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成為最好的你
「I want you to be the very best version of yourself that you can be.」
「What if this is the best version?」
有一種類型的電影,沒有奪人眼球的主題,沒有炫目的特效,沒有戲劇化的劇情,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能發生的點點滴滴。這類電影,總讓我格外喜歡,乍一看,或許並不出挑,看完後卻能讓人回味不已。今年奧斯卡熱門電影之一「Lady Bird」便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一個普通美國高中女生高中最後一年的生活。一個平平無奇的故事,涵蓋了很多不同的元素——母女情、父女情、友情、愛情、夢想、叛逆少女時期、同性戀、虛榮心、抑鬱症,以至於無論熒幕前坐的觀眾是誰,都能從電影里看到也曾17歲或者正在17歲的自己。
17歲時我們對未來充滿迷茫,害怕註定孤獨一生,擔憂自己一事無成;17歲的夢想很簡單,考上遠方的大學,離開從小一直生活的地方,不再被媽媽嘮叨;17歲的友情有些勢力,想和學校有錢有顏最受歡迎的人成為好朋友,為走進這個受歡迎的圈子,撇掉舊朋友,說些不真實的家庭信息沒有什麼大不了;17歲的戀愛有些衝動,總期待著嘗試媽媽嘴裡的「禁忌」;17歲的想法充滿了單線條的叛逆,父母給的名字總是平淡無奇,好像給自己一個另類的名字便能讓自己在人群中璀璨奪目;父母十幾年的養育,好像可以簡單的換算成一串數字,還清這筆數字的錢,便可以了無牽掛。
我們總期待著長大,就像Lady Bird期待著18歲後成人世界裡的「隨心所欲」。終於有一天,我們離開了故鄉,卻開始想念曾經嗤之以鼻的故鄉,開始明白高中那篇自認為敷衍了事的文章其實充滿了對故鄉的愛;會有一天突然醒悟虛榮心作祟而來的友誼無法長久,也總會有朋友不離不棄地站在原地等我們浪子回頭;正大光明買來的成人雜誌並不會比偷偷摸摸翻看時刺激多少,正如戀人間那些不可言說的事情其實遠不如想像中美妙。
長大往往總是一瞬間的事,對Lady Bird而言,那一瞬間是她突然發現一直尋尋覓覓「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一個另類的名字。再普通的名字,代表的卻是父母眼裡獨一無二的她。曾嚴厲斥責「無論給你多少,你都無法滿足」的母親,也曾在她問「Do you like me」時毫無猶豫地回答「I love you」。她開始懂得母親那句「我想你能成為最好的你」永遠不是指當下。
看到挺多人說喜歡女主Saoirse Ronan,推薦她提名16年奧斯卡最佳女主的電影(也是我15年最喜歡的電影之一)「Brooklyn」。
如果說「Lady Bird」這部電影講的是「Girlhood」(「少女時期」),男生較難產生共鳴,推薦15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提名「Boyhood」(「少年時期」)。
別人拜年趕早,吱吱給大家拜個晚年哦~!!希望大家狗年旺旺旺,我的公眾號狗年可以周更!么么喳~
-end-
二十多歲的我,絲毫沒覺得比十五歲的我聰明
TAG:水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