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遷入花鄉
2 月 25 日,記者從北京天壇醫院了解到,依託該院建設的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率先整體遷入位於南四環花鄉地區的醫院新址辦公。當天在新址舉行的國家中心建設推進與戰略發展研討會上,還啟動了全國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各分中心的建設工作。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王擁軍教授表示,硬體設施的改善、前沿研究平台的設立、協同機制的完善和優秀人才的加盟,將有助於天壇醫院向研究型醫院轉型發展,未來天壇醫院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臨床神經科學創新中心。
前沿平台打造神經科學研究「夢之隊」
據了解,北京天壇醫院是世界規模最大的神經系統系統疾病診療中心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醫院科研實力雄厚,在 2017 年底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的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中,該院神經病學和神經外科均排名全國第一。2017 年醫院共立項各級課題 123 項,累計經費達到 1.08 億元,SCI 收錄情況連續三年位居北京市屬醫院第一,單篇影響因子≥5 分論文達到 25 篇。世界最大醫學與科學文獻出版社之一 Elsevier 發布的 2017 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王擁軍教授入選。江濤教授研究成果獲 2017 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張力偉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三等獎。是我國臨床神經科學研究名副其實的「領跑者」。
但由於建院較早,且院址位於天壇公園西南一角,醫院環境非常陳舊,發展空間嚴重受限。王擁軍告訴記者,除了全國唯一的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外,天壇醫院還是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有博士培養專業 12 個,碩士培養專業 25 個。此外全國腦血管病防治辦公室、北京市腦血管病臨床研究中心、北京市腦血管病防治指導辦公室、中國卒中培訓項目以及《中華神經外科雜誌》、《中國卒中雜誌》等一批機構都設在天壇醫院,由於空間的限制,醫院的學科發展受到限制。將來,醫院遷到花鄉地區以後,佔地面積將擴大到 18.16 萬平方米。建築面積 35.23 萬平方米,是老院區的 4 倍。從科研環境到硬體設備也將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為打造全國臨床神經科學創新中心創造了條件。
據介紹,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搬遷到新址辦公後,將引入超高場強磁共振7T、分子影像PET-MRI、超級計算機等先進設施設備,設立人群流行病學部、臨床流行病學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部、統計部、項目管理部、倫理與受試者保護部、神經影像研究中心、臨床試驗中心、臨床資源和樣本庫、基礎與轉化醫學中心、單基因病與精準醫學中心、多組學實驗中心、脂質組和動脈粥樣硬化研究中心、腦組織樣本庫等16個基礎、前沿和應用技術研究平台。
王擁軍說:「這些部門一般人聽起來可能有點莫名所以,但卻是無數神經學科研究者夢寐以求的『夢幻』組合,將引領我國神經科學事業的發展方向」
此前,該院還成立了全球首家「神經疾病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引進全球領先的深度學習技術,依託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遍布全國的研究網路,研究開發人工智慧系統,通過對海量疾病信息的深度學習,不斷提升疾病的診斷效率,診斷準確率可達到 95%以上,相當於一個高年資主任醫師級別的水平。據介紹,今年 6 月舉辦的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上,將正式推出頭部 MRI、CT 影像人工智慧診斷產品。屆時,將組織來自全球的頂級專家,進行一場神經系統疾病診斷的「人機大戰」,以驗證人工智慧診斷的準確性。
神經疾病治療將有更多的中國方案
此前不久,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的 2018 年國際卒中會議上,一項由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領銜的研究成果,被列入新版美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療指南,國際腦血管病防治領域有了來自中國的治療方案。這項被簡稱為 CHANCE(Clopidogrel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研究的成果發現:與單用阿司匹林比較,阿司匹林合併氯吡格雷治療早期缺血性輕微腦血管疾病患者,可使其 3 個月卒中複發率降低 32%,且未增加出血風險。這項研究結果有望每年為我國減少 10 萬例再發卒中患者,以每例卒中患者直接住院醫療費用約 2.5 萬元計算,每年可為我國節省約 25 億元醫療費用。 CHANCE 方案列入國際腦血管病領域最權威的美國指南,意味著其他國家及地區的指南會隨之更新。這項來自中國的治療方案將在全世界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惠及全球急性輕度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此次大會上,王擁軍、王伊龍軍教授牽頭開展的 PRINCE 研究(最終結果)還入選了大會主旨報告。
在 2 月 25 日召開的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推進與戰略發展研討會上,王擁軍向記者表示,要成為全國臨床神經科學創新中心,最大的標誌和功能是影響力和帶動力。未來,天壇醫院將積極響應科技部關於「緊密圍繞我國重大慢病和常見多發病的防治需求,進一步完善中心布局」、「鼓勵各地方建設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實現區域的合理布局,形成全國性的網路體系」等要求,在全國推進神經系統疾病區域網路建設,通過建立覆蓋全國 29 個省(市)的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依靠省部優勢互補、上下聯動,整合我國神經專科力量,實現臨床、影像、科研、教學等資源與數據共享,完善我國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研究網路體系建設,實現協同發展。發揮協同效應,立足於我國龐大的病例數據,未來,相信全球神經疾病治療領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證據、中國方案。
