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就是解放心靈?道理似懂,只是難從

教育就是解放心靈?道理似懂,只是難從

讀書是為增智,也為情懷,所以但凡有新書到手,我必定要先仔細觀摩它的裝幀是否有特別的講究。然而當我接過《教育就是解放心靈》時,那裝幀實在令人詫異,用一個詞來形容它,那就是「寒磣」

數字化時代,傳統紙書已然受到不小衝擊,加之大部分人知識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精神需求日漸高漲、審美能力逐漸晉級,各大小出版機構早已被逼上絕境,新老圖書編輯絞盡腦汁,爭相在裝幀上突破創新,插畫、板式、封面設計,無不用盡其極,力求讓圖書在「顏值」上博得現代「手機黨」的歡心,甚至有某社推出了「手綉」書封,驚艷群雄。然而手頭的這本書卻如此「簡樸」,即便已經到了 2016 年第 7 次印刷,也仍堅守著 2010 年的初版,內頁選用的紙張質感如此「古樸」,讓身為「外貌協會資深會員」的我不禁生疑:這不會是盜版書吧?

GIF

當然,經過嚴格鑒定,這是一本正規出版物,並且是備受好評的一本心靈讀物。

但既用到「心靈」一詞,再看到「心靈導師」這樣的字眼,又不免讓我心中湧起一股抵抗的逆流——這不就是「雞湯」嗎?如今的人都學乖巧了,雞湯書的格調都漸漸「高端」起來,常化作「身心靈類」,一聽就像深山裡的「清泉」。不過,轉念又想,這本書的主題既然關乎「教育」,那麼當是較能引人深省的內容。於是,在「好評」潮水的拍打下,我抱著一顆虔誠求學的心態,開始了閱讀。

但才讀到「出版前言」,看到「通神學會」這幾個字眼後,又對這本書產生了懷疑,果斷地認為這本書的內容一定與我的價值觀不符。

當然,我並非懷疑神學與宗教的不是。許多宗教經典中的教義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能取其精,助力自己的智慧發展,那當然是好事。只是我大概是心智尚未成熟,見悟有待提高,對於宗教的東西,總有一種偏見,認為它是虛偽的,是謊言,是出於統治的需要以麻痹普通人的一種智慧。當然,誠如馮內古特在《貓的搖籃》所言:謊言若是無害,信它也無妨。此處無意冒犯,宗教信仰者應該也不至於因此怪罪或者詛咒於我吧?最多只是搖頭輕嘆我這類自大的無神論者還有待「感化」吧?

GIF

以上是本文「說在前面的話」。(我讀書特別容易走神,不過我很喜歡這樣,在二十幾年漫不經心積存的知識小水池裡捉捉小魚,看看它們長大了沒有。)

回到主題。

「教育就是解放心靈」,好像這樣的話題與我們息息相關。上學時,我們覺得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老師似乎對學生今後的發展負有全部責任,但畢業後,才發現,一個人卻是在完成了學業以後,作為一個成年人在社會生活時,才開始真正地「自我」發展。

這不禁讓我想起另外一本書,同時也是一位師者關於教育問題的演講——《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社科文獻借閱室-I712.65/222),書中所講的正是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中最讓人看不到成效的部分,即人文教育的意義。

自然科學教育讓我們了解了知識,掌握了技能,能得心應手地去生存,但人文教育似乎總是顯得那麼「無用」。文學、哲學,這些專業能讓你賺多少錢呢?看看我們周遭,可能大部分學了這些專業的人最後都從事了與文學或哲學毫無關係的工作。我曾聽到一位朋友說起哲學的故事,說起弗洛伊德的種種有意思的觀點,我無比羨慕地回應:哲學真是有趣。那位朋友聽罷,回答:有趣倒是有趣,只是哲學就是自己學著好玩,沒啥用。那位朋友,做著文字編輯,閑暇的時候,快樂地畫漫畫。我想,這大概就是人文教育的意義,它也許無法直接傳授給你一個又快又好的謀生技能(賺錢的方法),但它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你生活里的每一點每一滴。

所以,如果要說「教育就是解放心靈」,那麼我想,這其中應當被解析出來的「教育」,肯定不是「知識技能教育」,而是「人文教育」。

GIF

在《完整的教育》里,作者說,「學校要培育完整的人」。但,一個人,怎樣才算完整的?一個人要想完整地發展,在學校里就能掌握到方法或技巧嗎?

