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可能是你我人生的羈絆
前天,我結束了《母愛的羈絆》這本書的閱讀,作者是來自美國的卡瑞爾。這本書對我的人生有較大的啟發意義。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像我一樣,小時候在小本本上記下,長大後千萬不要像媽媽一樣做某件事……但事實是,長大後,我們卻在很多地方和媽媽很像。
但不一樣的是,我們比媽媽接受了更多的教育,認識了更多的人,有更強的學習力,所以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可以反思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可以將自己從母親那裡獨立出來。這本書里提到的一個案例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太太也在跟著作者學習如何治癒來自母親對自己的傷害,讓自己不要像母親一樣。較為年輕的我們還有那麼長的路要走,何不現在就開始學習改變?
希望我的這些讀書筆記對你有用。當然,我更樂意你是在一種健康的母女關係中長大,你的願望就是成為你母親一樣的人,那麼,這本書對你也有用,可以幫你洞悉不同人性,更好的接受身邊人。
自戀母親會將自己的女兒 ,而非兒子 ,視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 ,而不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他者 。
自戀的母親永遠不會因為女兒按自己的意願行事而稱讚她 ,而這恰恰是女兒成長為一個自信的女性所必需的 。
有許多成人的話題是不該讓兒童知道的 。應該允許孩子就做個孩子 ,關心那些跟他有關的事 ,而不要用成人的煩惱給他們增添負擔 。自戀的家長會讓孩子提早進入成人的世界 。舉例來說 ,當自戀母親經常向女兒泄露夫妻關係的問題時 ,她並不知道這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傷害 。女兒知道她和爸爸媽媽都有共同之處 ,所以批評父親的同時 ,似乎也是在批評女兒 。對女兒來說 ,父母都應該是可以信賴的人 ,但當媽媽和女兒分享成人的煩惱時 ,健康的信賴關係就會難以建立 ;由於沒有可以信賴的父母 ,女兒會覺得孤獨 ,沒有安全感 。同時 ,她也因為不能解決父母之間或母親自己的問題而感到內疚 。她再次收到這樣的內部信息 : 「我不是個好孩子。」
(圖片來自網路)
這類母親用疾病和痛苦來操縱別人 ,為自己掃除障礙 ,獲取注意力 。她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 ,包括她的女兒以及別人的需要 。如果你有這樣一位母親 ,讓她注意到你的唯一辦法就是照顧她 。如果你沒有給她回應 ,甚至反叛她 ,她就會扮演受害者角色 ,病得更厲害 ,或者爆發與疾病有關的危機 ,以重新控制你的注意力 ,並讓你感到內疚 。我把這叫作 「疾病操縱法 」 。它非常有效 。
塞萊斯特告訴我 : 「我媽媽就喜歡呻吟 。站起來 ,坐下去 ,或者從房間這一頭走到那一頭 ,她都會呻吟 !她的身體沒什麼毛病 。她似乎只是用這種方式讓屋裡每個人都注意到她 ,問她哪裡不舒服 。然後她會說 : 『我當然很好 ,怎麼了 ? 』 」
但對自戀母親的女兒來說 ,也有可能被持續不斷的恐懼和焦慮所籠罩 。這種恐懼是擔心自己會像媽媽一樣 ,讓孩子成為情感上的孤兒 ,或者用其他方式傷害到他們 。你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勝任 ——不管是因為那種吹毛求疵的觀念到哪兒都跟著你 ,還是因為你知道自己缺乏做一個母親的必要技巧 。也許你還沒有完全認可自己的獨特個性 。不管原因是什麼 ,你的恐懼都是非常真實的 。
我們一直就自己的一生和 「母親 」這個角色討價還價 ,有時是在自己心裡 ,有時是跟現實的母親 。我們一直希望她會改變 ,希望下次我們需要她的時候 ,她會有所不同 。多年來 ,我們試過各種各樣的方法 ,想要贏得她的愛和讚賞 。
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 : 「乖女孩不會討厭自己的母親 。 」所以當你體驗到憤怒和悲傷時 ,你也會體驗到內疚 。就目前而言 ,不用對內疚感太在意 。在我為自戀母親的女兒做的幾乎每一次訪談和治療中 ,女兒們都會提到 ,當她說母親的不好時 ,感覺有多糟糕 。這是一種你必須超越的文化禁忌 。我並不是提倡討厭自己的母親 ,或者對她表達自己的憤怒 。如果你允許自己體驗到憤怒 ,這種憤怒是不會持久的 。在你克服失落感和沮喪感之前 ,你必須先面對它們 。你的目標是超越自責 ,在自己內心達到深層次的理解和平靜 ,這也會讓你和母親和平相處 。
多年來 ,你被迫成為媽媽希望你成為的樣子 ——不管是外貌 、舉止 ,還是信仰 、價值觀 。現在 ,應該關注的是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要再屈從於媽媽的願望 、按她的想像來塑造自己 ,不要再為了取悅母親而放棄自我成長 ,不要再假裝稚嫩 、強顏歡笑 。
女兒最希望能夠得到外部確認 ,找個人來幫助她 ,而她也會表現出來 。你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處理這種狀況 ——不要表現出來 ,而是去你的內在母親那裡尋求支持和安慰 。
你真正的興趣和願望是什麼 ?即便你覺得自己好像沒有激情 ,也要嘗試去找到一種激情。你的激情也許在一種有社會意義 、能幫助他人的事情上 ,也可能在一種只和自己有關的事情上 ——比如收藏 、閱讀 、烹調 、探索 ,或是編織 、製作剪貼簿 、縫紉 、爬山 、遠足 ——什麼都好 。
你的生活是由你自己 ,而不是你媽媽掌控的 。
同情意味著要弄明白你的孩子正在表達的感受 ,告訴他們你已經知道了他們現在的感覺: 「我發現你很生氣 。 」 「你挺傷心的 。 」 「我覺得你很沮喪 。 」不管孩子有多大 ,表現你的同情 ,會讓他覺得你是在把他當作一個真實的 、重要的個體來對待 。
我們這些女兒在自戀環境中已經學會了虛偽 ,不要把這種對外表的重視傳給下一代 。對待他人 ,對待自己的底線 ,他們既應該直截了當 、謙恭有禮 ,也應該適可而止 ,不加矯飾 。你可以遵從自己的本性 ,不管別人喜不喜歡 。
如果你從這裡路過,
如果你看到了末尾,
請掃一掃二維碼,
關注一下我們 吧!
TAG:靜夜語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