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濃墨厚重 蒼勁老辣——試析黎天倫書法線條美

濃墨厚重 蒼勁老辣——試析黎天倫書法線條美

作者

李志

書法是線條藝術。線條是書法的基礎、靈魂,是書法賴以延續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書法家表情達意、精神、氣質和學養得以流露的媒介。黎天倫的書法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文人情懷,在書法藝術上形成自己的風格,其線條表現出濃墨厚重、蒼勁老辣之美,可以概括為四點美——厚重之美、金石之美、圓實之美、蒼勁之美。、

【關鍵字】 書法 線條 美

黎天倫(1946——2012.10)是一位書法名家,廣東省高州市人,生前是茂名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自幼愛好書法。他學識豐富,在書道上以「二王」為師,鍾情於王鐸、米芾,廣泛接觸各種碑帖,藝術視野廣闊。

作為茂名書法界的「領頭雁」,他的作品已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通觀他的行草書作品,結字內緊外舒,蒼勁老辣,清新脫俗,飄逸靈動,行筆書寫注意疏密、聚散、輕重、開合、大小、虛實等形式的組成,既變化又統一,時而漲墨濃重、密不透風,時而計白當黑、疏可以走馬,迴旋顧盼、舒放自如的神趣充盈於字裡行間。他在章法的處理上,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互為補充,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揖讓錯落相映成趣,又能融合為一體,縝密無間。

在線條藝術上,他特別注重質感、墨色的豐富變化和結字的騰挪避就,注重點畫的相互結合,注重情感和性靈的流露,他的書法作品線條流暢,質感溫潤、富有節奏、不激不厲;在書寫時,中鋒側鋒兼顧,筆鋒的轉換、筆畫之間的銜接過渡、提按的輕重變化,快而不亂,不失法度。點畫之間、顧盼呼應,使轉縱橫,如珠走盤,圓融秀潤;陰陽向背,開合鎖結,似雲舒雲卷,映帶遒美,閑雅瀟洒的書意給人無限的遐想……其書法藝術線條可以概括為四點美——厚重之美、金石之美、圓實之美、蒼勁之美。

壹——厚重之美

在黎天倫的書法中,其作品常常以濃重的漲墨開篇,然後一氣書寫下去,暢快淋漓,瀟洒自如,濃重的墨塊在整幅作品中點綴著,讓人感受到書法線條的厚重之美。他這種書風深得王鐸的漲墨法。何為「王鐸漲墨法」,是指利用水和墨的調和,配合多種用筆使墨微微或明顯漲出筆畫之外,形成獨特的效果。其實「微微漲出」正是「潤墨」的效果。如「虎踞龍盤今勝昔,翻天地覆慨而慷」。第一個「虎」字濃墨開始,接下來表現書寫的強弱節奏感,「龍」、「翻」、「覆」等字由於筆蓄墨很多,墨在字中間暈開,使字的邊緣呈不規則狀,就彷彿在刻章時由於快運刀所致的不期然的崩烈效果。這些字在整幅作品中起到畫龍點睛點綴的作用,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加深了人們對作品的認知。

這種濃重的漲墨,如《書譜》中所說「重若崩雲」。《筆陣圖》中形容點畫如「千里陣雲」、「高山墜石」的厚重之美了。

用墨是書法技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書家所重視,清包世臣在《藝舟雙輯?述書下》中云:「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為書藝一大關鍵也。」董其昌則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為用墨。」故歷代書法家都非常注意用墨這一書法技法的運用和研究。黎天倫這種厚重的漲墨法,並非有意為之,而是他在創作中無意落筆而成,這是他紮實書法功底的表現,胸有成竹的書寫習慣。蘇東坡說「無意於佳乃佳也」。如他的作品「三月東風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澆……」。黎天倫大膽的注入了自己的狂放的豪氣,使章法極盡歪斜,縱橫之能放,造成字勢的傾倒緊迫,氣勢奔放,勢不可當。他把縱列中的橫筆突出與大小粗細的提按縱放結合,造成態肆任性,擺動強烈的鮮明對比。墨色的濃淡、乾濕與結構的疏密、聚散相互為呼應,含蓄多變,風神洒脫。「漲墨」使作品出現雄強豪放,線條蒼老粗厚重的藝術個性。此外,他在結構處理上的構成意識也是前所未有的。空間的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觀念,具有強有力的理性處置效果——在如此狂放變幻的草書中錘鍊出如此冷靜、有條不紊的效果,實在是出人意外同時又使人對他的能力敬佩不已。如果說從歷代書家張芝、張旭、懷素、黃山谷直到徐渭,草書的發展是以用筆的豐富頓挫為準則,而在結構處理上則一放再放,抒泄無遺的話,那麼黎天倫在繼承王鐸漲墨法中,則成功地吸收了縱橫取勢,變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於法度之中,收奇效於意想之外的筆法。其筆墨上的濃重,線條遒勁蒼老,含蓄多變,於不經意的飛騰跳擲中表現出特殊個性,時而以濃、淡甚至宿墨,大膽製造線條與塊面的強烈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節奏,不能不說黎天倫,他真的讀懂了王鐸的創舉——線條與塊面書法形式誇張的對比。紮根傳統,學習傳統,在傳統中黎天倫找到了書寫的語言,他行草線條厚重之美,是在深入研究王鐸之後,而取其之長——漲墨法,吸取傳統經典文化為己用所起的作用。

