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菜根譚》:登高使人心曠 臨流使人意遠

《菜根譚》:登高使人心曠 臨流使人意遠

春天是萬物復甦、郊遊踏青的季節,再過些日子天氣回暖就是春遊的好時節了。

《菜根譚》:「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讀書於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嘯於丘阜之巔,使人興邁。」登上高處使人覺得心胸開闊;臨近溪流使人覺得意境深遠;在下雨飄雪的夜裡讀書,使人覺得精神清爽;在山頂上仰天長嘯,使人覺得興緻豪邁。

登上高處,眼前沒有了任何障礙物,藍天高掛白雲飄在上面,底下的景色盡收眼底,眼前儘是一片空曠遼闊,怎能不讓人心曠神怡。所謂「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矣。」「遙望似河山,低頭踏龍脈。登山望天闊,俯首看九霄。」

走近林中溪流,看到涓涓流水,清澈見底,速度不緩不急卻一刻不停地向前流去,讓人想到不管千難萬險,最終會匯入大海,不由得產生意境悠遠的感覺。「人生朝復暮,水波流不駐。去年昨日水,今日到何處。」「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在雨雪飄飛的夜裡,周圍如此靜謐,空氣寒冽清新,人此時在柔和的燈光下讀書,頭腦會比平時更加神清氣爽。「虛堂人靜不聞更,獨坐書床對夜燈。門外不知春雪霽,半峰殘月一溪冰。」

在山頂上仰天長嘯,聲音響徹天地,回聲激蕩山谷,讓人覺得興緻昂然,豪情滿懷。「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且當隨鷗鷺,散發凌浩蕩。長嘯天地間,身名兩俱忘。」

不同的自然環境會給人不同的影響,可以改變人的氣度,引發人的思緒。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有高山有平原,有沙漠有草原,有海濱有內陸,有江河有丘陵……這些自然地理環境,都會對人的性格和生活習慣,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古人看來,人作為自然的產物,和自然是一體的,自然萬物應該和諧共處。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蕩於古人的胸中,大自然也會反過來給人類許多珍貴的精神享受和哲理啟示。《荀子·勸學》寫到:「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我曾踮起腳跟往遠處看,不如登上高處看的範圍廣。《孟子·盡心上》:「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流水不把坑坑窪窪填滿是不會向前流的;君子立志於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達。《道德經》:「上善若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莊子·外物》:「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大林丘山這樣空曠清凈的所在能給予人的善處,是神仙也無法抗拒的。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云:「智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人徜徉于山水之間,感受那山水之美,能滌盪心中鬱壘,增強身心健康,開放心胸,闊大視野。人體悟那山水之理,效法于山水之德,潛移默化中能培養智慧和仁德,生大仁、大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成名每在窮苦日 敗事多因得志時
曾國藩:心至苦事至盛,智慧愈苦愈明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