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永遠不知道的秘密:景德鎮的瓷器竟然是安徽的土

你永遠不知道的秘密:景德鎮的瓷器竟然是安徽的土

原標題:你永遠不知道的秘密:景德鎮的瓷器竟然是安徽的土



我們都知道景德鎮是瓷都,尤其是明清以來,許多著名的瓷器都出自那裡。可很少有人知道,景德鎮燒出的高端精緻瓷器都離不開產於我省祁門縣的瓷土,必須加有「瓷土之王」祁門瓷土才能完成。並因此演繹了一段段傳奇佳話。

祁門為何多瓷土


「我們祁門的瓷土,可是景德鎮瓷器的主要原料。而且,並不是所有的景德鎮瓷器都會用祁門瓷土,只有在製作高檔瓷器中才會用。」一說到祁門瓷土,曾在祁門瓷廠工作多年的「老祁門」支品太一臉自豪。


瓷土,又名高嶺土,是製作陶瓷的主要原料。而祁門的瓷土開採歷史悠久,為祁門特產之一,自古就很有名。


早在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就在《天工開物》中記載:「景德鎮從古至今為燒器地,然不產白土,出土婺源、祁門兩山」;清代《續文獻通考》中也說,「陶土之種類極多,最純粹者,西人稱高嶺土。高嶺土雖多供輸出,用者多來自祁門,祁門南鄉龍風壁,西鄉伊坑,產量均高,即景德鎮所用之上等原料,亦多取於此」;以景德鎮瓷器生產過程為畫題的清代《陶冶圖》中也有「石產江南徽州祁門縣平里、郭口兩山,距窯廠二百里,開窯取之」的記載。

支品太老人告訴我們,遠在明末崇禎年間,祁門一陳姓商人,曾在景德鎮經營瓷廠,具有開採瓷土經驗,後到祁門的大北埠一代開採瓷土礦,設碓舂制瓷土,運往景德鎮銷售。但後來因種種原因停產歇業。「因這次瓷土的開採未能延續,故在史籍上也失去了明確記載,但這給祁門瓷土的生產開了先河。」


支老的說法在史書中得到了印證。《天工開物》中說道:「土:出婺源(應是浮梁)、祁門兩山……名高粱山(應是高嶺山,這也是瓷土為何又名高嶺土的原因)出粳米土,共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從這段話中,我們也能看出,祁門瓷土呈色潔白,性質粢軟,是製作高檔細瓷的上乘原料。


清康熙年間,祁南貴溪人胡欽選在郭口橋進塢山裡發現瓷土礦,便在大河邊設石碓舂,取名龍鳳壁。由於此地瓷土質硬性黏,景德鎮瓷窯頗喜購用。自此,祁門的瓷土生產日漸發展,在祁門南沿河雙鳳坑、柵術坑、方家老坑等,先後發現了瓷土礦。石碓也發展到十幾家,共有碓頭百餘支。


自此,祁門瓷土名揚天下,有「天然配方」和「瓷土之王」之美稱。


祁門瓷土的榮耀是否就此完結了呢?當然不會!祁門瓷土延續了她曾經的榮耀。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太和坑瓷礦。

傳奇的太和坑


太和坑位於祁門縣重鎮金字牌鎮庄嶺村。但當我們在附近打聽具體位置時,竟然不少人都不知道這個地方。


我們才了解到太和坑還有個名字叫「太后坑」,而當地不少人知道的是這個名字。


太和坑為何又叫太后坑呢?是訛傳還是另有原因?


