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導論》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導論》

從年三十開始,從合肥讀到文昌,在車上讀、在輪渡上讀、在無聊的大擁堵時讀、在生病躺床上時讀、在環海南自駕時讀,終於把這本《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導論》讀完了。

大多數人認為科學是發現新理論、總結規律、提出定理的循環的規律也是崩壞的,科學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單純和同質化的。

通讀本書,你會發現科學家們並不是書獃子,他們也會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勾心鬥角,也會通過各種微觀政治手段(溝通、辯論、協商、妥協等)去推廣自己的理論,去實現自己最大的利益。

一、本書概覽

如果不是對哲學和歷史有一定的了解,讀這本書有一定的難度,對裡邊很多辭彙、概念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快速明白作者的意思,否則讀起來可能對一些作者認為已經作為基本知識而了解的概念不明就裡(這本來就不是一本面向大眾的科普讀物)。本書的語言和概念比較晦澀而難於理解,對讀者的邏輯能力也是一個考驗。

但是如果你對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有基本的了解,那麼會有助於本書的閱讀:你會發現本書的核心是基於:

1)以運動、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以事物發生當時當地的環境去評價當時當地問題,而不是以觀察者所處的現代的眼光去評價當時當地的問題,以此避免輝格主義的評價方式:認為科學的進展都是由正確的人選擇了正確的路線,而在當時競爭中敗下陣來的人和路線都是錯誤的

2)科學發展的基礎是建立在自然哲學基礎之上的形而上學。簡單說來就是由科學家所信奉的世界觀衍生出科學的理論,再由科學的理論指導具體科學的發展。

本書所述的「科學」應當指的是自然科學,而本書的理論是否能向社會科學領域推廣,我會在下面進行簡單的討論。

上面的總結不免有些晦澀,我在下面嘗試以常人能理解的方式去解釋一下本書所要表達的含義(水平有限難免有錯誤,歡迎指正):

1)「科學」的概念一直是運動的,在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之前,更多指的是自然哲學,自然哲學嘗試去解釋世界的存在和運行規律,以及人們研究世界所採用的方式及目標。而科學革命之後,自然哲學漸漸分化成了各種具體的科學(力學、化學、光學、電磁學等等)。

2)各種具體科學的研究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和技巧,更多

a.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政治、社會、宗教、經濟、文化、教育等等)

b.科學內部的微觀團體政治影響(辯論、溝通、協商、妥協等等)

3)不同的具體科學有著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存在一條通行的「科學方法」能夠指導所有科學的發展(但我認為是可以存在一些通行的技巧),具體科學發展受到各自外部因素(政治、社會、宗教、經濟、文化、教育等等)和內部因素(辯論、溝通、協商、妥協等等)的影響和制約。

4)對待科學發展的歷史,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當時的事物,而是應該使用當時的參照系去審視。比如我們現在大多都知道了牛頓的經典力學理論,就不能反過來說在科學革命發生前的那些理論(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第谷、哥白尼、伽利略等等)的都是不正確的,那些人都是愚蠢的人。而是回到歷史發生的時間去審視這些在當時提出的理論,尋找這些理論在當時提出的社會環境和提出的合理性。當時反對哥白尼日心說的科學家並不是愚蠢的,而是他們出於自身的利益選擇了亞里士多德理論。

5)科學理論人為建構的不是事實存在等待被發現的。很多科學理論的確立不是因為正確所以被確立,而是因為符合當時的需要而被確立、並被認為是正確的理論。比如牛頓的經典力學的核心「萬有引力」,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因為在愛因斯坦的力學中「引力」這一概念並不存在,而是形成了新的參照系去研究而拋棄了「引力」的概念)。

6)16~17世紀特殊的環境造就了科學革命。當時的宗教衝突(主要是天主教與新教)讓不同的自然哲學觀進行碰撞,自然哲學是一種制度化的爭奪思想霸權的競技場,而當時的自然哲學是指導著具體科學的發展的,所以權利的競爭要求自然哲學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幫助。同時那段時期新國家的興起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政治和經濟上也給予科學革命以動力。最後的結果是以機械論的自然哲學替代了新柏拉圖主義和亞里士多德主義的自然哲學。

