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親戚流氓邏輯:逗逗孩子怎麼了?逗他是因為喜歡他!
文│許正經
《菊與刀》裡面「兒童學習」中有這樣一段內容:
從孩子能聽懂對他所說的話時起,哄騙孩子,催促孩子早點成為大人的這些方法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司空見慣的。
男孩哭泣時,母親會對他說,「你不是女孩」,或「你是男子漢」。或者她會說「看看那個小孩,他不哭。」
如果客人帶來一個孩子,母親會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愛撫這個來訪的孩子,並說,「我想要這個寶寶做媽媽的孩子,媽媽想要這樣伶俐聽話的孩子。你已經大了,可還盡幹些傻事。」
於是那個母親的孩子會跑過來撲向母親,並經常會用拳頭捶打著母親,哭著叫喊道:「不,不,我們不要任何別的小孩。我會聽媽媽的話的。」
如果一二歲的孩子吵鬧或不迅速做某事時,母親會對客人說,「請你把這個孩子帶走好嗎?我們不要這樣的孩子。」客人也會出色地扮演這個角色。他會裝樣要把這個孩子帶出屋子。孩子會尖聲喊叫,瘋狂地向母親求救。
當母親認為哄逗已達到效果時,她會態度溫和地把孩子拉到自己身邊,讓孩子保證今後要學乖。這種小把戲有時也會用來對付五六歲的孩子。
哄逗還採取別的形式。母親會走到丈夫身邊,並對孩子說:「我喜歡爸爸超過喜歡你。爸爸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
孩子的嫉妒暴露無餘,並試圖插入父母之間。
母親說:「你爸爸不滿屋喊叫,滿房間亂跑。」孩子抗議說:「瞎說!瞎說!我也不做那樣的事。我乖。因此媽媽會喜歡我的吧?」戲演到這兒就夠了,父母相視一笑。
他們不僅這樣哄逗男孩子,也這樣哄逗女孩子。
這種經驗成了肥沃的土壤,用它來培植對嘲笑和嫌棄的恐怖心,而這種恐怖心在日本成年人身上是表現得十分突出的。
孩子們遲早會懂得自己被逗弄。他們一旦懂得自己受了嘲笑,便害怕隨之而來的會失去一切可靠與熟悉的東西。
在他成年以後,當受到別人嘲笑時,他會記起童年時代的這種感受。
事實上,這個現象不僅出現在日本的教育文化中,同樣的,在國內也屢見不鮮。
我聽到過很多惡劣的玩笑,這種玩笑包括
「你不乖爸爸媽媽才生了妹妹。」
「你沒有姐姐漂亮,所以我們都不喜歡你。」
「哎呀你笨死了!你這麼笨怎麼可能是我親生的!你是垃圾桶里撿來的。」
「你再不乖媽媽不喜歡你了。」
諸如此類的語言傷害。
這種傷害跟孩子是否獨立沒有關係,這更像是長輩一種「黔驢技窮」的教育手段:因為孩子的行為無法被自己完全控制,喪失權威感的大人試圖用剝奪孩子安全感的方式來迅速壓抑孩子。
而那些並非出於教育目的,單純喜歡逗弄孩子的大人,有種更為奇葩的心理:嚇哭小孩會給這些大人帶來糟糕的快感。
親戚們在玩弄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孩童時,露出了本性,而孩子還不能辨別是非,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他們內心的自我保護機制還不成熟還不健全,無法對這些負面的糟糕的論斷進行自我暗示,進行抵禦。
通常,孩子不會對這些言論做出任何反擊,只會哭得很可憐,或者當場嚇呆。
而在這群戲弄孩子的親戚通常不是落單的,他的旁邊有一群幫凶。
一群自認為逗弄孩子無傷大雅的大人,對一個無知孩童的內心開始了惡意踐踏。有時候,在場的每個人都知道這不對,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幫助這個孩子,所有人縱容著這場合謀的鬧劇。
因為,孩子被戲弄的樣子讓每個人都看到了好戲,每個人都得到了糟糕的滿足。
緩解他們罪惡感的就是這樣廣為人知的流氓邏輯——「逗逗孩子怎麼了?我逗他是因為我喜歡他!小孩子嘛……」
「調皮、任性」都只是孩子成長中的小插曲,而不是主旋律。
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標準去要求孩子,更不要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裝進恐懼、憂慮、憤怒和不安,因為這些負面情緒才是真正會抓走孩子幸福人生的「魔鬼」!
—End—
本文作者:許正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TAG:啟智龍家長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