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辣評-Weekly:SpaceX獵鷹火箭成功背後的內幕;航天科技集團公布長征火箭商業發布方案;長三甲系列火箭生產總裝有望流水線化

辣評-Weekly:SpaceX獵鷹火箭成功背後的內幕;航天科技集團公布長征火箭商業發布方案;長三甲系列火箭生產總裝有望流水線化

原標題:辣評-Weekly:SpaceX獵鷹火箭成功背後的內幕;航天科技集團公布長征火箭商業發布方案;長三甲系列火箭生產總裝有望流水線化


1


這一定是體制問題!


SpaceX獵鷹火箭成功的背後,


你不知道的內幕

馬斯克的獵鷹火箭家族,竟然搶走了我們幾十年的白菜價!獵鷹9的報價,只有5400萬美元,低於我們長征三號的6000萬美元。


最近的 2017 年,SpaceX 總共完成了 18 次的發射,約佔全球發射總量的五分之一,比肩中國全年的發射總數。所以有人說馬斯克一家公司,碾壓了幾個航天大國。


提到航天,就不能不提NASA,也就是美國航空航天局,這個單位是個典型的政企不分的怪胎,又當裁判, 又當運動員,又是行政機構,又是事業單位,養了很多研發機構。


為啥馬斯克是個偉大的有頭腦的商人,他敏銳地感覺到,同樣是火箭,為啥國內外發射價格差這麼多,他思考良久,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這一定是體制問題!他認為壟斷和官僚主義是發射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這裡頭大有文章可做。


而NASA和軍方也認識到這個問題,在2003年提出了一個法爾肯計劃,又叫做「兵力運用與本土發射(FALCON)計劃」,也就是獵鷹計劃。


這個計劃中,很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引入商業資本,培養小的火箭發射公司,引入商業競爭,最終降低商業發射成本。


所以馬斯克的火箭為啥叫「獵鷹」呢,說明他直接瞄準了政府採購需求,也趕上了政策的東風。關注這種政策導向是創業者最終創業成功的最基本素質。


所以為啥SpaceX公司還是個空殼的時候(2006年),NASA就送來了2.8億美元的研製合同。但NASA也不是傻子,不是看看PPT就給錢,而是SpaceX團隊中真的有火箭專家。


他就是獵鷹火箭的總設計師——湯姆穆勒。他曾經在TRW公司擔任工程師,而TRW給阿波羅登月計劃開發過發動機,是NASA的重要供應商。穆勒是研究氫氧發動機的資深專家。


馬斯克的創業搭上了政策的東風,還解決了NASA的難言之隱。馬斯克的工程師們都是從NASA挖來的,都是局長的前手下。而這些工程師,被從體制內解放出來之後,有了股權激勵,有了年終獎鼓勵,如鳥出籠,如豬出圈,如國足出線,個個戰鬥力爆棚,他們把美國最先進的理念和技術都結合在了一起。

2012年,NASA送上了3億美元的合同,2014年簽訂了26億美元的合同。有錢了,以前從NASA跳槽出來的員工,幹勁更大了。


所以,馬斯克的成功,有他個人的才華,的確是個商業奇才,看準了癥結所在,抓住了歷史機遇,整合了資本,整合了人脈,整合了技術。


馬斯克高明的地方就是,能忽悠到錢。到2012年的時候,手上有了40億的開發合同,2014年拿到26億,2015年谷歌注資10億,2015年軍方和沙特各送來幾億的合同。


不過他的確用錢做出了成績。同時,他又懂得輿論、資本和政府的G點,知道大家需要什麼,宣傳的時候很注意,很注意輿論營銷,每一次新聞都是一次免費營銷。同時80分的成績,他可以說到100分。


總之,到目前,SpaceX總共砸了70多億美元的資金,而NASA的火星項目,第一階段費用60億美元,正在審批中。



再看看我們的載人航天工程。從載人航天1992年立項開始,到神舟10號勝利完成,20多年,累計投入了390多億人民幣,大概60億美元吧。



而SpaceX,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十幾年的總經費,卻超過了中國載人航天的20年。從這個成績看我覺得,中國航天人更偉大


偉大的是中國航天人,不代表中國的體制沒有問題。為啥經費這麼低,卻能做出這樣驚人的成績?第一,中國航天人太拼了(載人航天精神);第二,航天人的工資的確太低了


因此,我建議要提高投入,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另外,我想著也可以學著成立幾家有官方背景的民營發射企業,既能吸引商業資本,又能引入競爭激活體制,還能提高從業者的積極性。


