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家分晉&文侯禮賢

三家分晉&文侯禮賢

26.三家分晉

晉霸中衰

晉國是個貴族專政的國家。自驪姬之亂始,國內不蓄公子,從此晉國就沒有「公族」,這個體制的好處是政權始終有新鮮血液,缺點是君權容易旁落。從晉國春秋歷史看,越到後期,缺點越明顯。晉霸中衰與晉國瓦解主要原因都是卿族專橫。晉國卿族專權始於趙氏,其後郤氏、范氏、欒氏都相繼秉權,權傾公室,直至引發內亂。

趙氏的祖先是世代為周天子御車的。神御造父為周穆王駕車,以功封於趙,後世遂以封地為氏。幽王無道,趙氏後人往仕晉國。晉文公重耳流亡,趙衰、狐偃相佐。文公復國,狐偃一族勢大,至襄公末年,狐、趙兩家同時得勢。晉靈公即位,狐氏奔狄,趙盾攝政,權力獨大。秦晉河曲之戰,趙穿不聽號令,導致三軍無功而返,卻不受處罰,這已見公卿專橫的端倪。靈公年歲漸長,或許有收回政權的計劃,所以《左傳》記載他派刺客去暗殺趙盾,但刺客卻自殺了。靈公一計不成又想辦法,他請趙盾來喝酒,席上埋伏甲士,可又被趙盾逃脫。《左傳》寫晉靈公重稅雕牆、彈弓射人、濫殺廚師等不君之事很可懷疑,有偏袒趙氏的嫌疑。在趙盾出逃的當兒,趙盾的同族趙穿起兵在桃園攻殺晉靈公。晉國太史董狐在史冊上寫:「趙盾弒其君。」並宣示於朝堂。趙盾分辨說:「國君不是我殺的。」

太史說:「你是晉國正卿,國君被弒,你出亡不過境,回來不討賊,不是你殺的還會是誰呢?」

趙盾沒有再辯了,他讓趙穿去迎晉文公的庶子黑臀回國繼位,是為成公。成公下令讓國卿的兒子作為「公族」。從此,晉國卿的勢力更加強大,公室更加式微,所謂「六卿專晉」、「三家分晉」的禍基已經埋下了。

國卿專橫

晉國公卿的專橫小則表現為戰爭中的不聽號令,大則表現為互相攻伐甚至叛亂。河曲之戰,晉軍本來的戰略是高溝深壘以逸待勞,但趙穿受秦軍引誘,不聽號令,擅自出戰,迫使趙盾被動跟進。後來秦軍請和,晉軍統帥部識破秦軍怯戰,要求進攻,趙穿又不同意,失去戰機,導致全軍師出無功。邲之戰荀林父喪師更是先縠、趙旃、魏錡等卿族子弟不聽號令,各自為戰,才有被楚軍襲敗。晉悼公時六卿帶諸侯兵攻秦,晉帥荀偃下令說:「大家看我的馬頭所向進退(馬首是瞻)!」下軍將欒黶(yan)就不服,說:「晉國從沒有這樣的命令。」說完就帶著下軍自顧自返回。欒黶此舉迫使三軍只得回師,晉軍又一次伐秦無功而返。晉國公卿如此跋扈,晉君當然想約束他們。但靈公、厲公兩朝的中央集權都失敗了,靈公為趙氏所弒,厲公為欒氏、中行氏所弒。厲公一朝,郤氏一家三卿,權勢最盛,連執政欒書也怨恨他們。厲公利用卿族的矛盾滅了郤氏一族,但怕打擊面太大而生變故,所以不聽手下勸告順勢除去欒氏、中行氏。可欒氏、中行氏窺知國君的心思,先下手為強,反而拘了厲公,後又派刺客刺死厲公,扶悼公即位。悼公時又有欒盈的叛亂。范匄平定欒氏之亂後,晉國的權力主要集中在韓、魏、趙、范、知、中行六家手裡,這就是所謂的「六卿專晉」。

六卿掌握晉國的權力,擁有豐廣的領地,他們互相爭權奪利,漸漸不把公室放在眼裡。後來,趙氏打敗了中行氏、范氏。智、韓、趙、魏四家瓜分了這兩家的地盤。

晉陽之戰

春秋晚期,智氏把持了晉國政權,他借口要攻打越國,要求三家獻出土地100畝。韓康子和魏桓子害怕智伯,乖乖交出了100畝地。趙襄子卻不賣帳,他說:「祖宗家業決不拱手送人。」並帶兵退入晉陽,加固城防,厲兵秣馬,準備抗擊智伯。智伯脅迫韓魏兩家軍隊攻打趙氏,許諾一旦滅趙,三家瓜分趙氏土地。於是三家圍攻晉陽城,久戰不克後,聯軍挖開汾水,水淹晉陽城,差三版就能把城淹沒了。趙襄子親臨城上,率眾加緊巡防,誓死不降。雙方堅持了一年多,城內房子塌了許多,糧食也快吃完。更危險的是群臣有了動搖之心。