「叫太后坑,是因為這裡面有個故事。當年,慈禧太后為了納涼,想燒個瓷器的涼床。景德鎮御窯終因瓷床太大,試用了多處瓷土均未達到質量要求,可是用了祁門庄嶺太和坑瓷土,則一舉成功。」

曾在太和坑從事多年開採的當地村民徐冬九告訴我們,「因為燒製成了慈禧的涼床,『太和坑』也被我們稱為『太后坑』。」


太和坑的傳奇還不止如此。


因為太和坑的瓷土質硬性黏、耐燒。燒制瓷器時,不走模型,不翹不裂,水分平衡,成瓷光妍,是大件瓷、出口瓷、電用瓷絕佳的原料,得到清皇朝嘉賞,被定為御用專礦,不準一般民窯購用。


因當年從祁門運輸瓷土往景德鎮均走水路,御窯廠特意頒給太和坑一面小黃旗,插在運輸太和坑瓷土的船頭,經過關卡不須查看,一路受特殊保護。

祁門山多嶺高,交通非常不便,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水路成為大山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


光緒十八年,久旱成災,河水乾涸,船筏不能通行。


景德鎮御窯廠因太和坑的瓷土無法運出而沒有原材料不能生產,為避免影響交貨時間,朝廷特意從江西僱工人翻山越嶺來太和坑採購瓷土,每萬斤白銀一百八十兩,徒步二百二十華里挑至景德鎮。


太和坑傳奇,太和坑的主人胡元龍更是個傳奇人物。


早在清咸豐年間,貴溪村胡欽選後人胡春罄和雙河口瓷商陳培德,在祁西伊坑發現瓷土礦,兩人商量著合資設碓舂制瓷土,用「培春」二字作為牌號經營。


但好景不長,陳氏後退股放棄,由胡單獨經營,乃將原「培春」字型大小前冠上一個「胡」字,此為「胡培春」的由來。


清同治年間,「胡培春」傳到了胡春罄之子胡元龍手裡,其秉承家傳經驗,深明地質情況,在祁東庄嶺村發現了這處太和瓷礦。


當時,胡培春五個土碓,僱傭了五個工人,傳以舂制技術。太和坑礦製成的瓷土潔白、細膩、質硬性黏。


光緒二十九年,為擴大營業,胡元龍在景德鎮市中心開設了一家「胡培春白土行」,限量每月大廠二千塊,小廠一千塊。


為防不得已之緊需,預先簽發了一些提土憑證,此憑證可在市場上兌換所需產品。


窯廠紛紛爭相購買此憑證,以便提貨。其聲望之高,為景德鎮各窯廠所信賴。


而胡元龍還是「祁門紅茶」的發明人。


1836年出生在祁門南鄉貴溪的胡元龍,文武都喜愛,少年時便聞名鄉里,並被朝廷授予世襲把總一職。


但他輕視功名,重視農業,18歲時辭棄把總官職,在貴溪村的李村塢墾山種茶。


清光緒以前,祁門不產紅茶。由於當時綠茶銷路不旺,紅茶外銷很暢,光緒元年(1875年),胡元龍便在培桂山房籌建日順茶廠,請寧州師傅舒基立按寧紅經驗試製紅茶。


經過不斷改進提高,到1883年,終於製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紅茶。銷往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十幾個歐美國家後,成為當時歐洲上層社會必備的生活用品。胡元龍也被後人尊為「祁紅鼻祖」。


有這樣的傳奇人物,我們也就不奇怪太和坑為何能成為御用專礦了。


當然,由於戰亂等歷史原因,太和坑早已不再生產。在徐冬九的帶領下,我們看到了太和坑的遺址,開採的坑積滿了水,深達幾十米。


就是到了現在,每年都還有景德鎮的瓷器商人過來撿拾瓷土作為制陶的原料。


為了收集更多,他們甚至花錢收購當地村民撿拾的瓷土,「而且用得很仔細,只有製作精美的瓷器才捨得用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徽臉 的精彩文章:

安徽特產丨現在年輕人都喜歡」吃雞」,卻不知吃雞最出色的竟然是曹操
他一戰,讓蔣介石痛哭後下令全軍默哀,毛主席則全軍慶賀,死後不進八寶山,卻將1/3骨灰葬在黃山

TAG:徽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