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將亡,清政府推行新政,結果推出了這幫人,把自己坑慘了
原標題:國之將亡,清政府推行新政,結果推出了這幫人,把自己坑慘了
1911年,清朝的洋務運動已經進行了50年,編練新軍有近二十年,清末新政也已經實行十年,怎麼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清朝連個像樣的反撲也沒有,就土崩瓦解了呢?因為半個世紀以來振作得太猛了。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隨後橫掃整個中國南方,其北伐軍甚至一度打到了天津附近。慈禧大概也知道八旗子弟衰落到了什麼程度—別說是鐵杆槍,就是大煙槍也端得顫顫巍巍,爛泥扶不上牆了。怎麼辦?只有讓漢人去平叛。慈禧清楚一旦地方權力過大,肯定尾大不掉,但她沒有別的辦法,為了振作起來,只能重用漢人大臣,鼓勵他們辦團練。
所以才有了曾國藩、李鴻章的崛起,有了湘軍、淮軍的崛起。湘軍和淮軍大破太平天國,為清朝續了一口長氣,同時留下了一個毒瘤,那就是開了一個先例:自此以後,地方辦的團練不歸朝廷,歸地方、歸辦團練的大臣。民國初年的很多亂象,比如中央權力羸弱、北洋軍閥混戰,甚至蔣介石時期各個地方的離心,其實追根溯源都開始於此。
湘軍只聽曾國藩的,淮軍只聽李鴻章的,其他人來調兵?對不起,爺不認識。
剛開始,湘軍和淮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等到了甲午戰爭爆發,中國的湘、淮兩軍和日本的新式軍隊在朝鮮短兵交接,敗得一塌糊塗。慈禧沒辦法,繼續振作吧。
這次,清朝開始練新軍,全部的西式裝備、全部的西式教學,新軍連出操都不喊「一二一」,而是喊「One Two One」。
在哪裡練的兵?天津小站。誰練的兵?袁世凱。練成了嗎?練成了。成效如何?只知袁宮保(袁世凱),不知大清朝。
天津小站的新軍是如此,各個地方的新軍也是如此。比如武昌的新軍肯定只聽張之洞的。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這些新軍,尤其是南方諸省的新軍,有滿腦子的革命思想。後來很多革命黨起義前都是先和地方上的新軍眉來眼去,新軍配合了,才最後發難。不成功的黃花崗起義是如此,成功的武昌起義更是如此。
除了軍事領域,清朝還在其他領域振作過,也都振作過頭了。鴉片戰爭敗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又敗了,於是,朝廷告訴自己,要振作。這次振作的主題叫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真正讓中國人睜開了惺忪的睡眼,開始小心翼翼地觀察這個變化了的新世界。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之前以為中國只是在製造堅船利炮上不如金髮碧眼的洋人,如今發現好像在其他方面也有比較大的差距。於是,洋務運動中開辦了大量的軍事工廠,比如張之洞的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
這些行為到底起了多大的歷史作用呢?比如張之洞深耕武昌近二十年,在抵禦外侮上沒起到什麼作用,可是他給武昌起義的革命軍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寶藏。在武昌的軍械庫中,光漢陽造的步槍就有好幾萬支,還有張之洞歷年購置的武器彈藥:從德國購進的七九毛瑟槍一萬多支,從日本購進的六五步槍一萬五千支,此外還有很多重武器。這些武器迅速地裝備好了武昌起義軍,使得起義軍有了和清朝叫板的實力和勇氣。連孫中山也不得不承認,張之洞是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在另一個領域,甲午戰爭敗了,對抗八國聯軍侵華也敗了,清朝一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為了挽救危機,朝廷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還是繼續振作吧。這次振作的主題叫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個龐大的工程,其中包括這兩點:新政需要人才,人才如何培養?清朝想到的辦法是廢除科舉、錄取新人。新人如何才叫新?主要的標準就是看他是否出過洋、留過學。
科舉制是隋唐時期就流傳下來的選官制度,說廢除就廢除了。大量的知識分子突然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就像一個學生上了十年的學,做了三年的高考模擬卷,到高考前夕突然接到通知說高考取消了,一樣的震撼和迷茫。不能科舉了,那怎麼辦?答案只有一個,出國留洋。去哪裡?美國太遠,歐洲太貴,日本又近又便宜,還剛剛打敗了中國,正好說明了人家改革的成功性和我們去學習的必要性。一時間,大群中國留學生烏泱烏泱地去日本留學了。
那麼,他們學習了什麼具體的知識呢?回來報效祖國了沒有?
答案大家都知道了,無論是官派的留學生還是自費的留學生,都學了滿腦子的革命思想,連文藝青年魯迅也參加過光復會。
辛亥革命的中堅分子幾乎都有出國留洋的經歷,林徽因的堂叔林覺民留學歸來,萬貫家財不要,嬌妻幼子不要,豁上年輕的性命,哪怕革命不能成功也要革命。徐錫麟更是打入了朝廷內部,成為安徽省長的親信,但不要功名利祿,只要革命。
洋務運動中那些睜開眼看世界的人,到了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那種中國無論是技術還是制度事事不如人的感覺更強烈、更清晰了。他們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中堅分子,人數眾多,幾乎掌控了中國底層社會。他們就是當時的立憲黨人。
革命黨固然勇猛,但大多只是不諳世事的熱血青年,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他們最早的天然同盟軍是綠林大學畢業的黑社會。但是,要維持秩序、治理國家還是要依靠有知識、有經驗、有身份的立憲黨人。武昌起義如果不是立憲黨人旗幟鮮明地站在了革命黨這一邊,幫著革命黨人維持革命後的秩序、梳理革命政府的財政,估計武昌起義也會是曇花一現。
那麼,為什麼立憲黨人傾向於革命呢?
1908年冬天,慈禧去世了。對於慈禧,今人的印象大多是愚蠢、落後和冥頑不靈。不過慈禧弄權還是很有幾把刷子的,義和團鬧得如此出格,八國聯軍來了後如此慘敗,也都沒有撼動慈禧的位置。慈禧一走,上來了一群不知道深淺的生瓜蛋子。他們一上台就嚷嚷著收權,地方上的權力、軍事上的權力、經濟上的權力……統統收歸朝廷。袁世凱的兵權就是這個時候被收走的。
他們天真地認為權力收上去了,江山會更穩固。他們不知道他們收上去的只是名義上的權力,失去的卻是立憲黨人的心,是立憲黨人對清朝深深的失望。
立憲黨人是當時社會的中堅分子,他們轉向了革命,命運的天平也就轉向了革命。
晚期的清朝像極了《笑傲江湖》裡面的林平之,危難之際,毫無辦法,只能拿出由《葵花寶典》變化來的辟邪劍法,劍法一開頭就寫了幾個大字,「要練神功,必先自宮」。
清朝要想活命,就得振作起來,苦練神功,然後就狠心自宮了。但自宮之前,他沒想到自己平時不鍛煉,身體素質經不起折騰,結果神功沒有練成,虛弱的身體就因失血過多,一命嗚呼了。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張文平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清朝人被欺負,想了個損招兒,洋人:太沒素質了,老百姓拍手叫好
※暴脾氣的民國大佬,敢公開喊殺袁世凱,因怕老婆30年不敢納妾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