正在趙襄子憂心忡忡時,大臣張孟談來找他,說韓、魏、智三家並不一心,他願意去說服韓魏兩家共同對付智氏。當天夜裡,張孟談偷偷來到了韓魏兩家的軍營,見到了韓康子和魏桓子並對他們說:「智伯脅迫你們攻打晉陽趙家,趙氏滅亡後,你們就是他收拾的對象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啊。」一句話就把韓康子魏桓子說得低下了頭,因為他們清楚,就是分了趙家,最強大的還是智氏,而趙氏和他們實力相當構成不了威脅。於是他們放回了張孟談。

一天,智伯帶著韓、魏兩家察看軍情,指著洪水圍困的晉陽城說:「你們都知道洪水的厲害了吧,它可以幫我消滅一個國家!」這句話說的韓、魏兩人心驚肉跳,因為他們的都城也是臨河而建的。再想想張孟談的告誡,他們當晚就派人聯繫趙襄子,準備倒戈。具體的計劃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洪水引向駐紮在晉陽河北的智伯軍營。半夜,韓魏兩家的親兵悄悄來到晉河北岸,在河堤上挖開了一個大缺口,洶湧的汾河水頓時倒灌智伯的軍營。當打著如意算盤的智伯被洪水驚醒時,趙魏韓三家的軍隊已經把他軍隊分割包圍。智軍措手不及,無法抵抗,紛紛外逃。亂軍中,智伯見大勢已去,打算乘船逃往秦國,可當他一上岸就被趙襄子預伏的士兵逮個正著。原來趙襄子早料到這一著,親自帶軍隊守住岸邊,以逸待勞,專等智伯落網。趙襄子殺了智伯,和魏、韓兩家瓜分了智伯的地盤。

趙襄子死後,他侄子趙浣繼位。趙浣與韓、魏兩家商議,把晉君的土地也瓜分了,只給他留下兩座城池維持生計。此時,趙、韓、魏三家實際上已經成為三個獨立的國家,因為三國都是從晉國分出來的,史稱「三家分晉」。

三家封侯

三家分晉後,三國派人向周天子要封號,周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其事在公元前403年。這樣,晉國「不蓄公子」的國策,最後使它走向了解體,趙、魏、韓三國終於成為與齊、燕、秦、楚一樣的國家了,戰國七雄登場。在戰國開始的歲月里,魏國大出風頭。

27、魏文侯禮賢

環境造人

魏國在進入戰國時是三晉中最弱的一個國家,經濟上沒有韓國富,軍事上沒有趙國強,地理位置又處中原,西邊是秦、東邊是齊,南邊是楚、韓,北邊是趙、燕,可謂處四戰之地。這樣的國家要求君主有憂患意識,魏桓子的孫子魏文侯就是這樣一個既有憂患意識,又重視賢才,勵精圖治的君主。他任用李悝為相,開當時變法運動之先河,又重用吳起、樂羊、西門豹等賢才,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後來商鞅在秦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效法的都是魏國,因為商鞅、吳起都是從魏國走出來的。

文侯求賢

魏文侯名斯,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學生。他很喜歡音樂,子夏就借音樂向他灌輸儒家思想和為君之道。子夏說君有所好則臣有所為,上行之則民從之。文侯深以為然,即以求治國之才為己任。田子方、段干木等都出於子夏之門,魏文侯拜他們為師,學習治國之道。

有一次,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席間聽出鐘聲不協。田子方批評他不該將心思用於音樂,而應致力國事,他虛心接受。段干木隱居陋巷,不肯為官,他親自上門拜訪,可段干木聽到文侯的車子響動,就翻牆迴避,不肯相見。後來,魏文侯每次乘車過他家門都要從座位上起來,扶軾而望,表示敬意。車夫問他看什麼,文侯說看段干木先生在不在家。最後,魏文侯不帶隨從,放下國君的排場,徒步趕往段干木家裡,請他出任相國。段干木推辭了,但答應常對文侯治國提出建議,這件事傳開以後,連秦國大臣都勸諫秦王說:「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很多博學之士如翟璜、李悝、吳起、樂羊等都來投奔。