現代學校教育與古代教育最大的不同恐怕就是難以實現「因材施教」吧?不記得前陣子在哪裡聽到別人剖析教育的問題,說現代教育源起的目的就是為工業化社會製造「智力模具」,來支援工業國家擴散至世界各地的工廠,協助統一化管理。現代學校制度正是由此而來,可想而知,要做到「因材施教」,幾乎不能。即如此,期望一個人在學校里就能完整發展、解放心靈,恐怕很難實現吧?正如前面所言,一個人的成熟與發展,可能更多的是走出學校以後,才實現的。無論基礎教育的學校,還是高等教育學校,能提供的更多的還是「基礎引導」,學習是終身之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要發展到完整,我看,恐怕只能到死去的那一刻吧。

GIF

而在《知識》一文里,作者說,「在我們的學校里,教育不僅是要獲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讓智慧覺醒,然後智慧會利用知識,而絕對不是相反。」

這裡所述教育的意義,實在令人無比贊同。但諷刺的是,非常遺憾,在我成長的學校里(閱歷不深,其他學校怎樣不敢妄言,只敢說自己經歷過的),老師、家長、社會對學生的期望,幾乎只有「獲取知識」,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獲取知識點」。當然,也有那種會讓人「智慧覺醒」的機會,但可能很多人,無論老師還是學生本人,可能都不會注意到的微妙的「覺醒時刻」。直到許多年後,一個人回首當年,狠命分析自己的過往時,可能才會猛然發現這樣的時刻。

比如,我會想到我高中的語文老師。我最喜歡上他的課。當然,倒不是因為我有多麼喜歡語文,而是因為這位老師每次上課前,必先與大家「瞎扯淡」十分鐘,聊他近日看到的新聞、聽說的觀點。當然,他可能大部分時候都是在批判某些事件,並露出一臉不屑;偶爾也會分享一些他非常認同的觀點,然後繼續一臉不屑地批判著那些好的想法如何無法在我們生活的周遭實現。也是在這短短十來分鐘,讓我覺得上課真有意思,天下竟有這麼多能讓這位老師評頭論足的趣事。

當然,他的觀點並非全都是我贊同的。相反,許多觀點我都不贊同。但恰是他如此「批判現實主義」,讓我無形中生出了些許批判意識,影響著我日後的人生觀,直至今日。(不說我如今的人生觀就一定是好的,但它至少是我目前自己非常滿意、並能保我快樂生活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所有促成它的元素都是值得感激的。)

思緒又神遊。回到本書。

所有這些信件中,《悠閑》最深得我心。因為它的副標題,我有了偷懶、不讀書的最佳理由:心只有在悠閑中才能學習。讀到這裡,愣是忍不住與同事笑說:我很贊同這一條,眼下手頭活兒這麼多,一刻也不悠閑,看來我是無法跟著這位「心靈導師」學習了。

當然,這是玩笑話,但細細品味文中之觀點,確實很在理。

悠閑意味著內心不是常常被各種事情——被問題、被某種享樂、被感官的滿足所佔據。悠閑意味著擁有無限的時間,去觀察身邊以及內心正在發生的事情,去傾聽,去清晰地看。悠閑意味著自由——這個詞通常被解釋為「做你想做的事」。

對於這段話,我是讀了又讀,些許懊悔的氣嘆了又嘆。我想,大多數人在離開學校之後,在對比了自己忙碌的生活狀態之後,都會有如此體會吧。例如我自己,畢業後,先後對好些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想盡辦法去了解它們,去學習那些知識,但同時也在心中不停地嘆息:如果在學校的時候,能有如此覺悟該多好,那個時候,不用操心生計,不用太多的在意生活中瑣碎的其他事務,很容易大膽地去實踐「做你想做的事」吧?

所以,這又強化了我的一個觀點:學校的教育無法滿足一個人所有的成長需求,「心靈的解放」怕是更難實現。

在閱讀這本書的不少章節,還遇到不少讓我「似懂非懂」的觀點,大概是閱歷尚淺,需要有一定的時間沉澱,才能細細地品味其中的道理吧。誠如作者所言,這些信絕非「閑暇之餘草草瀏覽」就能領悟透徹,我倒更願意,將它放在床頭,待心靜如止水時,細細地、反覆地來讀。

最後,如果我碼了兩千多字是在記錄自己的讀後感的話,那麼可以用一句話總結最大的感悟:道理似懂,只是難從。

關 於 本 書

借閱地址:社科文獻借閱室

索書號:G4-53/44

這本書是克里希那穆提「給學校的信」的合集,他希望通過這些信來傳達「學校應該是什麼樣的」,並告訴那些對學校負有責任的人,學校不僅要在學業上非常出色,而且要關心對人的全面培養,必須幫助學生和教師自然地綻放。

關 於 作 者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享譽世界的心靈導師,生於印度。少年時期開始專門的靈性修鍊,以後成為徹悟的智者。他一生致力於引導人們認識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解脫,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

來源 長沙圖書館

整理、編輯 原子蛋

本號由湖南金州律師事務所提供常年法律顧問服務

長沙圖書館在哪裡?

乘車路線

路線一:乘520路、804路至濱江文化園站

路線二:乘2路、357路、111路至北辰時代廣場站

路線三:乘11路、106路至館一廳站

路線四:乘地鐵1號線至北辰三角洲站1號出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沙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天晴了,那些天下過的雪,終究成了

TAG:長沙圖書館 |