貳——金石之美

金石味又稱「金石氣」,是貫穿於書法風格史的一大書法美學類型,它具有書法審美的特徵與價值。

「金石味」有兩層含義。原始意義上的「金石味」指刻在甲骨上、澆鑄在青銅器、刀刻於石碑之上的書法,因器質本身擁有的質感以及歷史久遠所造成的自然風化和剝蝕等影響,形成了蒼勁古老的「硬效果」,是器質、物理工藝手段、化學變化等相互作用的結果。書法意義上的「金石味」是指書家用毛筆或者硬筆再現存在於甲骨、青銅器、和碑刻的文字效果,轉化到宣紙上,成為古拙意趣的一個標誌。

黎天倫是一位善於創新的書法家。在書法中大膽追求新意,師古而不泥古,常常以魏碑的線條,行草的筆意書寫作品,使其作品表現出高古大氣和金石味。作品「心外無物」這四個字,除了厚重之外,每個字的點、畫都帶有《張猛龍》碑的金石味。「心」字外左邊一點,用筆似刀,落筆乾淨利落,勁健雄俊,如刻刀刻在石上。「無」字運筆剛健挺勁、斬釘截鐵,可以看到《張猛龍》碑的影子,如橫、直劃的方筆起筆,及「外」字轉折處的方棱及三角形的點等,都有《張猛龍》的樣貌。

但在這幅作品中,黎天倫也並非筆筆都方,而是變化多端,有方有圓,「心」字中間一點更精美圓厚,「物」字左右結構,右邊收縮以行草筆法寫就,點、折精到,筆劃凝重,對於黎天倫這種碑帖結合,正如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行草》中有說:「碑本皆真書,而亦有兼行書之長,如《張猛龍碑陰》,筆力驚絕,意態逸宕,為石本行書第一」。

碑與帖的結合,如果沒有相當的書法功力,會弄巧成掘。但黎天倫在「心外無物」這幅作品中,碑帖結合得如此自然,是一幅難得的精品,可見其書法功力的深厚。

沒有傳統,書法就沒有古意。黎天倫對傳統碑帖深有研究,尤為喜愛《張猛龍》碑,在這碑中他吸收了不少有用的東西,對此碑線條的金石味讚嘆不已,在創作中大膽落筆,總以短粗線為基調,轉折以圓轉為主,以長鋒羊毫所發揮出的特有的粗茁、渾重和厚實的效果,從而表現書法線條的金石味。在他書寫的對聯「東壁文章府,西園翰墨林」作中有很好的體現,迥然異於古人趙之謙的頓方挫折、節奏流動,也不同於其他書家的單一圓勁而少見枯筆,這是他碑帖結合的別開生面處。至於線條張揚帶出結構的動蕩,否定四平八穩的創作,也是他吸收了清代碑學的總體特徵表現。就創作形式上來說,金石味美的線條書法,黎天倫以對聯最為精彩,見氣勢開張、渾穆大氣的陽剛之美。逆筆藏鋒,遲送澀進,運筆時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從中也可以看出黎天倫的運筆,「方筆」與「圓筆」的結合,全從碑出。轉折之處圓筆書寫,圓渾蒼厚。結體不似晉、唐欹側綺麗,而是干撇重捺,氣勢開展,饒有魏晉古意。