本書的配圖水平一般,基本無助於你去理解所要敘述的內容,有時候甚至會把你搞暈了。主要原因是各種圖的理論指向不明,往往就是元素的堆疊,並沒有很好地解釋出各元素之間的關係。如果作者或譯者能夠製作出更好的邏輯關係圖,會給本書增色不少。

但配圖的水準瑕不掩瑜,本書依然是一本不錯的讀物,從科學的發展史可以推論到其他社會學、經濟學發展所遇到的社會性問題和一般發展的規律,有助於你去從另一個方面去認知科學和社會的發展。

二、閱讀技巧

開始閱讀本書(特別是第一章「導論」)時容易被繞個暈頭轉向——作者在導論里就說了一大堆術語和理論,這些術語和理論在之後的閱讀中會一一講到,但難免會讓你感覺到被打了一悶棍而心生膽怯——導論就這麼難了,往後再怎麼讀?

其實不必擔心,越往後讀你會越來越清晰,但不知道是作者寫作的原因還是翻譯的原因本書比較晦澀,要求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邏輯能力才能夠通讀。在附錄的里(P.512)有全文各篇的總結,這個是我讀完後才發現的。如果你讀完每一篇後覺得頭大,去看一下這個總結再來回想一下本章內容,會有助於理順你的思路。

三、理論的推廣

1、相同領域的推廣

本書的作者認為一切的科學(從本書的內容看來應該稱為「自然科學」更貼切)都有其自身的形而上學,在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時期,科學的形而上學就是各種自然哲學。當時宗教在社會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而宗教會選擇相應的自然哲學作為自身統治的理論依據(比如基於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的托勒密的地心說的天文學,就是宗教無上權威的的來源),而自然哲學就指導著當時科學的發展。

我們要審視到宗教在不同國家、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差別,比如對比中國和歐美國家的宗教無論在古時還是在近現代,都有很大的差別。發生科技革命和文藝復興的16~17世紀,宗教及不同教派之間的衝突異常激烈,結合地緣政治和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衍生出了不同的自然哲學觀,使人們必須在各種不同的自然哲學觀之間做出選擇,而自然哲學指導著科學的發展,從而使各種具體科學得到了發展。這是本書作者的理論,那麼跟著這條理論走下去,我們再看一下當時中國的情況。

16~17世紀正是中國明清交替的時代,宗教上來說中國一直處於很穩定的狀態,明清對佛教的推崇一直沒有改變,而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並沒有對佛教在統治階級的地位產生挑戰或發生衝突,中國的自然哲學一直是建立在佛教和道家的基礎之上很穩定的存在,這是宗教上的背景。政治上雖然清朝替代了明朝的統治,但是清朝是將自己作為「正統」而傳承了明朝的一系列思想上的建制,把自己變成了漢人的文明(雖然對待具體族群上會有差別,但依然承襲了明朝一系列「正統」的制度)。經濟上中國沿海雖有資本主義萌芽,但是直接被明朝的海禁所扼殺。所以從作者的觀點來看,影響科技革命在16~17世紀發生的三個因素(宗教、政治和經濟的)都沒有在中國發生,那麼是否可以說中國之所以沒有發生科技革命,也是由於並不具備這三大外部因素?

2.不同領域的推廣

本書雖然敘述的是自然科學的歷史和哲學的發展,但是否能夠推廣到其他的社會科學,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作為自然科學理論的形而上學的用於解釋世界及宇宙體系自然哲學這一門類已經分化成了各種具體的自然科學(天文學、力學、電磁學、光學等等),那麼現代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是否變成了各種世界觀+方法論+具體目標(改造世界的目標)的集合體?