李悝變法

李悝,後世也稱李克,也是子夏的弟子。他為文侯卿相期間,主持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變法。李悝首先廢除了官爵世襲制,因原來的晉國不蓄公子,最早實行郡縣制,所以魏國有破世襲的土壤。李悝打破階層壟斷有利於吸引各國人才,這是政治的進步。同時,他還曾親手修訂魏國的新法典,著有《法經》(亡佚),分為盜、賊、囚、捕、雜、具六篇。在國家政治新秩序建立後,李悝又替文侯改定稅法,創「平糴之法」,作「盡地力之教」。所謂平糴之法是指政府在豐年收購農民的糧食,歉收時再平價出售,以此來保持糧價的穩定。黃河流域的水旱災害頻繁,但糧價穩定,人民就不致流亡,社會就安定。社會安定後,李悝下令革除魏國土地的舊有阡陌疆界,鼓勵農戶自由開墾土地,增產者賞,減產者罰,國家要求百姓每畝多收幾斗糧。李悝算賬,每百里見方除去民居、山河外約有田600萬畝,每畝多收3斗,可增收180萬石,這就叫「盡地力」。變法沒多久,魏國就吸引了許多人才,並逐漸富裕起來。於是,李悝與著名軍事家吳起一起,改革魏國軍制,創建「武卒」制度。

重用吳起

吳起,曾參兒子曾申的弟子,因母喪不奔被曾申逐出牆門。他在魯國因妻子是齊國人而不能帶兵抗齊。吳起為博取功名竟殺妻表忠,後終如願,拜將破齊。儘管吳起很有軍事才能,但母喪不奔與殺妻表忠這兩件事使得他在魯不被重用。於是,吳起投奔魏國。魏文侯問李悝,吳起是否可用。李悝說吳起雖然過分熱衷功名,但確系將才。此時魏文侯正欲整軍經武,所以馬上起用吳起,讓他帶兵攻秦。吳起不負君望,一下子就拿下了秦國五座城池。吳起帶兵有個很大的有點就是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他為父子兩代吸膿瘡的故事後世相傳最盛。魏國的士兵叫「武卒」,這是一種用比現代馬拉松運動量還大的運動精選出來的戰鬥人員,身體極其強壯。若被選做武卒,全家免除徭役,國家還保障田宅。因武卒身體強壯,待遇優厚,所以當時有「齊之技擊不若魏之武卒」的說法。果然,以吳起這樣的將領指揮「武卒」這樣精銳的士兵,不出幾年,魏國就完全佔領了秦的河西之地。文侯設置西河郡,以吳起為郡守,把秦國壓回西地邊陲。不過吳起雖在魏以軍事顯,但文侯死後卻受嗣君武侯的猜忌,被調離西河郡。他離開西河郡時曾痛哭,預言秦人一定會收回河西之地,這是後話了。

樂羊.西門豹

魏國的名將除吳起外,還有擊滅中山國的樂羊。中山是一個不小的國家,有一定實力。樂羊滅中山採用攻心為上,緩步推進的方略,本是正確的。不料朝中有人說樂羊因兒子在中山國為官,有通敵之嫌。辛虧魏文侯不為所動,一直支持到樂羊攻克中山為止。樂羊回朝,有驕矜之色,魏文侯察覺,讓人把要求撤換他的整整兩箱書信呈上。樂羊看罷大驚,北向而拜,對魏文侯說:「擊滅中山非樂羊之力,乃國君之功也!」

魏文侯兼并了北方的中山國後,派西門豹去北方重鎮鄴城做太守。西門豹上任後,破除迷信,打擊豪強,引漳水灌溉水田,化害為利,把鄴城治理得井井有條。

李悝對翟璜

《史記》中有一個故事很能反映文侯一朝人才濟濟。說大臣翟璜得知魏文侯選魏成子做卿相後,氣得變了臉色,對李悝說:「我哪一點比魏成子差呢!建功立業的吳起、西門豹、樂羊還包括先生您都是我推薦的,我哪一點比魏成子差呢!」

李悝回答:「您向君主推薦我難道是為了謀求做大官嗎?魏成子有俸祿千鍾,十分之九給了別人,十分之一用於自己,這才聘得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他推薦的這三人都做了國君的老師,而您所薦之人都做了國君的臣子,您怎麼可與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大悟,拜謝說:「我是個淺薄的人,願終身做您的弟子。」

大魏雄風

這則故事最能說明當時魏國由於文侯禮賢,得到滿朝俊彥。以前晉國分裂之際,楚國獨大,而今魏國君明臣賢,國運日昌。魏君西取秦的河西,北滅中山,南伐楚國,向東又率韓趙聯軍大敗齊軍於長城,大有取代晉國當年霸主之雄心。公元前342年,魏國主持逢澤之會,魏王「乘夏車,稱夏王,朝天子,天下皆從」(《戰國策 秦策》),一副霸主的樣子。魏文侯之後的武侯、惠王,都能繼續開拓。他們招賢養士,變法圖強,遷都大梁以爭形勢,伐趙伐韓謀求統一,可惜關鍵時刻都被齊「乘其弊」,兩次敗於齊國,圖霸不成。

關注

黽勉同心砥礪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黽勉堂 的精彩文章:

晏子:不死君難

TAG:黽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