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密當時最高機密的核武器研發中心,那邊做研究邊種菜挑糞的日子

解密當時最高機密的核武器研發中心,那邊做研究邊種菜挑糞的日子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鄧稼先」、「原子彈、氫彈」、「兩彈元勛」,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是初中課本里就講過的知識點,每個人應該都知道其對於我們國家的意義。1964年,我國成功釋放了首顆原子彈,從那之後,我國有一半的核試驗,是在一個地處三線的神秘研究院的指揮下進行的。

沿著「兩彈元勛」的足跡,解密「兩彈」的誕生地——「三線」建設時的902基地,現在的兩彈城回溯中國人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神秘歷史。

902基地院部舊址現被稱作「兩彈城」

從戈壁灘到山溝溝,算人間天堂了

1958年,我國在青海建立了第一個核武器基地,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人們歡騰的景象成了一個時代的標誌。

央視記者吳傑採訪90歲的雷開學老人

不過,對於曾經參加過原子彈研製的雷開學老人來說,那一天並不完全像膠片里記錄的那樣充滿歡樂,「有些關鍵設備趕緊裝箱拉到西寧,試驗過後又從西寧拉回來重新安上,赫魯曉夫要把我們的核武器研究基地扼殺在搖籃之中,我們一做試驗,他們有可能就瞄準這裡,」

正因如此,在首顆原子彈、氫彈相繼試驗成功之後,研究院開始陸續搬遷進進四川腹地的山區中,這座當時中國機密程度最高的核武器研發中心就是902基地。和青海的金銀灘草原戈壁灘相比,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的山溝溝,算人間天堂了。

902基地的廠房和實驗室在青山環抱中

90歲的雷開學老人給我們講述了他當年到這裡之後的感受,他說,坐了幾天的悶罐火車到了這裡,車門才打開一道縫的時候,他就樂了。「山真綠,好多的樹,而且,這裡海拔低,可以把米飯煮熟。更重要的是,不用擔心天天生活在敵人定點清除的威脅下了。」

並沒有我們想像中對於條件的抱怨,這裡的人,始終帶著積極和樂觀,做著最苦最難的事。

央視記者採訪81歲的商順昌老人

「靠山,隱蔽,分散,進洞,遠看像村鎮,近看像民房,大家要從附近的村鎮里坐幾個小時的車,才能湊到一起開一場協調會」……那並不是一段體面的生活。強大的民族,除非是科研條件迫切需要,是不會讓科學家藏在山溝里工作,過著一邊做研究一邊過種菜挑糞的日子的。而正是懷著「強我中華」的渴望,一群世界級的科學家才會甘願待在這裡。

偏僻的山溝里,忽然間匯聚了大量中國當時頂尖的科研人才,恰如巨大的能量把原子核擠進狹小的空間,隨時就要發生聚變反應,釋放出強大的能量。

兩彈精神科學家

在這面牆上,幾位兩彈一星科學家的頭像似乎在我們講述著一段不尋常的歷史,他們中的許多人曾經在這裡工作和生活過,大家熟悉的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位。

明天我要做一個小手術

鄧稼先曾在「兩彈城」使用的辦公室

走進鄧稼先曾在「兩彈城」使用的辦公室,從擺設上,實在說不出什麼東西來:只有一對沙發,一部電話,一台手搖計算機。

牆上這些鄧稼先手寫的字條,讓人駐足留意。

鄧稼先手稿

「明天我要做一個手術」,思前想後,鄧稼先在手術前,加了一個「小」。他不想讓大家擔心,但那時的他,已經罹患直腸癌晚期,工作人員說,他的血小板幾乎完全喪失,體內不停出血,用年輕人能理解的話說,他的生命值一直在減少。

對於自己的病情,他只透露了一句話,「我今天第一次打化療,打完後挺不舒服的」。可能這是記者見到的,這位科學大家第一次,向別人表達自己的病痛。而其他時間,他說的依舊只有工作。

鄧稼先手稿

在上面這份鄧稼先的手稿中,提到了星球大戰,即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電磁軌道應該指當時提出的電磁軌道發射技術。有人說,這是個對西方世界都有著「幻想」意味的科學發展規劃;有人說,這個計劃訂得太高遠,讓當時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都望塵莫及。而鄧稼先那一輩科學家,拿著一年僅有9000萬的科研經費,卻要跟蹤這樣一個高深的科技規劃。

就在鄧稼先寫下這篇手稿的同一年,同樣在這個山溝里的研究院工作的另一位科學大家——王淦昌和另外三位科學家共同向黨中央上書,要制定中國自己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今天,我們把它叫做863計劃。

我們能看到的中國的超級計算機,大型運載火箭,核聚變試驗裝置等大國重器,就是這份計劃的產物。

因為他們中國才有現在的模樣

春節前夕,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一所總工程師鄧建軍院士團隊正在為一項尖端試驗做著最後的準備,他們的工作將讓中國人對核聚變的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核聚變試驗裝置「聚龍一號」試驗時發出的電光

「這就是我們的聚龍一號,它的瞬時功率相當於全球電功率的數倍,中間如果放上氘氚氣體就可以實現聚變。」

核聚變是世界核物理研究最前沿的課題,我們熟悉的太陽時刻發出巨量的光和熱,就來自其內部不停進行的核聚變。短短几十年間,中國的核聚變研究就實現了對世界先進水平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實際上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他們當時布局的工作,老一輩的科學家不計名利,甘於奉獻,給我們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鄧建軍院士這麼說。

追隨著兩彈元勛們留下的足跡,走進這些為國家的和平繁榮付出一生的「三線人」,銘記那段用艱苦奮鬥創造幸福生活的歲月,感謝所有為中國國防事業獻出寶貴青春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民融合產業圈 的精彩文章:

從十大軍民品貿易公司看我國武器出口體系

TAG:軍民融合產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