王擁軍的自信來自於天壇醫院蔚為大觀的人才梯隊。目前,天壇醫院擁有著名神經外科專家趙繼宗院士領銜的,涵蓋院士、北京學者、千人計劃等各類高層次人才百餘人,王擁軍、張力偉、王碩等多人擔任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等相關協會、學會主任或候任主任委員。當天的研討會會場外,王擁軍還頗為自豪、如數家珍的向記者介紹,僅去年一年,醫院就從國內外引進了「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973)首席科學家等國家級高端學科帶頭人7人。
關於目前大家比較關心的醫院搬遷問題,王擁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為確保醫療安全萬無一失,醫院新址還需要完成基礎設施、醫療設備、辦公環境、臨床業務系統等大量的調試,目前尚不具備接診病人的條件,患者仍需前往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天壇西里 6 號的天壇醫院老院區就診。
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2017 年引進人才簡介
神經影像研究中心學科帶頭人苑純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創新人才,美國華盛頓大學放射系教授,生物分子影像中心主任,國際醫學核磁共振學會 Fellow,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權威學者。主要從事心血管磁共振影像方面,主要針對心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所形成的斑塊利用高解析度磁共振成像技術對其進行診斷、跟蹤和預測,發展了獨特的血管斑塊分析軟體和用於臨床藥物測試的管理系統。發表論文 100 多篇,全部刊登於高水平的雜誌上,其中包括 Nature Circulation 等。
基礎與轉化臨床中心學科帶頭人施福東教授,瑞典 Karolinska 學院神經病學博士,主任醫師,擅長神經免疫和炎性疾病,包括多發性硬化,視神經脊髓炎,重症肌無力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2010 年回國工作,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千人計劃」。現任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副院長,天津市神經病學研究所副所長,神經內科主任。獲得「中國僑界優秀貢獻獎」,首個「中國卒中創新研究獎」。獲得美國發明專利 1 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擔任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973)首席科學家。
精準診斷中心主任章京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神經和眼科病理學家,兼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科主任醫師、教授和冠名(Shaw)講席教授 ,在利用分子標誌物進行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診斷、追蹤等轉化醫學研究並獲 2013 年國際 AD 生物標誌物研發獎;首創從質譜分析篩選到獨立平台驗證的研究流程,首次確認了腦脊液 a-SynuClein、磷酸化 a-SynuClein、Aβ、tau 等在 PD 早期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首創了從體液中捕獲腦源性外泌體的技術。
黃超蘭教授,研究員,中科院引進傑出技術人才,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前中科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主任助理,質譜系統負責人專業質譜技術及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在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方法學開發首次鑒定了體內精氨酸化修飾底物 Beta-actine,首次鑒定並驗證了體內 43 個精氨酸的蛋白底物及其精確修飾位點,填補了精氨酸後修飾的空白,開啟了整個精氨酸化的研究領域。
黃越教授,曾在臨床神經內科工作近10年,在澳大利亞悉尼腦庫工作10余年,對腦組織庫的建設方面具有長期的工作基礎。其研究領域涉及:1) 臨床與組織遺傳學 – 首次報道了 LRRK2 在澳大利亞白種人群,帕金森病患者中的發病頻率;首次在國際上,提出基因影響帕金森病預後這一概念,此研究成果曾獲得國際 PCT 專利,並被 10 余家國際媒體所報道。2) 病理性包涵體形成模型的構建 – 首次報道了 LRRK2 及 Parkin 參與多發性系統萎縮的細胞包涵體形成的模式;及 ROCK1 在 Alzheimer 病老年斑和神經纖維纏結形成中的作用。3) 導致病理包涵體形成的組織微環境變化 – 指導博士生研究不同的神經病理階段,腦組織蛋白質的修飾與含量、構象的改變。迄今為止,發表了 60 余篇 SCI 文章。在教學方面:共指導 3 名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博士生,6 名碩士生,5 名訪問學者,應邀為多個雜誌組專刊,寫書評,曾為 20 余個國際雜誌審稿。
江驥教授和陳霞教授為搭檔。江驥教授為中國I期臨床的奠基人,他在國內率先開展將同位素示蹤技術應用於臨床藥理學研究的創新探索,並已積累了大量研究經驗,通過獨到精妙的研究設計思路解決了很多研究難題。陳霞教授先後獲得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臨床醫學博士、荷蘭萊頓大學臨床藥理學博士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定量藥理學碩士,主要致力於神經系統新葯和自身免疫病新葯的早期臨床研究,擁有豐富的研究經驗、項目管理經驗和教學培訓經驗,目前擁有實用新型專利 1 項、軟體著作權 2 項。在兩位教授的合力打造下,天壇新院區將建立規範化、信息化、專業化的 I 期臨床試驗基地,以針對神經系統疾病的創新葯為專業特色,結合天壇醫院已經形成的 II、III 期臨床研究優勢,形成神經系統疾病創新葯的全鏈條臨床研究體系,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科研平台的多學科合作模式,開展集藥物遺傳學、神經影像學、神經電生理學、神經心理學、神經內分泌學於一體的系統藥理學研究,為提高新葯研發效率和成功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什麼獻血之後頭暈噁心?獻血有害健康?
※五色食物——抗擊癌症金鑰匙
TAG:亦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