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匠育人,必以規矩

大匠育人,必以規矩

「功夫太聰明的人練不了」此刻突然記起恩師張公克儉先生生前這句話,真是醍醐灌頂!當年沒有領會恩師的用意,蹉跎許多歲月。師父是人中翹楚,武學奇才,一生礪行武學,集眾家之長融於己身,先拜西北馬家,列為門牆,是通備武藝承前啟後的巨擘,又學藝津門張爺,技藝更是融會貫通。恩師藝高性傲,自成一家,身後武林尊稱「克儉武藝」,可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我們師兄弟練功稍許有一丁點意圖他老人家都能明察秋毫,比如有一次練開胯,我們師兄弟中有人說「老頭,這些基本功我們回去練了,今天您先教個招式吧」師父立馬不說話了,知道我們不願意練這些枯燥無味的基本功,以後再也不提練胯了,只是暗地嘆息。所以,師父寧願把自己的絕技戳腳,滾趟刀,戳指手都帶走也不授人。

恩師是那種訥於言而敏於行的智者,他不止一次和我說過大爺晚年看到兒孫們練拳,常常一個人發愣。我一直沒有弄清楚老人家的意圖(也不敢問),他也不直接說出來,只是耐著性子磨我練基本功(我基本功特差),操練單式,老人家性急,看我練的不得法有時候急了也挨罵,挨打。師父教人有個特點,就是他的規矩容不得半點改動,他常說練有練的規矩,動手有動手的規矩,兩者有關係,但沒有必然的關係。記得只要我們師兄弟練拳改了動作,師父就會說那是他師娘教的,他不會刻意去批評誰(因為很多師兄弟都是專家,教授),只是從此不會再輕易教真東西了,有師兄弟為此苦惱不休。

今日故友來訪,也是同好之人,稍作寒暄即是手語。我與這位仁兄交往二十年,知根知底,每次切磋交流我總是力不從心,處於下風。今天見面,他看到我現在的樣子(他不知道我去年住院的情況)心有不忍,但還是忍不住想試試手。起先,他有意讓我,只是想檢驗他自己的練功是否有提高,但是幾圈下來我明顯看到他額頭上開始冒汗(今天其實比較冷),臉色凝重。在他不斷變換重心加強攻勢時,我一次不經意地出勁竟然能把他騰空拋出,我們兩個人都感到意外,重新再試,也然。我頓時覺悟:招式,技術和功夫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東西。這才是恩師那句「功夫太聰明的人練不了」的真正內涵。只有守規矩練,才能合規矩用,功到自然成,規矩是最佳的捷徑。為什麼要「入門引路須口授」授的就是門內規矩,這個規矩就是拜師之後「功夫無息法自修」教條戒律,不可逾越。規矩是死的,只能往死的練,最後才能脫規矩又合規矩。

為什麼太聰明的人練不了我們這功夫?是有些聰明人往往自作聰明對師父的話妄加揣測,對師父教的東西擅自改變急於求成,喜歡學一些一招制敵的招術,而不是去磨鍊自身的能力。我今天的交流更是證實這個「法不敵功」拳諺真理。四兩撥千斤之法雖有,但不常見;千斤牽四兩倒是常理普遍,其實,那些講究大松大柔,虛空粉碎的拳學大家正是因為自身有了雄厚的實力支撐,才能格外顯得靜如山嶽,抬手舉足揮灑自如,應物自然。

我與此君底細都相互了解,對對方的招式也比較清楚,我還是以前的招法,但是身上有種說不清楚的勁力,勁一開對方就出去了,身體豁然貫通。所以,功夫是量的積累,是從量變到質變。也認識到當年「太極一人」陳公發科為什麼要三年練一萬遍拳,因為功夫上身了與招術根本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東西。

感恩師父的教誨,讓我一直堅持規矩練拳。特別的興奮,此時此刻還沒有睡意。

作者:劉有緣武漢體育學院,博士,研究方向武術

編輯:孟俊峰

「少林功夫揚天下,天下太極是一家」,

《少林與太極》雜誌2018年訂購新通道,

您可在中國郵政報刊訂閱網上

註冊用戶名,輸入郵發代號36-98,

動動手指完成支付訂購,

然後每月坐等鑒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林與太極 的精彩文章:

一篇文章開啟你2018年的武俠夢!
陳中華老師教我練拳法:學拳難、改拳更難

TAG:少林與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