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真的能決定性格嗎?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爭論:一個人的性格、心理、精神狀態,究竟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是先天基因,還是後天環境塑造了我們?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一聲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時響應者雲集。但隨著基因科學的不斷發展,其研究的結果使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多事都是由基因決定的。
1993年,《科學》雜誌發表了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遺傳學家漢·布魯納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針對一個荷蘭家族進行,該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員都具有一些奇怪的攻擊性,如裸露、縱火、強姦等。他們的憤怒閾值似乎非常低,一些常人看來不值一提的挫折和壓力都會激起這些人莫名的瘋狂,甚至會毆打激怒他們的人。對他們進行遺傳分析後,發現這些男性體內缺少編碼單胺氧化酶的基因。此後,科學家不斷發現基因與性格存在關聯的證據。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有一女子天生「無所畏懼」,美國艾奧瓦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對這名 被稱為「SM」的女性有超過15年的研究。他們發現,「SM」患有一種罕見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類脂蛋白沉積症,這種病讓她大腦中負責恐懼的杏仁體不起作用。即使別人用槍指著這名女子,她也不會表現出一絲恐懼;在遭遇搶劫後,她都沒有報警,因為在她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事兒。
以上兩項研究均表明,人體內的某些基因與性格有關係。BBC紀錄片《一對分隔在世界兩端的中國雙胞胎》中,一對中國同卵雙胞胎姐妹分別被一個美國家庭和一個挪威家庭收養,雖然兩姐妹的生活環境不同,但是長大相遇之後兩人性情非常相投,成了分隔天涯的一對知己。這應該也是基因的作用。
正如,美國生物學家愛里克·蘭德所說,基因組相當於化學中的元素周期表,從基因組可以知道到底是哪些成分和配方決定了人們的性格、智力和能力。人的先天配方決定了人的幾乎一切未來可能性,包括會得什麼病和在什麼年齡得病,等等。
但既然基因決定的,是不是我們就沒有辦法了?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你又錯了!
讓我們來看另外一個經典試驗:在1981年一個晴朗的9月,8位年過70多歲和80多歲的老人來到了一處度假。跟一般的度假不同的是,這些老人被要求在未來的5天之內假裝他們都年輕了至少22歲。這個實驗的組織者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Ellen Langer帶領的,當實驗組的老人翻著22年前的報紙,看著22年前流行的電視節目和電影,聽著當時的廣播,討論「現在」(也就是22年前)的時事和新聞。所有的元素都被精心的設計,來幫助這些老人去假裝他們真的年輕了22歲。
在這5天過去之後,實驗人員對這些老人進行了各種測試並且跟實驗前的測試結果做了對比。然後他們都驚呆了!這些老人的身體不管是從結構上還是功能上都年輕了——他們發現這些老人因為脊柱變直而長高了、關節因為關節炎的消失而變得更加靈活、聽覺和視力也變好了。甚至他們在認知測試中的分數都提高了,說明他們的記憶力在變好。這些老人就在實驗人員的眼皮底下,在5天的時間了,真的變年輕了!
顯然,這些老人們已經啟動了大腦中22年前的身體記憶,然後他們身體的化學物質就奇蹟般地對其做出了響應。他們不僅僅是「覺得」自己年輕了,因為所有的測試結果都顯示,他們的身體的確年輕了!
這幾乎是心理學歷史上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實驗,這個實驗也因此成了經典。說明你完全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基因而逆生長,而不是做基因的奴隸。你不僅不用被動的接納基因指派給你的命運,你還可以在成年的任何時候去改變你基因的表達。
也就是說,雖說性格與基因遺傳因素有關,但後天環境對其影響更大,性格與家庭和社會環境因素緊密相關。比如孩子出生時雖然會表現出不同的氣質,但這種氣質會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慢慢變成較為穩定的人格。所以,良好的後天環境對良好性格的養成非常重要。
大腦與人格的塑造從我們的胎兒期就開始了,這個階段會對人格留下持久的印跡,甚至可能在我們還不記事時,大腦的潛意識就已經在幫我們記錄了一些感受,以至於在我們長大成人後產生了某些行為。除了童年時期,在青春期我們也在進行大腦重塑,直到成年大約25歲時,大腦才會基本保持不變。
所以,人格的每個方面都是由遺傳和環境的共同影響,很難說我們的性格歸結於某一事件或原因。
TAG:探索微觀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