叄——圓實之美

黎天倫的書法線條無論粗如鋼根,還是細如鋼絲,都表現出圓實之美。作品「子曰:學時而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幅書法品線條顯得圓潤華滋,一如浮雕,在紙上凸起,給人以充實飽滿的立體感。墨色濃重的「字」、「曰」、「不」、「君」等字圓潤厚重,在這幅書法作品形成點、線的結合立體感,從而表現出整幅的立體層次感。

對於書法這一平面的藝術形式而言,立體感是一個矛盾的說法。因為線條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維空間的物理標準。但是一副書法作品如果缺乏立體感,線條就單薄乏味,不耐看。真正的立體感應是沉著、渾厚的並能讓人感受到線條中蘊藏的豐富信息。簡要地說,書法所強調的立體感是一種抽象地經過提煉的空間。在創作具體的書法作品中,又因書體不同以及書者的審美趣味各異而自具形態。強調線條要具有立體感,當然與中國人的傳統精神有密切的關係。任何一種審美意識都離不開社會內容的制約,書法自也不例外。如女書家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指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這段話的推理公式是:書法——用筆為先,用筆——中鋒居重,線條——要有立體感才美。

從書法美的角度來看,中鋒技巧是絕對的。而側鋒技巧是相對的,它無法獨立運用,只能與中鋒互相交替補充。而且不能處於主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書法講求筆法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線條的圓實美,而線條圓實美中最主要的一點是立體感要強,要有厚度。我們可以改造用筆的方法,但卻無法跨過這個終極的書法美的目標。

宋代書家米芾說:「得筆,則雖細為髭發亦圓;不得筆,則雖粗如椽亦扁。」這裡的「圓」即立體感。因為「圓」是一個立體而非平面的概念,也就是線條「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黎天倫可謂是「得筆」了,他在這幅書法作品中,無論那個字都給人圓實之感,線條頭尾頓挫轉折之力恰當好處,表現出線條極富圓實之美的藝術,給我們觀賞者在這種凝固而靜止的字形中領略到生命的風采、心靈的律動。

肆——蒼勁之美

以線造型,以形傳神,這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一大特點。線條的表現有多種,從用筆來說有圓潤挺拔,遒勁立體……古人說的「書貴瘦硬方通神」,就是強調字要具有骨力、有硬度。黎天倫書法的骨力表現在他的線條蒼勁之美。作品「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其線條濃墨和干筆用得最多,乾濕對比非常明顯,一些干筆如錐畫沙,力透紙背,上下連帶如枯藤繞樹,充分表現了書法線條蒼勁的美感。

蒼勁老辣的線條來自於用筆,中國書法藝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不僅錘鍊、純化了筆墨線條,而且賦予了線條生命力的象徵意義。骨、筋、脈、肉、皮都是其形象化的體現,黎天倫在這幅書法作品中干筆用得最多,古人說「屋漏痕」、「錐畫沙」、「綿里針」、「鐵畫銀鉤」、「萬歲枯藤」等在這作品中全有體現,如「蘭」、「生」、「前」、「庭」、「別」、「蕭」、「文」、「中」等字線條如枯藤,為整幅作品增加了韻味——蒼勁老辣,在用筆中,黎天倫以中鋒為主,以少墨絞筆的形式行筆,盡量每一筆墨用到干為止。這也體現了黎天倫書法用筆的技巧嫻熟。古人孫過庭說得好:「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書譜》)。這是對書法線條蒼勁之美的最好評價。

當然,黎天倫的書法線條之美不止這四方面,其作品中空靈飄逸的線條同樣有著藝術美。總之中國書法筆墨線條所蘊涵的內容是豐富的和有生命力的,線條的粗細、方圓、疏密、枯潤、澀疾、濃淡等極其微妙的律動而流出來的,都能表現出書家的個性。落筆成點,運筆成線。在書法線條裡面熔鑄了每位書家獨特的生命價值,王羲之是王羲之,蘇東坡是蘇東坡,米芾是米芾,黎天倫就是黎天倫。總而言之,每位書法家生命的活力都體現在線條的審美價值中。

參考文獻

【1】孫過庭著《書譜》 2007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寫。

【2】衛夫人著《筆陣圖》 2015年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3】康有為著《廣藝舟雙楫·行草》 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丁夢周著《中國書法線條藝術》 2012年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粵西資訊網 的精彩文章:

茂名濱海龍山警察叔叔「年前消毒」,一毒販竟「跳樓」威脅

TAG:粵西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