周,白天鋪上一張紙坐在天橋下,一旁的播放器還不停地放著悲涼的音樂。「醫院門口這些年從未間斷過(乞討人員),他們多半是外地人,但若真有困難,為啥還要一待就是大半年?」這位保潔人員告訴記者,一到晚上,這些人就住在周圍旅社。有時不在固定位置乞討,有時還會隨便逛逛。
在這名男子對面不遠處,還有一對年輕夫婦帶著襁褓中的嬰兒一同乞討。「孩子什麼毛病不知道,但這快一年的時間了,也沒見他們帶著孩子看病,而是每天抱著孩子在路邊要錢。」果不其然,不一會兒,在天橋的另一側出現了一對年輕男女。男子懷裡抱著一名嬰兒,坐在馬紮上,身前同樣擺著一張求助紙。救助人員上前詢問情況,據年輕男子介紹,他們來自河南,在男子提供的病歷上顯示,襁褓中的嬰兒患有血管瘤。「你們真的有困難可以向當地政府反映,另外,現在流落濟寧,若需要我們救助部門提供食宿、車票,我們會無償對你們進行救助。」市第一救助站站長李兵邀請男子前往救助站接受救助,遭到男子當場拒絕。
敲窗乞討:
穿行車流,難保安全還阻交通
前段時間,不少車主發現,我市多處十字路口附近,一些六七十歲的老人在車流中乞討,不少車主反映,這樣既影響交通,老人的人身安全也沒保障。在記者跟隨市第一救護站工作人員沿街巡查時,發現在太白路有一位乞討老人,老人稱,自己從甘肅來,村裡來了不少人。市第一救助站工作人員表示想把他們帶回站里,並免費提供回家車票,但被拒絕。
「不用,我們人多,可以自己回家。過幾天我們就走了。」無奈之下,工作人員只能提醒老人如此行乞不安全,希望他儘早回家。市救助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發現,我市近年來經常會有從甘肅前來的六七十歲的老人,主要靠路上擦車或直接伸手要錢乞討為生。
各方觀點:
難辨真偽,有市民只願給物品
針對街頭乞討行為,市民是怎樣看待的呢?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
「帶著小朋友在身邊,給的話覺得是被騙,不給的話又不知道怎樣和孩子說。」市民何女士是一位熱心公益的志願者,以前她經常會把零錢捐給路邊乞討者,但自從發現熟面孔越來越多後,她就變得迷惘了,有時考慮到孩子才偶爾施捨。市民黃先生雖然也會獻愛心,但他每次都是拿食物、衣服等東西:「不知道哪些是職業乞討,所以只送東西,不給錢。」
對於職業乞討人員的問題,有人建議,應該完善相關管理辦法,讓真正困難的人員得到救助。對部分被救助人員不願接受救助、屢助屢拒甚至涉嫌以乞討為職業騙取錢物、謀取非法利益等問題,應加強整治。公安、城管、民政等相關部門必須多措並舉,主動作為,積極聯動。未來的救助管理可以借鑒外國經驗,例如莫斯科設立的「社會適應中心」,不僅「授人以魚」,還「授人以漁」,從流浪者的需要出發,改進「一張票」、「一件衣」、「一桶面」的固有救助模式。
多讀一點
流浪乞討未成年人將受保護性救助
按照《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規定,要求基本實現城市街面無流浪乞討未成年人。救助人員發現未成年人流浪乞討,需立即實行保護性救助,將其護送回家,未找到家的流浪未成年人,則由救助站內的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進行照料。
本報提醒市民:當發現街頭有流浪乞討人員時,請撥打110,或24時救助熱線:2211940。另外,大家要理性甄別,切莫讓自己的愛心被他人利用。
TAG:東方聖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