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花橋籍開國中將陳康爺爺軼事

花橋籍開國中將陳康爺爺軼事

花橋籍開國中將陳康爺爺軼事

作者簡介:趙陸生,梅川鎮趙俊村人,北京衛戍區某部退休幹部,父親趙水潤曾任花橋公社書記,母親是花橋張太隆人。

關注家鄉花橋籍開國中將陳康爺爺,應該是2002年,我在解放軍報訃告上知道到他老人家的。後來,我有幸結識了時任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工會主席的陳康爺爺的兒子陳曉昆叔叔。十幾年之前,我回老家武穴,還專程去了一趟陳康爺爺的老家陳閘口下塆。

並且,瞻仰了位於家鄉武穴崔家山烈士陵園裡面陳康爺爺的墓碑。

這樣子,便更加親近了解了他們這一光榮的革命家庭和陳康爺爺的一些軼事。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授銜名單公布後,陳賡大將找到毛主席,表達對評銜的看法。

毛主席微笑著說:「你被評為大將,不滿意么?」

「怎麼會不滿意呢?我覺得我自己評大將有些高。」陳賡回答說。

「那你有什麼意見呢?」毛主席對陳賡非常了解,知道他這麼說一定事出有因。

「我一個部下只被評為中將,太低了。」陳賡直截了當地說。

哦,是你的哪個部下?」

「陳康!第13軍軍長。」

「哦,原來是他啊!」毛主席笑著說:「我知道他,他是你手下的常勝將軍,打過很多勝仗。」

「沒錯,陳康評個中將,確實低了,我願意摘一顆星來給他!」陳賡說。

「軍銜不是我說了算,是評審組共同評定的,我也無權置喙。更何況,評定軍銜這件事,本身就眾口難調,不可能讓人人都滿意。再者,即便陳康所獲得的榮譽與他的實際貢獻不相匹配,但他的功勞,人民群眾會記在心中,共和國不會忘記他!」

聽到毛主席這番話,陳賡大將也不好再多說什麼了,但這件事讓他一直為愛將陳康感到遺憾。

「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想整陳康,毛主席親自出面保陳康。他問謝富治:「都說陳康同志能打仗,五個仗能打贏幾個?能不能全勝兩個?」

「那不止。」謝富治說。

「五個呢?」毛主席又問。

「都能打贏。」

「三個仗能打贏兩個,就是常勝將軍。常勝將軍我不保,我還保誰?」

陳康的確是一位身經百戰、膽略過人、叱吒風雲、屢建奇功的勇將。

他1910年出生於湖北武穴,1927年參加赤衛隊,1930年參加紅軍。曾在陳賡手下任772團團長、13旅旅長,後來又擔任第四兵團軍長,昆明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共雲南省委書記,蘭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央軍委顧問等職。

在他60多年的戎馬生涯中,曾經5次身負重傷,直到他2002年逝世時,身上仍殘留著11塊彈片。

1935年3月,紅31軍攻打天險劍門關,初攻不克。軍長王樹聲一揮手,陳康一馬當先,衝鋒在最前面,全營官兵緊隨其後,一個個都是敢死隊。他們士氣如虹,勢不可當,終於把劍門關拿了下來。此戰為紅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在川西懋功地區勝利會師,掃清了一大障礙。

1937年10月,在設伏七亘村戰鬥中,時任八路軍386旅772團團長的陳康率團兩次巧妙設伏,一舉殲滅400多名日軍,繳獲300多匹騾馬及大批軍用物資,而陳康的部隊僅傷亡10餘人。

1938年3月,陳康率領的部隊採取分兵誘敵之計,打擊晉東南的入侵日軍。駐守在潞城的日軍果然被誘去救,進入陳康在神頭嶺一帶布置的伏擊圈,最終將日軍全殲。

陳康打過的勝仗不勝枚舉,他獨特的戰略戰術思想,受到了我軍的高度重視。中越自衛反擊戰,就是採用的他的突襲戰術。他的不少成功戰例,還被編入軍事教科書。

附陳康爺爺個人簡歷:

陳康將軍,原名陳五和,1910年4月7日生於我們湖北省廣濟縣(今武穴市)花橋鎮陳閘口下塆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兄弟姐妹8人,他排行第五。幼年因家境貧苦,與學堂無緣,7歲起就當起了放牛娃。1927年參加本村赤衛隊。

1930年,鄂東紅8軍第4縱隊到蘄(春)黃(梅)廣(濟)地區活動,他報名加入第4縱隊,成為紅軍一員。隨後,紅8軍第4、5縱隊與陽新縣沿江游擊隊合編為紅15軍,轉戰至鄂東北,參加鄂豫皖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並於1931年1月與紅1軍合編為紅4軍。此間,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隨部征戰,參加了雙橋鎮、磨角樓、黃安、蘇家屯等戰役戰鬥和蘇區反「圍剿」作戰,曾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第10師29團排長、第73師連指導員。1932年隨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入川,參加創建川陝蘇區的鬥爭和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作戰,任紅31軍92師274團營教導員、營長。

1935年3月嘉陵江戰役中,他曾在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的直接指揮下,率全營勇猛拼殺,一舉奪占被國民黨軍稱之為「插翅也難以飛過」的川陝要隘劍門關,為奪取戰役全勝做出了重要貢獻。同年5月後參加長征,歷任紅9軍25師75團副團長、第27師80團團長,紅31軍第91師276團團長。到陝北後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學習。1938年調任新四軍補充營營長。

1939年1月奉調八路軍第任師,任隨營學校教員、營長兼主任教員,翌年10月起任第386旅17團副團長、團長,第772團團長,太岳軍區第四軍分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率部參加了百團大戰和太岳區反「掃蕩」。抗戰勝利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13旅旅長,第二野戰軍13軍長,先後參加了上黨、豫西、淮海、渡江、廣東、廣西、滇南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第13軍軍長。1954于軍事學院畢業。

1956年起任昆明軍區副司令員兼雲南軍區司令員,昆明軍區代司令員,參與指揮了中緬勘界警衛作戰。1968年起任雲南省革委會副主任,後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1977年12月重回部隊任職,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1981年11月離職休養,享受大軍區正職待遇。是中共第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勛榮譽章。著有《攻克劍門關》、《豫西「牽牛」》、《進軍豫西的四兵團》、《憶滇南戰役》等共計10餘萬字回憶文章在報刊發表,並主持編寫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軍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花橋 的精彩文章:

TAG:掌上花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