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的官員 為何沒得到重用反而被排擠?
明武宗時期,由於明武宗朱厚照寵信奸臣,貪圖玩樂,導致朝局不穩,北方農民起義頻發,遠在江西的寧王朱宸濠乘勢起兵造反。王陽明在得知寧王叛亂的消息的,倡義興兵,聯合伍文定、戴德孺等地方官員,率兵平定了寧王之亂。
藩王叛亂,地方官員在沒有兵權的情況下,捨生忘死,召集義軍平定叛亂,安定朝堂,本來是大功一件,照理朝廷應該加官進爵,委以重任,但恰恰相反,追隨王陽明平亂的這些官員們大多都沒有好下場。
正德十六年十一月,平定寧王之亂後,朝廷根據平亂的過程對有功之臣進行了獎賞:「封王守仁為新建伯...升原吉安府知府伍文定左副都御史,知府戴德孺升三級,邢珣、徐璉二級,伍希儒升一級,知府陳槐等制敕。」
封王陽明為伯爵,提升了伍文定等官員的級別,看上去很美好,所有功臣都獲得了封賞。但僅僅沒過幾年,這些有功的官員死的死、罷官的罷官、退休的退休。
如升任雲南右布政使的戴德孺,「赴任途中覆水而死」,陳槐則被御史彈劾「逆濠之變,觀望隱忍,偷生不死」,從撫州知府的任上被貶為民,邢珣、徐璉也彈劾「監司不職」,勒令退休,只有伍文定一人算是平安升為副都御史,他的兒子還被封為千戶。平叛以後,王陽明雖然以軍功被封為新建伯,其本人的仕途也沒能趁平亂之功青雲直上,沒能獲得實質的好處。
從王陽明、戴德孺、陳槐等人的遭遇中,我們不難推測出,王陽明他們是被惡意排擠、打壓了。
這一點,負責修明史的張廷玉看得很清楚,「大學士楊廷和與王瓊不相能。守仁前後平賊,率歸功瓊,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王陽明及其他立有功勞的官員之所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是因為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跟王瓊的關係不和,其他大臣也多有妒忌,因此刻意打擊。
王瓊對王陽明的才能一向極為賞識,在王陽明因為得罪權宦劉瑾發配貴州龍陽時,王瓊就為他打抱不平,「朝廷有此等人,不與以柄,又將誰用」。
後來在王瓊的幫助之下,王陽明從一個小小的驛丞慢慢升為提督南贛汀漳等處軍務。
寧王起兵叛亂時,滿朝的文武大臣沒有心理準備,一時間亂成一團,只有王瓊一人毫不畏懼,:「吾用王伯安安贛州,正為今日,不過旦夕,賊成擒耳」,而王陽明也不負所托。
從仕途升遷到平定叛亂,王陽明每一步背後都有王瓊的影子,用現在的話來說,王瓊就是王陽明的「政治資源」。但不巧的是,王瓊在朝廷內有一個死對頭,而且是權傾朝野的死對頭,內閣首輔楊廷和。
楊廷和和王瓊二人在政見上多有不同,因此針鋒相對。在寧王叛亂一事上,王瓊料得先機,預先做好安排,在短短的一個多月里即平定了叛亂,可謂出盡了風頭。而相較之下,內閣的一把手,三朝元老楊廷和卻在這場平亂中沒什麼貢獻,看到對手春風得意,楊廷和自然心有不甘,而且王陽明等人算是王瓊一派,如果讓他們升遷上來,不異於增加了王瓊一派的實力和影響力。
於是在楊廷和的授意和默許之下,一場打壓功臣的行動便開始了。
因為王陽明等人在平定寧王之亂中確實立有大功,不給予獎賞說不過去,於是先假意封賞,授予王陽明伯爵爵位,但是卻不把他調入朝廷中樞,仍然讓他擔任外官,不讓他進入權力中心。其餘諸如戴德孺等人,也是先陞官,然後再找其他理由將其一一罷黜,免官為民。
王陽明死後,已經通過大議禮事件驅逐楊廷和、掌握實權的嘉靖皇帝也沒有對修改楊廷和主導下早先「平宸濠功」的評定,反而進一步質疑王陽明的功績,奪去了王陽陽歿後的恤典、世襲及萌子。
至於宸濠之變,與伍文定移檄舉兵、仗義討賊,元惡就擒,功固可錄,但兵無節制,奏捷誇張。 ……所封伯爵本應追奪,但系先朝信令,姑於終身,其歿後恤典具不準給。
嘉靖皇帝之所以作出如此評定,一則是因為通過大禮議他已掌握朝政大權,雖然之前因為要平定廣西之亂,不得不起用王陽明,「上命給守仁券祿,俟廣西事定別有委任」,修改對其評定,但廣西之亂已平,王陽明已無利用價值。再次將王陽明打入冷宮,既可以穩定人心,安撫之前打壓王陽明的大臣,又可以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
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打擊心學的目的。嘉靖帝對王陽明的心學並不感冒,認為「況崇事禪學,好尚鬼異味,尤其聖門之士」,其他諸如楊一清、桂萼等大臣對心學也持反對意見,「放言自肆,詆毀先儒,號召門生傳習,附和學術,可惡」。嘉靖君臣都不贊成心學,不想心學大肆傳播,對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自然是要打壓。只是可憐了王陽明等一干忠臣,淪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沒能獲得應有的評價和榮耀。
※此人權傾朝野32年 服侍過8個皇帝 一句話差點讓五大姓漢人滅絕
TAG:涯讀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