宗教依然存在,但是現代的宗教和16~17世紀發生科技革命時的宗教有了很大的區別。現代的宗教比較那時更加世俗化,更多是道德和信仰的存在,而不是作為一種社會的權威、控制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可以看出自然科學的目標是改造世界,它通過滲透進科學家思維的世界觀、和科學家所持有的方法論去運作。而其他社會科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人類學、民俗學、新聞學、傳播學等)是不是也是擁有同樣的目標?如果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最終目標都是改造世界,那麼世界觀和方法論必然是滲透在具體的研究人員和執行人員腦中的。

只是如同自然科學一樣,社會科學也會在各種不同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目標之間,並在自己的團體內以微觀政治的方式(團體內部的辯論、溝通、協商、妥協等)選擇和構建自己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目標。而這些不同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目標確立後又影響著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和路線。

按照本書的觀念,這一切的選擇是出於對權威性、話語權、最大化利益的爭奪,而不是出於對「真理」的追求。

從直覺上我覺得本書的觀念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是可以推廣適用的,但可能需要更加嚴格的證明、更多數據的支持。

四、對未來的預測

當自然哲學分化成各種具體的科學、並且沒有了宗教這一強有力的權威存在後,各種具體科學的發展,都會尋求自己的世界觀+方法論+具體目標。所以可以說目前科學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具體科學領域的突破性進展,都可能帶來一場科學革命,而不是像古典時期只有自然哲學的變革才可能帶來科學的突破引發科學革命。隨便列舉幾項可能對世界觀產生顛覆性的效應:

1)分子生物學對遺傳物質的改造。

2)材料科學對納米、常溫超導材料的應用。

3)信息科學領域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的發展。

4)高能物理領域弦理論的研究。

所以未來科學(這裡指的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必將是各種不同世界觀間的激烈碰撞,而這些世界觀的參照體系和評價體系必然不同(書中所述的「不可通約性」),那麼選擇從怎樣的參照系進行評價一定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不同於古典時期的科學,由於思維的開放性,現代科學並沒有一個權威性的宗教來進行最終的解釋和評判,而人類改造世界的手段日漸豐富,如果沒有倫理來進行束縛,任由科學自己發展,將會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宇宙學的雙生子佯謬(以接近光速進行星際旅行中人類壽命帶來的倫理問題)、生物學上靈長類動物的克隆(主要是人類的克隆所帶來的倫理問題)、醫學上異種間的器官移植(人與其他動物間進行器官移植帶來的倫理問題)、信息科學中對人工智慧發展的焦慮(人工智慧在某一個節點X前,智力增長是算數級,人類看人工智慧就像看一個白痴一樣,一旦計算能力或演算法達到一個程度,突破了這個X節點,人工智慧的增長將呈指數級爆發增長,把人類智能遠遠拋在後面,產生了自我意識的機器智能可能對在他們看起來弱小的人類造成毀滅性的威脅)……這些由科技發展所引發的倫理問題將會時刻敲擊我們的內心。

再轉回本書的論點之一,不要以輝格主義的歷史觀去看待過去的事物,我們不應以現在的認知去評判歷史的事物,而應該以當時、當地的眼光去審視。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宗教這個問題,是不是宗教就一定是退步的、落後的和愚昧的?

答案是否定的,宗教至少在倫理道德上讓人類有了一定的束縛,儘管16~17世紀的這種束縛讓我們以現在的眼光看來並不是進步的,但在今後的科學發展過程中,科學研究中倫理道德問題將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而宗教這一角色將會被各種「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所替代。但由於並不是一個強力的權威機構,倫理委員會是否能夠強有力得對科學研究進行道德約束,又將是一個大問題。

五、現實意義

有人會問,讀了這本書,對我日常生活除了增加一點知識外,還有什麼卵用?如果你不是強烈得對社會科學感興趣,還真是很難找出實在的用途。

但至少你會知道:

1)科學研究過程和我們平時上班並無二致,辦公室政治變成了一個團體內的微觀政治,科學家和普通人都需要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這個最大化的過程中大家都需要通過溝通、辯論、協商、妥協等方式去進行解決。

2)你會知道以運動的眼光看問題,而不是以英雄主義的輝格史觀看問題,不一定被選擇了的一方就是正確的,而其他人都是愚蠢的或錯誤的;並不是因為正確而被選擇,而恰恰是因為被選擇了才被認為是正確的。

3)你出去泡妞時能脫口而出巫術的新柏拉圖主義、機械論自然哲學能一下把妞鎮住。

最後在此把這本書推薦給各位正奮戰在科研一線的朋友們,希望對你們能有一定的幫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初曉璐走天下 的精彩文章:

TAG:初曉璐走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