同時,我們吃瓜群眾,也要給中國航天相對寬鬆的輿論環境,馬斯克失敗了多少次,才獲得成功,我們也要允許中國航天勇於嘗試,不要過於保守。


如果改進一下機制,我相信既能提高航天人的收入,也能重新奪回屬於我們的白菜價。把帝國主義的產品弄到白菜價,一向是我們的強項。


馬斯克的獵鷹火箭,必將掀起又一輪航天競爭,有競爭不是壞事。不過,對於競爭,我們也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要學習對方的長處和機制,但不能強行裝逼。我們要有自己的戰略定力,按照自己的節奏,推進自己的航天夢,不能像蘇聯那樣被拖垮。



最後,感謝中國航天人,也感謝幫我們試坑的美國朋友!



辣評:


這裡確實有體制問題,能把體制問題真的研究透徹,我們的商業航天發展思路就清晰了一多半。就怕用體制問題為借口夾帶私貨。

新聞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euUS1lZMX1zUajlPj7eG7g


2


小衛星市場快速增長


航天科技集團公布


長征火箭商業發布方案


作為國內最為重要的發射服務商之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公布了搭載長征火箭進行商業發射方案。根據該方案,在未來一年,長征火箭的搭載服務可以涵蓋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軌道、近地軌道等不同需求,具體來說,包括:


① 2018年下半年,長征四號乙、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分別有一些200kg-400kg的太陽同步軌道搭載發射機會。


② 2018年及以後,長征七號、長征五號及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一些不同軌道和傾角的近地球軌道任務中有運載餘量。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有一些太陽同步軌道搭載發射機會。


③ 2018-2019年,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有500kg的超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搭載發射機會。

④ 自2018年起,帶上面級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有一些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搭載發射機會。


具體來說,一院研製的多型長征火箭將提供包括專屬定製發射的「專車」服務;年度定時、定軌道發射的「班車」服務;搭載發射的「順風車」服務,發射周期可以實現星箭對接後2天內發射。此外還研究提供低傾角海上發射服務,微納衛星釋放平台的研製工作即將完成。


八院研製的多型長征火箭也收穫了包括民營商業衛星、科學實驗衛星、高校衛星發射在內的不少市場訂單,可靠性高、適應性強、定製服務、價格合理,以及「從簽約至發射小於3個月」的快速響應能力等,為客戶所青睞。


此外,目前長城公司正積極推進鴻雁星座、夔龍系統、全球建站和自主測控能力等系統建設,將逐步構建覆蓋全球的衛星運營與應用網路,提供全天候、全時段通信、高精度定位、數據接收與分發、在軌管理與備份測控等服務。



辣評:


其實我們的火箭型譜工作做得相當不錯,用少數幾種發動機衍生出了大量不同功能的型號。如果小衛星製造商也能相應跟進,在商業小衛星市場上複製大疆無人機的輝煌,也不是不可能的。


新聞鏈接:


http://www.igeek.com.cn/article-908993-0.html


3

我國啟動探索商業航天新模式


中國日前正式啟動衛星物聯網計劃,按照計劃,2018年下半年九天微星將發射「一箭七星」的「瓢蟲系列」,未來近百顆物聯網衛星將發射升空。


我國對空間網路通信建設的需求呈直線上升趨勢。然而,受地形、地域等多種因素限制,我國尚沒有全球化空間物聯網和互聯網設施。


據相關航天專家介紹,低軌衛星星座具有廣域覆蓋、無縫聯接、實時傳輸、低成本的突出優勢,尤其是在沒有基站覆蓋的區域或基站失效的情況下,能夠有效支撐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率先通過科研機構和創業團隊相結合的商業航天模式,探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業航天力量。


以「瓢蟲系列」為牽引,目前九天微星已具備百公斤級衛星研發能力。主星「娛樂星」由九天微星聯合ofo小黃車為普通消費者定製,可實現太空自拍、太空VR(虛擬現實)、太空閃爍等多項創新功能;「瓢蟲系列」中的「少年星二號」用於中小學航天科普教育及太空試驗,「熊貓星」用於野生大熊貓的監測及保護。


為確保未來物聯網用戶的低成本、低功耗與可靠連接,九天微星正在逐步加強物聯網通信系統團隊的建設,並與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展開光學載荷前沿技術合作研發。



辣評:


打算髮射個星座也許是好事,不管能不能發揮長效作用,探索一下新模式也是可取的。不過這新聞標題實在太嚇人了,航天是科學,首先要拿出謙虛謹慎的態度來。


新聞鏈接:

http://obridge.eastday.com/n2967/n2971/n3200/n3952/u1ai1892777.html


4


喜迎新春!長三乙/遠征一號


成功發射兩顆北斗衛星


2月12日13點03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執行一箭雙星發射任務,將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兩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三乙/遠征一號成功發射兩顆北斗衛星(史嘯 攝)



長三乙/遠征一號火箭飛入雲霄,在天空留下一道美麗的痕迹(史嘯 攝)


長三乙/遠征一號火箭一飛衝天(張平 攝)



圓滿成功(樊哲 攝)


這是春節前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實施的最後一次宇航發射任務,航天人為中國的傳統佳節農曆新年獻上了獨具特色的新春禮物。



長三乙/遠征一號成功發射兩顆北斗衛星視頻(閆寧 攝)




長三乙/遠征一號火箭發射瞬間動圖(袁振 攝)


進入2018年以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已成功執行了7次宇航發射任務,為2018「超級航天年」開了個好頭。

本次任務是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第三次發射,兩顆衛星是該系統的第5顆和第6顆衛星,也是整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第28顆和第29顆衛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抓總研製。



星罩組合體(史嘯 攝)



衛星轉場(五院提供)


借力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北斗三號將加快「走出去」步伐,於2018年率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到2020年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辣評:


2020年一天一天臨近了,北斗全球系統的建設其實很緊迫。無論五院還是一院,責任和壓力都很大,加油吧!


新聞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4oAQ3kDm1EF1JsBo10axdA


5


航天科技: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


生產總裝將有望呈「流水線」式


長三甲系列火箭全年14次發射任務有10次將發射北斗導航衛星,其中8次將以「一箭雙星」的方式發射。


從全年的發射計劃看,長三甲系列火箭平均26天就要進行一次發射,而且生產現場通常是同時有2到3發火箭並行開展工作。因此,研製團隊創新提出了「去任務化」的管理方法。


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 岑拯:之前的火箭研製和生產通常都是圍繞一次具體的發射任務進行生產、總裝。「去任務化」意味著單級火箭、單發火箭完成總裝後,可以靈活調整其承擔的發射任務,只要衛星和火箭介面保持一致,針對具體任務調整軟體即可滿足發射任務需求。未來「流水線」式的火箭生產總裝方式有望成為現實。


同樣有「金牌火箭」之稱的長征二號丙火箭也將在2018年迎來最強考驗。這也是長二丙火箭在1999年完成銥星發射任務後,時隔19年將重新返回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發射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中法海洋衛星,為中國航天走向世界提供「金牌助推」。


長征二號丙火箭總指揮 肖耘:今年長二丙火箭預計將有6次發射任務,分別將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發射場發射,技術狀態複雜多樣,這對研製團隊將是極大考驗。


作為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唯一的一型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憑藉發射準備時間短的優勢,被譽為「快響利箭」。2018年,長征十一號火箭預計將執行發射歐比特衛星、吉林一號衛星等4次商業航天的發射任務。


長征十一號火箭總指揮 楊毅強:近年來隨著科學試驗衛星和商業衛星市場的蓬勃發展,「小體格」「快響應」的衛星發射需求越來越大。但對於一型新研火箭來說,全年4次的「高密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作為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肩負著未來我國探月三期工程、載人航天、火星探測等重任。今年,長征五號將重返舞台,執行發射任務。


未來,新一代運載火箭也將迎來批量生產階段,為支撐我國航天強國建設提供更廣闊的舞台。



辣評:


NASA在表揚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時候曾經舉了一個例子,說這家公司的廠房裡堆滿了發動機,隨時可以裝出火箭來。航天一院如果也能做到,也會受表揚的。


新聞鏈接: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8_02_22_447635.shtml


點評 | 刀子


編輯整理 | 朝暉


本文系《衛星與網路》編輯及獨家點評,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持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衛星與網路》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編輯:楊艷、朝暉、林紫、娜娜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媒體合作等事宜,請加微信號:nongyan258766



馮侖、「風馬牛一號」、零重力實驗室、《衛星與網路》、華訊方舟,有什麼關係?



社論:



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衛星與網路 的精彩文章:

完蛋了到底誰的錯?神秘的祖瑪衛星任務或已失敗

TAG:衛星與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